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创设有效情境促进主动学习-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发布时间:2014-07-30 11:02
  【摘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案例,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从而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和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探究问题情境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新授课,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I.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你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 O创设的问题应与学生已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只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进-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学生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1)除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谁还能找出一种既简便 又科学的计算方法。
  (2)(在引导学生拼图后)新拼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两个三角形的底、 高和面积分别有什么相应的关系?
  像这样,以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设计,首先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提出和多疑问,如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是不是相等的两个圆?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验证,结果学生纷纷地提出了几种不同的验证方法:将两个底面积剪下看是否能重叠;量出两个底面积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这样一个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新知识,敢于质疑,体现了鲜明的目标意识。
  3.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所以,用趣味性51入新课,旨在激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我利用电脑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l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上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学生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疑惑之际,我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法既有趣味性的探索,又能将思维51向深入,笔耕论文,能给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习题课,教师要在开放、设疑、引仰、变式上下功夫
  练习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
  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设计的练习要分析内容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以往的练习设计中教师十分注重练习的层次性。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练习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可以作为练习的材料,呈现给学生。
  l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分数"后,我发现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常常混淆,以至解题时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两者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根截去1/10,第二根截去1/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正确,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了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原来绳子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让学生继续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用假设法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1)当绳子的长度是l米时,第一根的9/10等于9/10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2)当绳子的长度大于l米时,第 一根的9/10大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3)当绳子的长度小于l米且大于或等于1/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在学习"乘除混合运算"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妈妈给奶奶买了→盒青春宝抗衰老片,按照上面的说明,算算奶奶可以吃多少天?学生在解答时,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出解答,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旦学得活,学得好,从而使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本文编号:6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