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4-04-21 15:27
  茅坤是明中期的散文家兼批评家,不但在创作上取得较大成绩,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所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对后世散文创作与批评影响深远。然而,无论是在明中期散文的研究中,还是在唐宋派的研究中,茅坤都未能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茅坤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散文观的丰富内涵及独特意义,并探讨茅坤在明中期散文观演进中的作用。 文学观念与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息息相关。本文第一章以茅坤人生理想及心态演变作为论述核心,从茅坤的人生经历与人生价值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中年落职是茅坤的人生转折点,导致了他人生理想的落空;田园乡居是其一生的主要生活方式,而出世与入世的两难导致其心态始终未能达到超脱的境界。仕途的挫折尽管使其早年事功追求难以实现,但由此促成了新的人生契机,走上著述之路。在散文评点与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茅坤的散文观念逐渐成熟。第二章讨论茅坤的文统观。文统观是茅坤对古代载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正统定位、文道统一、散文史观三个层面构成,标志着茅坤散文观的初步建立。第三章讨论茅坤的“情至说”。“情至说”是茅坤散文观的核心,该命题的提出意味着其散文观念由“道”向“情”转移的新趋势。“情至”所包含的主体情感...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茅坤的人生理想及心态
    第一节 茅坤的人生经历及心态
        一、中年落职:理想与现实之反差
        二、田园乡居:出世与入世之两难
    第二节 茅坤的人生价值观及文学因缘
        一、茅坤早年的文字训练及事功追求
        二、仕途受挫与人生价值观之转移
        三、茅坤与唐顺之诸人的文学因缘
第二章 古文编选与茅坤文统观的建立
    第一节 茅坤的古文编选
        一、《史记抄》的编选宗旨
        二、《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目的
        三、统合秦汉、唐宋文与文统的定位
    第二节 茅坤文统观的构成
        一、正统与非正统的定位
        二、文与道的统一
        三、一种散文史观的呈现
    第三节 茅坤文统观的渊源及意义
        一、茅坤文统观的渊源
        二、茅坤文统观的意义
第三章 情至说——茅坤散文观之核心
    第一节 情至说的内涵
        一、“万物之情,各有其至”
        二、情与辞
        三、情与物
    第二节 情至说的发生因素
        一、情至说发生的历史语境
        二、情至说发生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茅坤散文创作的“情至”意识
        一、情与理的统一
        二、教化与审美的统一
        三、“情至”与“童心”:茅坤与李贽的区别
第四章 文法论与茅坤古文评点的展开
    第一节 茅坤文法论的形成背景
        一、明中期文法理论的成熟
        二、八股文的兴盛与文法意识的普及
    第二节 文法论在茅坤古文评点中的运用
        一、文体论
        二、本色论
        三、章法结构论
        四、语言风格论
    第三节 茅坤文法论的特点及其创作的文法意识
        一、“法”与“意”的统一
        二、法之至极
        三、散文创作的文法意识
第五章 “风神”:茅坤散文观之审美属性
    第一节 “风神”范畴辨析
        一、“史迁风神”
        二、风神与形态
        三、风神与情韵
    第二节 “风神”范畴与茅坤散文创作
        一、茅坤散文创作对“风神”的追求
        二、茅坤散文创作与散文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风神”范畴对古代散文理论的贡献
        一、“风神”范畴对古文评点的贡献
        二、“风神”范畴对散文美学的贡献
第六章 茅坤与明中期文坛
    第一节 茅坤所面对的文坛状况
    第二节 茅坤对秦汉派散文观的改造
        一、茅坤对李梦阳散文观的扬弃
        二、茅坤与王世贞的比较
    第三节 茅坤与唐宋派成员的关系
        一、茅坤与唐顺之散文观的分化
        二、茅坤与归有光的比较
结语:茅坤在明中期文坛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61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961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