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促进读写有机联系

发布时间:2015-03-25 00:04

江苏省徐州市兴东实验学校  张忠诚(特级教师)

 
      “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中,共出现了五次。如在实施建议中便有“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在占小学语文总课时60%以上的阅读课中,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呢?笔者以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一、什么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促进读写有机联系”
      阅读课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是钻研文本的内容,即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二是钻研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抒发情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进而形成优秀文本写作的共享图式,即文本如何写的知识。而文本如何写的知识,正是实现读写之间有机联系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是通过钻研文本,在头脑中建立起优秀文本写作的共享图式,为“写”构建起可供借鉴与模仿的相似块,然后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写作实践中,面对新的情境,自如地调用头脑中已经建构起来的一篇篇文本的“相似块”, 围绕写作的方向、目标、环节,进行新一轮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如此便可使读与写互相关连、接上关系、统一在一起。
      学生在钻研文本时获得“如何写”的知识,在语言运用时实现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这个过程在开始时会比较慢、需要刻意为之,但重复多次后,这种“相似”联系便会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逐渐演变成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可以熟练运用的写作技能、写作策略,进而形成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读写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钻研《半截蜡烛》,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该本文在写作事件上的鲜明特点:该文的行文方式类似于戏剧,情节跌宕起伏,有一个使紧张情绪产生、维持、加剧、解除的过程:
      紧张情绪      事件
      产生     点燃
      悬置     吹熄
      持续     重新点燃
      加剧     夺回
      解除     端起 (巧合)
      事件一波三折,各种人物形象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得到有力地表现。引导学生学会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在随后的《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中,教师便可指导学生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写作诗中所表现的孩子捉蝴蝶的场景了。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一波三折”体现在孩子捉蝴蝶的这个事件中,必须“费一番周折”,“起码要第三次”才可以让孩子捉到蝴蝶。有了这样的指导,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了。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第一次觉得很简单,也没想就去捉,没捉到。捉蝴蝶,并不简单呀。第二次马上就要捉到了,由于着急,步子大了一点,出了一点声,蝴蝶跑了。好失望呀。第三次当手马上捏住蝴蝶的翅膀时,心中一喜,但因为怕蝴蝶跑掉,手指动作慢了一点,蝴蝶又飞走了。心中的懊恼,又向谁说呢。第四次捉蝴蝶时,小心翼翼,不敢掉以轻心,动作敏捷、毫不犹豫,终于捉到了蝴蝶。看到蝴蝶在自己手中奋力挣扎的样子,那份兴奋,那份激动,简直没法说了。”
      二、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促进读写有机联系”
     (一)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确立读写之间的相似联接点
      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关键是找到读写之间的相似联接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对此已有明确表述。第一学段读写之间的相似联接点在于运用语言,是在对文章内容初步感知的前提下积累写作中需要运用的重要词句;第二学段读写之间的相似联接点,在于学习运用重要词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第三学段读写之间的相似联接点,在于学习整体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要获得这3个联接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钻研文本。
     《祈黄羊》是苏教版第二学段的课文,是一篇通过故事塑造人物的文章。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什么是外举不避愁、内举不避亲,知道什么是出于公心、一心为国,那只能算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表现人物的4个方法:春秋时代战争频发的特定环境、举荐儿子与仇人的巧合情节、人物的典型言行、内外的对比烘托,体会到这四种表现人物方法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确立读写之间的相似联系点。四种表现人物方法,运用到写作人物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正确理解文本是基础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实现读写之间的联系,以教师正确理解文本为基础。教师正确理解文本,是在教学的视野下进行的,有自己的特定性。它需要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不但关注文本“说了什么”,更关注文本内部语言形式的分析。因为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说了什么”,是每个学科都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是语文教学的特定目标,是其他学科无法承担的教学任务。唯有如此,才会找到读写之间的联系点,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彭德怀和他的黑骡子》是一篇通过事件写人的叙事性课文,选自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学段。课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重复叙事,塑造主要人物。课文的重复叙事从话语的重复、心理矛盾与情感纠结的重复、对比手法的重复,三个方面展开。诸如文中对比手法的重复,表现在彭德怀和官兵,对待大黑骡子杀与不杀态度的四次不间断对比上。第一次对比,彭德怀要把牲口集中起来杀掉吃肉时,饲养员与警卫员出于对彭德怀的关心、爱戴,认为不能杀大黑骡子。老饲养员担心首长的安危,“你不出草地啦”。警卫员因为心里着急,急忙围拢在彭德怀的身边,说“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可”强调大黑骡子的重要,“呀”加重了这种不能杀的语气。杀与不杀的态度,形成了第一次对比。第二次对比,老饲养员认为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而彭德怀同样认为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但依然没有改变杀大黑骡子的态度。第三次对比,面对大家依然留下大黑骡子的请求,彭德怀不但仍旧要杀大黑骡子,而且不耐烦,大声的命令,有些生气。第四次对比,与前三次对比的写法有所不同。它通过运用表示时间不断延长的词语“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力突出了战士们对大黑骡子难舍的情感。而此时彭德怀的怒吼,与人们对大黑骡子难舍的情感,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手法的重复运用中,杀与不舍一扬一抑,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一正一反,一顺一逆,推动情节的发展。在重复叙事中,看似简单的事件叙述,节奏变化明显,相互间形成张力和弹性,充分展示主要人物彭德怀的形象。
      重复叙事在塑造主要人物上的表达作用,提供了读写之间有机联系的通道。如果缺乏对文本正确地理解,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是难以找寻到的。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非常正确的。
     (三)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倾向言语形式的主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流程
      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教师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强调教师在学生钻研文本中的指导、引领、点拨作用。比如实施建议中说:“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它告诉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实现读写之间的联系时,要有教学设计和展开意识。教学设计与展开,,主要是围绕实现读写之间的联系为目标,以倾向言语形式的主问题为导向,用直线推进的方式,展开教学流程,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的提升。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三学段的课文。从题目看,是一篇写物的文章。但细细阅读之后,会发现作者表面上是写剪纸,写作的真正目的是透过剪纸的物象写姥姥这个人。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是一个剪纸技艺高超的人,它在文中是最为显性化的。其次对我充满爱心。姥姥对我充满爱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我的安全,用技艺高超的剪纸把我拴在家里,用剪纸逗我玩;二是姥姥为我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无怨无悔;三是用美好的品德,影响我、教育我。
      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透过课文,来看看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主问题出示之后,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何认识姥姥这个人呢?第一步在课文中找到写姥姥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文字。第二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看出了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三步在这些文字下面或者旁边,写下你对姥姥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利用课文,教会学生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认识了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到通过托物喻人、对比烘托等方式,塑造人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文中已经上了大学的我。当你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一头老牛定定的站着,出神地望着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接她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时,给姥姥写一封回信。在信中,用语言描述一幅剪纸,来表达对姥姥的深情厚谊。这个教学环节是希望学生可以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进行语言文字地运用实践。如此一来,教学流程的展开,紧紧围绕主问题直线推进,读与写沟通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此种读写沟通的方式,设置的写作任务、写作情境,与课文内容接近,容易形成读写之间沟通的快速通道,提高读写之间有机联系的效率。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使阅读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融为一体,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连续性的系统,为实现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 课程目标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编号:18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