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3-24 23:54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  许福年

 
      信息技术有着极其强大的功能,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将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原则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为了使信息技术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在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中的辅助“要素”。只有科学、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才能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贴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不粗制滥造、牵强附会。
      实效性原则。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属于“画蛇添足”或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防止摆花架子,追求表面形式。
最优化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应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使两者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呈现源于传统教学又高于传统教学的最优化形态。
      二、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知识的内涵,实行有效、科学整合,达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信息化,促进课堂的高效化,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课是每一个精彩、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丰富的课程资料,经过消化、吸收和适当的创造,最终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的绝对优势,能让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搜索并下载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将各种课外信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还可以将一些资料图片或者是从一些影视中裁剪某些片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还能从权威网站或重点小学网站上下载到最新的试题。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浏览,以突破“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再例如认识圆的周长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车轮,进行课件制作,向学生展示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轮子,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2.整合教学形式,寻求更多生成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以更加充实、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数学课堂熠熠生辉。数学中的规律和原理比较抽象,使得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缺乏吸引力,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做支撑,通过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图片、视频等集成到软件中,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降低数学规律和原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为学生创设骑木马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课件、视频、练习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上,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整合教学方法,顺应学生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枯燥的数学内容为生动有趣,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形象具体,就能轻松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教材中并没有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依靠学生感知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如何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一位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材料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以小组合作剪纸实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确实为新课程的重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思考:信息技术何时才能真正运用于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农村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何时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这些仍是教育者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编号:18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