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发布时间:2014-07-12 18:00

 内容摘要: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关键词:《香港电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陈召荣,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西方文学。
  
  早在港台比较文学研究高峰期的80年代,台湾《比较文学丛书》由东大图书公司陆续出版,共有11种之多。主编叶维廉在序言里指出,这套书的主要方向就是企图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作品及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的可能性。香港谭国根教授的研究,是这一方向的延续、深化和综合,他强调为文学的国际关系画出一个图谱,为文学画出世界秩序。比较文学就是在不同文化、经验中寻求其中的秩序,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要懂很多文化和语言,这是很难做到的。人们往往指责西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研究方法和重点都放在欧洲,但事实上,他们也有实际的问题要面对,因为东方的文化和语言传统属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秩序。所以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学缺乏比较的基础”(苏晖17)。但就像学者们所说,没有东方的世界比较文学是残缺的,是文化沙文主义的文学表现。
  谭国根教授的著述尤其注重意识形态分析,从性别话语权力、英语的殖民色彩到主体建构政治,整体透视现代中国文学的变迁过程,在更深层面分析了英语全球化过程中亚洲的英语化,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英语的亚洲化,笔耕文化传播,并且在“《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缘起”中指出了“西方式的分析思维配以语言的英语化,是当代亚洲学术的新转向”,而且进一步认为:“这种趣向恰巧与比较文学提倡的跨语言、跨文化研究相配合。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本国文学研究中,都有应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泛称为西方方法在东方文学研究的应用。……《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构思就是为了展示近年西方方法在东方文学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是以东方文学作品检定西方理论的应用。中文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所以享誉国际文学界三十年,就是因为其对西方方法提出批判性的挑战和修订(转引自高辛勇218)。
  丛书涉及中西小说比较阅读、中国传统文学的修辞艺术、台湾诗歌、日本电影和中国戏曲与乐论研究。研究团队由港台和美国高校华裔学者组成,这是一支在东西文化碰撞、交流、融汇的激流中崛起的知识群体,这些学者有着共同的学养基础,目标明确,风格相近,旨在寻求中西文学互释、互照、互补和沟通对话的文学批评新途径,并且通过凸显自己的民族文化个性,来求得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权利,找到自身的位置。丛书系统而全面地实践了有地域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矫正西方中心论者过分强调东西文化差异的偏激,从“世界”与“本土”的比照关系视角,演示了跨文化、跨学科比较研究之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预示着东西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光明前景。
  综观丛书的研究策略,首先突出的是港台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特色。70年代,李达三、朱立民提出用西方的批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遭到许多人的质异。后来古添洪、陈慧华以“中国学派”特点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序”中再次重申,虽然仍有异议,但重心转向学派之争,结果是大多学者认同把阐发研究看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或特征之一,只是在不断地补充解释中被“完善”为“双向阐发”。现代阐释学理论是跨文化文学阐释的各种具体策略得以建立的哲学依据,这一点在几部著作里都作了明确的认同。跨文化阐释强调主体参与的意图性解释,肯定阐释者意向性思考的合理性。这种思考可能只是一种推测,然而,文本原有语境的丧失使后视研究没有了复活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可能,既是传统的考据、训诂仍有意图推测之嫌。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来说,港台地域文化与大陆和西方相对疏离的时空间隔对于传统研究显然是一种障碍,但对于现代跨文化阐释却是先天有利的条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感,使解释者脱离了与当时当地的联系,避免受到来自功利的或解释者自身的顽固的偏见的干扰,文本中间普遍性的东西才会显现出来。港台学者的双向阐发研究,正是朝着这一目标的努力。
  丛书的总体意向即在阐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其阐释工作显示出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观念的前卫意识。一方面,像古兆申、高辛勇对本土文化、文学、文论和汉语修辞知识体系的捻熟;也有奚密、周英雄、郑树森、舒明对东西方诗学、电影和小说的深入而独立的思考;更有学者们共同具备的东西方语言文化学养。而正是这样的阅读不仅使丛书的整体面貌宏旷博大,而且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阐释及文本细读又新意层出,无论是考据、引证、比较和一般性解读都能信之凿凿。从另一方面看来,创造性文学阅读的功用,在东方文学已经在世界文学中显示了自身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之后,自然指向如何获得西方文化的认同的问题?至少能更好地被西方学术界所理解。港台学者的双语(或多语)文化身份和双重视角(本土与外位),使他们成为跨越异质文化的有效的交流中介。相对于国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出身的“镀金”学者以及学习外国语出身的“海归”,有着底气更足的话语权,大多学者已习惯了的英文书写也容易被西方学界认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之屋”,在两间屋子里住了很长时间,对于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来说,体验的真切和深刻总是超过了间接知识积淀和行旅后的观感。
转贴于



本文编号:3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