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发布时间:2023-02-07 17:02
  南宋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期。南宋文士大多集文人、学者于一身, 学术的传播、交流,多种学术思想的不断论争与融合,对南宋文人精神的铸造和 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即以时代学术影响下的诗歌流 变为研究对向,力图通过对南宋一朝学术发展轨迹的宏观把握,来考索诗歌创作 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诗坛主流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创作风貌。 本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南宋前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下编是对后期 的论述。在绪论中笔者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和学术意义。对于前后期时间段的具体 界定及其客观依据,绪论中也予以较合理的阐释。上编第一章笔者对南北宋之际 的学术转型进行了总体述评,第二章对春秋学影响下的诗人群体及其创作风貌进 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并由此勾勒出南宋初年主流诗坛对刚性诗风的崇尚及对杜诗 精神的全面继承。第三章以理学南传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过程为背景,通过对晚唐 诗风经典化进程和陶、韦诗风理学熔铸两方面的具体论述,展现了理学影响下的 诗歌美学趋向。第四章展示了“名节”观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及对诗坛的浸润。 下编第一章是对南宋后期学术发展趋势的总论。这是整个下编的基石。只有 从宏观上对南宋后期的学术...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上编 南宋前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第一章 、 南北宋之际的学术转型
    第二章 、 南宋前期的学术潮流与尊杜风尚
        第一节 “忠君”观在南渡初年的发展与强化
        第二节 春秋学直接影响下的诗人群体
            1 、以张浚、胡铨为政治中心的主战派诗人群体
            2 、春秋学影响下的“三河少年”--陆游、张孝祥
        第三节 、南宋前期对杜诗的继承取向
            1 、春秋学影响下的诗歌创作与南渡大家诗歌创作的对比
            2 、“爱君”说的发扬--春秋学影响下的诗人对杜诗忠君意识的全面继承
        第四节 、士精神的复兴--“诗主刚气”的诗歌风尚
    第三章 、 理学的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影响下的诗歌美学趋向--对晚唐诗风的提倡
            1 、朱弁对晚唐诗风的“风雅”熔铸
            2 、由“挦扯义山”到师承经典--吕本中、杨万里在晚唐诗风经典化进程中的贡献
        第二节 、对陶、韦诗风的理学阐释与重新熔铸
            1 、理学思想中的“主静”内核
            2 、对“孔颜乐处”的追求
            3 、对陶、韦诗风的精神体认和艺术探索
            4 、“二泉”之诗--秋之静寂
    第四章 、 名节观的高度发展及对诗坛的浸润
        第一节 、“义利之辨”与名节观的强化
        第二节 、名节观在向其它学派渗透过程中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 、名节观作用下的诗歌理论及创作
下编 南宋后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第一章 、 南宋后期的学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 陆杨心学之“毋意主静”观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 心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个案研究--史弥宁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毋意静悟”的心学思想对宋末及后世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自作主宰”论和“真情”观在诗歌创作理论中的提倡
        第一节 、 诗歌创作“真情”观的提出
        第二节 、 “真情”观作用下的宋末诗歌评点
            1 、严羽的诗歌评点
            2 、刘辰翁的诗歌评点
    第四章 学术中的“道德人格”论与诗歌创作的“气节”说
        第一节 、由抱节守义到舍身取义
            1 、朱子的名节观在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2 、对道德人格中“舍身取义”一面的大力宏扬
        第二节 、“气节说”在宋末诗歌中的体现
            1 、春秋史鉴大纛下对“失节”者的严肃批判
            2 、和陶诗和咏物诗的兴盛
    第五章 、 “经世”精神在学术合流后对诗坛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 、 对经世致用精神的践履
        第二节 、 南宋后期诗坛对“诗史”精神的高倡
            1 、南宋后期的学术合流大潮对刘克庄的影响
            2 、刘克庄对诗史精神的领悟
            3 、戴复古诗歌--现实土壤中绽放出的主体情志--南宋学术合流下的诗歌创作新变
        第三节 、向“雄浑”诗风的回归
        第四节 、从咏史到诗史--由历史走向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37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37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