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18:54
   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学位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G80-05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内容,研究重点,难点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中国哲学,体育,示意图


成人就是“小我(小体)”成就“大我(大体)”;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是规范知识,“礼”则为规范制度。成人需要内修“克己”、外修“复礼”,按照规范知识与礼制进行自我修炼,履行个体与他者之间的约定。何怀宏认为“学以成人”亦是“约以成人”①。因此,“体育成人”可理解为:单个意志依照客观普遍体育之法,通过“主奴斗争”实现个体性与普遍性统一,达成相互承认。在中国哲学中,“成人”具有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修身旨在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时间维度上,人是生成的,这意味着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具有多种可能性②。正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源自《论语?为政篇》)。”基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在此梳理了“体育成人”结构图(见图2-1)。由此可以看出,需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对体育成人内在机制进行分析:(1)从历时角度讲,需要了解体育成人的起点、终点与人格生成历程;(2)从共时角度讲,需要厘清体育成人动力机制、成人手段、阶段性差异。

关系图,德智体,存在论,知识论


体育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体育法则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个体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则为践行客观普遍法则,也是个体主观意志与社会普遍法则互动过程,经过“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单个意志与普遍意志实现统一,并固化为“人格”上的自我统一性。正基于此。蔡元培先生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也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在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中,一方面,对于体育思想解释大多局限于文本阐释,缺乏规范伦理层次上的阐述;另一方面,受知识论体育思想影响,把体育当成与德育相对的知识体系,或者认为体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学史上,“分科之学”把体育活动从超自然力量和专制权威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体育以科学为名、以科学为模板来获得自我生存的权利,却使其成为了自然学科的“殖民地”,体育本身的价值被遮蔽,限制了人在体育活动中的意义生成。由此可以认为体育与智育独属于德育(见图2-2)①。2.1.2.3中国哲学中的“成人”历程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反思与建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解永照;白利寅;;当代中国法哲学“新道统”的批判性重构——评魏敦友新作《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反思与建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贺电;;一个崭新的维度——评《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马勇;梁木生;;生活视野下的法哲学三题纲要及启示——以当代知识分化的反思为缘起[J];社会科学家;2018年03期

5 刘日明;;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陈伯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福建茶叶;2019年10期

7 陈旺;;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当代艺术定位[J];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23期

8 裴璐;;浅谈当代艺术对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借鉴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23期

9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征订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06期

10 朱国义;;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创造;201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正旭;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年

2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于婷婷;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9年

6 雷蕾;当代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秦竩;当代艺术的三重解读:场域、交往与知识权力—中国·宋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8 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9 徐子棉;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振华;当代中国社会共识形成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雯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当代性探析[D];安徽大学;2013年

2 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瑞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4 黄倩倩;当代大学生的孝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冯正璇;论和谐社会建设中中国当代和谐思维的培育[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晨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14年

7 武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8 徐迟;当代大学生个性优化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肖瑞兰;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文艳;当代大学生电视剧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1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91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