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31 19:5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例如,《诚实的孩子》,讲述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在教学中,我借助列宁这一楷模,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这一宝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还能借助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各式各样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学习描写日月行星辰的《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烧云》;描写山川草木的《黄山奇石》、《桂林山水》;描写花鸟虫鱼的《荷花》、《燕子》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的情感。再如学习表现智勇双全的《王二小》,表现劳动美的《捞铁牛》,学习表现爱科学的《数星星的孩子》等,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二、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不能盲目,也不能千篇一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夏洛蒂向骚塞写信赐教的过程,再让学生朗读夏洛蒂三姐妹奋斗的经过,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要在逆境中奋斗,这样才会成功的道理。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向命运挑战》、《詹天佑》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昆山的名人,同学们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又顾炎武,周火生、朱柏庐……在收集中,在写作中,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

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机会、适时点拨。

语文学科中德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采用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的时间也是随机的,只要找准时机,随时都可以进行品德的教育。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不可错过机会。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进化的工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琢磨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的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促使学生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本文编号:18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