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师生“共在”: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17 21:46
  "共在"不仅表征了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的存在状态,更具有精神和文化的指向意义。从师生"共在"的立场探讨民族文化传承路径,不仅可以阐明师生关系的本真之义,更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中出现了缺乏"共在"前提、偏离"共在"立场以及丧失"共在"承诺等非"共在"行为,可通过在师生责任关系中唤起传承意识、在师生立场转变中拓展传承空间、在师生视界融合中实现文化创生等路径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师生“共在”: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独特视角
二、师生“共在”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的应然之义
    (一) 民族文化传承中师生“共在”的本质内涵
    (二) 民族文化传承中师生精神“共在”的价值追求
    (三) 民族文化传承中师生文化“共在”的实存性质
三、非“共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实然危机
    (一) 缺乏“共在”的前提———承认与尊重
    (二) 偏离“共在”的立场———包容与欣赏
    (三) 丧失“共在”的承诺———成长与成全
四、回归“共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可能路径
    (一) 在师生责任关系中唤起传承意识
    (二) 在师生立场转变中拓展传承空间
    (三) 在师生视界融合中实现文化创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学卓越的德性之维:基于“共在”的关系透视[J]. 张金运,张立昌.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3)
[2]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 卢德生.  民族教育研究. 2016(06)
[3]关系责任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 李方安.  教育研究. 2016(11)
[4]共在与共生:论社会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J]. 朴贞子,柳亦博.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5]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蒙古族乡土知识传承探究[J]. 宝乐日.  民族教育研究. 2016(03)
[6]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J]. 安富海,吴芳.  中国民族教育. 2015(09)
[7]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毛南族猴鼓舞传承为例[J]. 李卫英.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与他人共在:超越“我们”/“你们”的二元思维——全球化时代交往理性的几点思考[J]. 吴飞.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10)
[9]过程哲学视域中的教学生活:内涵、特质及价值诉求[J]. 魏善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34)
[10]民俗传承论[J]. 姜又春.  青海民族研究. 2012(03)

博士论文
[1]基于文化共生理论的渝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研究[D]. 尹博.西南大学 2015
[2]“共在”的意义[D]. 黄晓珊.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共生教育论纲[D]. 李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渝东南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龚敏.西南大学 2012
[2]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视野中当代民族文化报道的思考[D]. 谭淑玲.广西大学 2007
[3]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观念解析[D]. 陈翠荣.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20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720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