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民国时期的识字运动(1928-1937)

发布时间:2021-04-02 20:24
  近代识字运动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事业之一,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积极推进、衰落四个时期。纵观近代识字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不难发现,政府的引导与参与、知识分子的推动、时事的变化成为影响识字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择从民国识字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着手,通过对1928—1937年间民国识字运动实践过程的考察,来分析其成败得失,予当今的扫盲运动以启示。 在民国时期,中华民国面临着严重的文盲问题,大量文盲的存在,阻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为了训政的实现,救亡图存的需要,同时受当时教育救国思潮和民国初期教育团体宣传实践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推动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发生。 民国识字运动的实践过程可以分为宣传和实施两个部分。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备地成立的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负责,实施工作主要采用学校式的教育形式民众学校和社会式的教育形式民众教育馆、民众阅报处、民众识字处等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努力推行下,从1928—1937年的十年间识字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扫盲成效。 国民政府推行的识字运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成效却极其有限,与国民政府的预计目标差之千里,远未达到国民政府的期望。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国民政府、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失学民众等方面来分析。但回首其发展的历程,我们仍然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当今的扫盲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9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前史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一、近代识字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 清末识字教育的萌芽时期(1895—1911年)
    (二) 民初识字运动的初步发展时期(1912—1927年)
    (三) 民国识字运动的积极推进时期(1928—1937年)
    (四) 民国识字运动的衰落时期(1938—1949年)
二、民国识字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一)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问题
        1、民国时期的人口状况
        2、民国时期的文盲问题
        3、民国时期文盲问题严重的原因
    (二) 民国时期识字运动的缘起
        1、识字运动是训政实现的先决条件
        2、识字运动是救亡图存的需要
        3、识字运动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
        4、民国初期教育团体的示范效应
三、民国时期识字运动的实践过程
    (一) 识字运动的宣传方面
        1、宣传组织
        2、宣传经费
        3、宣传办法
        4、各省市的办理情况
    (二) 识字运动的实施方面
        1、民众学校
        2、民众教育馆
        3、其他辅助机构
四、识字运动的成效
    (一) 有限的成效
    (二) 成效有限的原因
        1、从国民政府方面来说
        2、从民众学校方面来说
        3、从民众教育馆方面来说
        4、从失学民众方面来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振谦;;中税协宣传委员会会议在宁波召开[J];注册税务师;2015年06期

2 王天明;;中税协宣传委员会会议强调 加强主渠道 丰富新载体 努力把行业宣传提高到新水平[J];注册税务师;2015年06期

3 ;蒋介石重令禁止普罗文学[J];纪念与研究;1980年00期

4 ;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批第一三四四号[J];纪念与研究;1980年00期

5 翼德;;上海保险业成立保险宣传委员会[J];上海保险;2006年09期

6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会报刊宣传委员会第15届年会在广州召开[J];考试与招生;2009年12期

7 崔远;;中税协宣传委员会会议在吉林市召开[J];注册税务师;2016年09期

8 赵成刚;;中税协宣传委员会会议要求 做好宣传工作 为行业改革发展凝聚正能量[J];注册税务师;2016年09期

9 李育兴;;力求在“重、实、新、特、和”上下工夫[J];政协天地;2007年12期

10 王运明;;简析1927—1937年山东普通中学教育概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本文编号:2730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730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9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