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法语德语论文 >

关于“龙”的翻译等问题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发布时间:2014-09-28 11:41
 摘要:早在1817年,龙已经被音译为Loong。一些外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龙不是dragon,德国小伙子批评中国人错误地翻译了“龙”。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伊朗、阿拉伯和以色列人也将dragon视为恶魔。为什么会存在正面的或可爱的dragon?这是因为这些dragon已经被驯服,成为宠物了。外国人也很重视正名。犹太人对外翻译时刻意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龙的传人”是中国人“心有口无”的内心感受,侯德健的歌把这种内心感受表达了出来。中国人在正确翻译龙一事上存在的问题不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技术问题,而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之际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
 
目录
 
一,早在1817年,龙已经被音译为Loong. 1
二,一些外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龙不是dragon. 3
三,德国小伙子批评中国人错误地翻译了“龙”... 6
四,欧美之外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将dragon视为恶魔... 8
五,为什么会存在正面的或可爱的dragon?... 10
六,英国王子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并不意味着英国人尊崇dragon. 12
七,外国人也很重视正名... 13
八,对外翻译时应该大胆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16
九,“龙的传人”:侯德健唱出了中国人心有口无的内心感受... 17
结束语... 18
 
2006年起,围绕如何翻译“中国龙”等问题,中国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更有不少学者试图否定龙及其文化。本文介绍了笔者近年来研究“龙”的翻译等问题时的一些新发现和新的观点,希望能够和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者进行交流。
一,早在1817年,龙已经被音译为Loong
笔者通过Google Book检索到,在一本出版于1817年的书中(图1),作者把汉字“龙”音译为loong,该书第257页(图2)第二段写道:“Boats, on reaching this place, usually offer up some sacrifice at the Loong-wang-Miao, or temple of the Dragon King: this was the first temple I had seen…”[1](开到此处的船只通常会在龙王庙奉献上一些祭品。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寺庙。……[2])。书中对“龙王庙”有两种表述,一是音译:Loong-wang-Miao,二是意译:temple of the Dragon King。
1817年距今近两百年,可见龙的“loong”这种音译法至少已有两百年的历史。笔者检索到此后不断有外国书籍或刊物中的文章用Loong作为汉语“龙”的音译,直至现代。
图1,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一书的书名页。
 
图2,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一书书页截图。
二,一些外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龙不是dragon
早在民国十二年(1922年),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一本外国人写的英文小册子(全书正文仅66页)“The Chinese Dragon”(中文书名是“龙”),指出中国的龙和欧洲的dragon存在本质的差别。书中写道[3]: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the dragon presents a very different creature from that of the nations bordering o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Atlantic.(中国人关于龙的概念导致了一种不同的生物,它迥异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对dragon的描述。)
We do not know who first attached the English name "dragon" to the Chinese conception "lung," but it is hardly fair to the Oriental ruler of the sea to be branded with the stigma which accompanies the English designation.(我们不知道谁第一个把英语名称dragon附加于中国的“龙”身上,但对于这一东方的海洋统治者来说,把和这个英语名称联系在一起的污名贴在它身上,是很不公平的。)
Since the recent revolution, several devout Westerners have been heard to express their great satisfaction that the dragon flag has now forever disappeared. A misconception of the use of the word "dragon" had caused the speakers to confuse the evil monster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with the animal so highly revered by the Chinese. ((辛亥)革命之后,听到有几个虔诚的西方人表示他们对龙旗从此永远消失感到很欣慰。“dragon”一词引起的错误认识导致这些西方人把《启示录》中描绘的邪恶怪物,和中国人高度崇敬的动物相混淆了。)
The dragon of the Chinese differs from the generally accepted Western idea in three striking particulars: in appearance, in disposition, and in the regard in whcih it is held.(中国的龙和西方人普遍认同的dragon概念有三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外形,性情,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In appearance, the European conception varies but slightly from the creature which was its probable prototype, save for the addition of a pair of wings. The Chinese species is developed to a higher degree. The latter has a more massive head from which protrude two branching horns. This species, with the single exception of the Chih Lung, or Li Lung, has no wings but travels from place to place upon the clouds.(在外形上,西方的dragon虽然外形各异,但偏离它们可能的原型的外形不多,而且都有一对翅膀。中国的龙进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它有比较大的头部,上面长有两支分叉的角。除了螭龙(或璃龙)[4],龙没有翅膀,但仍然能够在云上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地方。)
A still great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varieties exists in the matter of disposition. The European dragon is usually portrayed as a cruel monster, the personification of all that is evil, and the enemy of man. Christian art represents it as opposed to law, harmony, and progress and symbolic of sin and paganism. In this allegorical sense it is painted in struggles with St. George, St. Michael, and St. Sylvester, who personified Christianity and enlightenment. Saints and martyrs are pictured in the process of crushing the dragon beneath their feet. The Chinese dragon, on the other hand, is in this respect very nearly its antithesis. It is a beneficent creature, a friend to man. It brings the rain which produces the crops that in turn supply his food.(中国龙和西方dragon更大的差异在它们的性情方面。欧洲的dragon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残忍的怪物,是所有邪恶事物的化身,人类的敌人。在基督教艺术中,dragon是和法律、和谐与进步对立的,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在这种比喻意义上,它被画成圣乔治、圣迈克尔和圣西尔维斯特的搏斗对象,而他们是基督教和文明的象征。在描绘这些搏斗的绘画作品中,dragon被圣徒和殉道者踩在脚下,并被他们消灭。然而,中国的龙在这方面几乎截然相反。是一种行善的生物,人类的朋友。它带来的雨水生产的农作物,是人类的食物来源。)
The third point of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dragons lies in the esteem in which it is held. The Western species was a horrible, loathesome creature, shunned and dreaded by all mortals, while the Asiatic dragon is held in reverence and even worshiped by the Chinese. This creature is in fact so highly revered that one of the most sacred titles which was bestowed upon the emperors was "The True Dragon."(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第三点区别在于人们对它们的态度。西方dragon是一个可怕的、令人厌恶的生物,被人们回避和畏惧,而亚洲的龙受到崇敬,甚至被中国人所崇拜。事实上,这个生物被高度尊崇,以至于皇帝被赠予的最神圣的头衔是“真龙”[5]。)
图3,书籍封面和封底:The Chinese Dragon(龙)。作者:Luther Newton Hayes,出版年份:1922年。[6]
 
此书作者Luther Newton Hayes对中西方文化都比较了解,因此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外表和内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此书导言的作者Fang F. Sec(邝富灼,中国翻译家、英语专家[7])写道:“This little volume should be of value to all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This account of the dragon will not only be of value to foreigners, but it will also be such to Chinese.[8]”(这本小书将对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有价值。对龙(dragon)的这一描述不仅对外国人有价值,对中国人同样如此。)
在该书出版后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很多中国人仍然坚定地主张把中国的龙译为dragon,这些朋友不妨仔细地读一下Hayes先生的著作。
1931年2月12日,牛津大学汉语教授(Professor of Chinese at Oxford University)W. E. Soothill(William Edward Soothill,中文名“苏慧廉”[9])牧师在英国皇家亚洲文化协会(Royal Asiatic Society)做了一场报告,他说:[10]
 
……. Again, in China, it is always beneficent, while the dragon of the west, for the most par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maleficent, injuring the people, stealing princesses, and calling forth the heroism of, say, a St. George, for its destruction.(……。另一方面,在中国,龙总是行善的,而西方的dragon在大部分地区被认为是有害的,伤害人民,偷走公主,使英雄们例如圣乔治去杀死它们。)
So different are the two conceptions that it would almost seem wiser to call them by different names, adopting the Chinese name Lung for their national benefactor. That the Lung is so considered is evident from the rejoicing evinced at the Dragon festival at the first full moon of the year, when immense sinuous dragons are carried about with enthusiasm, every one by a dozen or so brightly clad young men.(这两种东西是如此的不同,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可以用来自中文的名字“Lung”称呼这个国家的施惠者。在每年第一个满月日举行的元宵节上,人们表现出来的喜悦证明龙被中国人认为是吉祥的。在元宵节,人们充满热情地举着巨大的蜿蜒的龙,每条龙由十来个穿着鲜亮衣服的小伙子举着。)
 
Soothill教授和中国有多年来往,写过几本关于中国的书,涉及宗教、历史和文学,例如A Typical Mission In China(在中国的一次独特使命),于1907年出版[11]。他建立了温州话的拼音写法(Wenchow romanized system[12])。他还建立了教堂、医院、大学和学校,并在山西大学堂[13](Imperial University of Shansi Province)做了四年校长。
看来西方人只要了解了中国龙,都会认识到它和西方的dragon不是一回事,应该另取一名。这不是因为这些西方人特别高明,而是因为这是常识。很多中国人反对重新翻译龙,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忘记了常识。
三,德国小伙子批评中国人错误地翻译了“龙”
Thorsten Pattberg是一个年轻的德国人,生于1977年,在中国、日本和美国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多年,他有一个中文名字“裴德思”。[14] 他在2012年龙年年初写了一篇文章“Long into the West's dragon business”[15],登在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上。文章说:
 
Had Siegfried or Beowulf not slain a European dragon but a Chinese long, those heroes would have committed an extraordinary crime. That's because the Chinese long is essentially a force of the good.(如果(欧洲古代英雄)齐格费里德或贝奥武甫杀死的不是欧洲的dragon,而是中国的龙,这些英雄们就犯下了滔天大罪。这是因为中国的龙代表了好的力量。)
The long of China has a history (and etymolog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d there are, according to linguist Michael Carr, more than 100 classical ones. Linguistically, it's a tragedy that many Chinese people, I mean the well-educated, English-speaking ones, are so readily prepared to call the long "dragons" - that's like voluntarily abandoning one's culture.(中国的龙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多中国人——我指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说英语的中国人——欣然接受把龙称为“dragon”,这是一场灾难,这等于是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的文化。)
A long is a long, maybe even a tianlong, but please, please do not use "dragon". That kind of linguistic imperialism happened to your unique Sichuan xiongmao once, remember? Now it's a Western "panda".(龙就是龙,甚至是天龙,但千万别使用“dragon”这个词。这种语言学中的帝国主义已经在你们的四川熊猫身上发生过一次了,还记得吗?中国的xiongmao(熊猫)现在已经成了西方人的“panda”。)
Western caricaturists love to depict China as the European-style dragon: huge and red (of course), clumsy and pear-bodied, fierce, with tiny wings and a small flame. That clueless beast virtually sits there on the cover of some magazine waiting to be slain by journalist Siegfried Weischenber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or the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西方的漫画家喜欢把中国描绘为欧洲式的dragon:庞大,红色,笨拙,梨形的肥硕身躯,凶狠,有着细小的翅膀,喷着小火苗。在一些杂志的封面上,这种傻头傻脑的怪兽坐在哪里,等待着被新闻界的齐格费里德[16]、世界贸易组织或奥巴马政府杀死。)
图4,漫画:“China’s appeal as an energy sop rests on profligate waste”(中国对能源既狼吞虎咽又挥霍浪费)一文的插图。作者:Paul Blow,发布日期:2011年5月1日,Alberta Oil Magazine。[17]
 
The truth is, the Chinese long are majestic, divine creatures, snake-bodied (snake is often called a xiaolong (xiao means "little" or small") and embody happiness, wisdom and virtue. In the West, on the other hand, it's a virtue to slay the dragon for a happy ending.(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龙是威严的,神圣的生物,有蛇一样的身体,象征幸福、智慧和美德。而在西方,杀死dragon才是美德,才会得到美满的结局。)
As long as Westerners call the Chinese long a "dragon", they will project their own cultural ideas on China. Yet, if they used the correct word, long, it would remind them that they are facing something culturally new.(只要西方人还称中国龙为“dragon”,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文化观念移植到中国身上。然而,如果他们使用正确的词汇“long”,这将提醒他们:他们正面对一种文化上的新事物。)
You must protect your traditions. This is true for all people.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is fine but, ideally, only if it accommodates all concepts and all cultures ever produced.(你们一定要保护你们自己的传统。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只有在英语能够容纳所有文化的所有概念时,它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才是好的。)
Embrace the differences and varieties of cultures and value those concepts that matter the most. Protect them. The long is precious.(我们应该容纳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应该珍惜那些最重要的观念,保护它们。龙是宝贵的。)
 
“linguistic imperialism”(语言学中的帝国主义)这个词组真是发聋振聩啊!很多坚持把龙译为dragon的中国人该醒醒了,不要自己已经被帝国主义蹂躏了还不知道,还找出种种稀奇古怪、匪夷所思、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语言帝国主义者辩护。
四,欧美之外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将dragon视为恶魔
除了基督教国家,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也继承了圣乔治杀死dragon的神话传说,并将圣乔治视为英雄。杀死dragon的英雄圣乔治被视为莫斯科和俄罗斯的守护者(Saint George henceforth became the patron of Moscow (and, by extension, of Russia).[18])。莫斯科大公国及后来的俄罗斯,其国徽中央都有一个圣乔治杀死dragon的画像。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重新启用了这个国徽(图5)。[19]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大厦附近有一座雕塑,表现了国徽中英雄杀死dragon的情形[20],杜马会场主席台后方墙上中央也挂着这只俄罗斯联邦国徽[21]。
格鲁吉亚的国徽上也画着圣乔治杀死dragon的画面。[22] 实际上欧洲很多地方如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城市都把圣乔治杀死dragon的场景绘制在自己的盾牌、纹章或徽记上。[23]
在波斯文化中也有英雄杀死dragon的神话传说(图6)。在波斯神话中,这个英雄的名字是Bahrâm V Gûr。他是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的第十四任国王。[24]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有一座建于1958年的雕像,塑造的是Bahrâm V Gûr王子正在与dragon搏斗的情景。这座雕像被认为“象征着善战胜了邪恶”(it symbolizes the triumph of good over evil)。[25]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也相互在政治漫画中用dragon象征对方,以此表现自己和对方的斗争是正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仍然坚持错误,把“龙”译为dragon,宣称自己是dragon的后代(传人),显然是非常荒诞的,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图6,绘画:Prince Bahram Slays a Dragon, from a 1371 Shahnama(Bahram王子杀死dragon,来自一部1371年的《列王记》(又译《波斯王书》)[27])。作者和创作年代不详。[28]
五,为什么会存在正面的或可爱的dragon?
很多人根据dragon在西方时常也以正面或可爱的形象出现,主张继续把中国的“龙”译为dragon。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Dragon这一虚构生物,在童话故事或电影里成为正面角色是很正常的。“故事爸爸”李一慢说:武士杀死恶魔dragon、救出公主的故事“听得老外都腻烦了”,于是童话作家们对dragon的形象进行了“颠覆”[29]。所以dragon在童话故事中扮演正面角色不能说明整个西方社会都改变了对dragon的看法。令人厌恶和恐惧的老鼠和狼也都会被“颠覆”,成为国内外童话故事中可爱的主角(如“米老鼠”和“灰太狼”),但这不能改变老鼠和狼本来的邪恶含义,我们也无法想象哪个民族把老鼠或豺狼作为自己文化的象征,并自称是老鼠或豺狼的传人或后代,同时还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我们还可以看看欧洲人自己对dragon变好这件事情是怎么理解的。德国人Thorsten Pattberg[30]在指出中国人不应该把“龙”和“dragon”混为一谈时,批评了那些认为dragon已经变好了的人,他说:
 
Some commentators argue that the “dragons” are now becoming cute and sociable in the West, too. About this, I have doubts. I believe that for Western children the empowering aspect of the dragon's physique and (fire-)power is utilized as a tool against one’s foes; they feel like beast-taming dragon-riders. Look at Hollywood and the game industry. In short, the European dragons haven't become friendlier at all, they just have been subjugated. [31]
(一些人争辩说在西方,dragon也已经变得可爱和友好了。对此我很怀疑。我相信,对于西方的孩子来说,掌控dragon的体力和喷火能力是为了作为攻击其敌人的武器,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能够征服猛兽的dragon骑士。看看好莱坞电影或电子游戏吧!简而言之,欧洲的dragon根本没有变得友善,它们只是被降服了而已。)
 
作者毕竟是西方人,对所谓“dragon变友善了”这件事情分析得比中国人更深刻:“dragon根本没有变得友善,它们只是被降服了而已。”的确如此,所谓“友善的dragon”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一种新的宠物而已。
在欧美,很多书籍和其它作品使用“Taming the Dragon”(驯服dragon)作为书名或标题,书籍有:小说Taming the Dragon(作者为Dan Armstrong)[32]和Taming the Dragon(作者为Kendra Leigh Castle)[33],励志书Taming The Dragon[34],童话故事:Taming The Dragon[35],历史小说The Taming of the Dragon: Edward I and the conquest of Wales[36](驯服Dragon: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37])。
其它书籍有:Taming The Drago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Dissertations[38](驯服dragon,论文写作实战指南),Taming the Dragon & Hands-free Windows[39](驯服dragon,不用手(而用声控)操作Windows程序),Taming the Dragon Within: How to Be the Mother-in-Law You've Always Wanted(驯服内心的dragon——如何成为一个好岳母),Taming the Dragon in Your Child: Solutions for Breaking the Cycle of Family Anger[40](驯服你孩子心中的dragon:如何打破家庭争吵的恶性循环),Taming the Dragon's Tail: Growing Ginseng and Goldenseal for Profit[41](驯服dragon的尾巴:如何为获利而种植人参和白毛莨),音乐有:唱片Taming the Dragon[42](Ron Korb演唱)和Taming the Russian Dragon[43](驯服俄罗斯dragon),歌曲杂集(mixtape)Taming the Dragon[44]。
还有很多作品的题名使用“Taming某某dragon”的格式,例如Taming the Diabetes Dragon(驯服糖尿病之dragon)、Taming the Fibromyalgia Dragon[45](驯服纤维组织肌痛之dragon)、Taming the Diet Dragon[46](驯服饥饿减肥法之dragon)、Taming the Conflict Dragon[47](驯服冲突之dragon)。一些书籍以“Taming the Dragon”为书名的副题,这里就不列出来了。
笔者在用taming和dragon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之前,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材料,由此可见外国人“驯服”恶魔dragon的情结是多么的强烈!
很多中国人津津乐道于“dragon已经不再凶恶”,还为外国人“已经了解”中国的dragon和西方的dragon之间的差别沾沾自喜,却不知人家只是把中国龙视作下一个杀掉或降服、驯服的对象而已。
驯服了dragon之后,除了要训练它们(如电影How to training your dragon),想必还必须饲养它们。一检索,外国果然有这样的童话书:Raising Dragons(喂养dragons)。[48]
所以,中国人千万不能一看见外国的艺术作品中存在“好的dragon”、“可爱的dragon”,就主张继续把中国的龙译为dragon。因为这些“好的dragon”和中国的象征吉祥和力量的龙完全不是一回事。
六,英国王子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并不意味着英国人尊崇dragon
资深翻译家冯世则在“关于‘龙’的翻译”一文[49]中说:“《不列颠百科》称,西方的龙(当然指他们的dragon)早就用作尚武精神的表征,史书中的北欧和诺曼人征服之前的英格兰都有以龙妆饰盾牌和战船的记载,而‘在20世纪,龙的形象正式被画入威尔士亲王的纹章’。‘威尔士亲王’者,英国‘皇太子’也。可见西方的龙的品德也并非只有一个向度。”
关于英国皇太子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一事,维基百科这样说:“威尔士在1284年被英格兰合并,在爱德华一世征服了威尔士(1277年—1284年)的过程中,他按照威尔士人的要求:‘一位在威尔士出生、不会讲英语、生下来第一句话说威尔士语的亲王’作为他们的领袖,爱德华一世将其即将分娩的王后接到威尔士,王子出生后即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以表示对威尔士的重视并强化威尔士人的认同感,从此以后,英王室便将王储封为威尔士王子,王子妃封为威尔士王妃,成为王室继承法统规则之一。[50]”
可见“威尔士亲王”、“威尔士王妃”和“威尔士王子”等封号并不等于英国王室尊崇dragon,而恰恰是英国人征服威尔士这头dragon的“统战”措施而已。有一部描述英国人征服威尔士的历史小说,书名为The Taming of the Dragon: Edward I and the conquest of Wales[51](驯服Dragon: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52])。可见在白人眼里,dragon不过是征服和驯服的对象而已,这恰恰证明中国的龙不能译为dragon,除非也想让白人来征服和驯服中国龙。
英国人也没有因为降服了国旗上画着dragon的威尔士,就对dragon变客气了。在1793年开始的英法战争中,英国“皇太子”(亦即“威尔士亲王”)的父亲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被画家画成同姓的神话英雄圣乔治(St. George),画面表现他正在挥剑劈杀dragon——英国当时的敌人、法国国王拿破仑。[53] “在20世纪,龙的形象正式被画入威尔士亲王的纹章”,但这没有妨碍英国皇家铸币厂在21世纪为纪念英国女皇钻石婚而发行雕有“圣乔治杀死dragon”图像的金币。[54]
Dragon的“品德”的确“并非只有一个向度”,但如果冯先生再稍微多收集一点材料,就能知道,“恶”才是dragon最主要的“向度”,外国时政漫画频频用dragon象征各种坏的事物或敌人,非常说明问题。
冯先生等人以少数恶龙来否认中国龙主要是善的,同时却用少数欧洲人对dragon的尊崇来掩盖dragon主要是恶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七,外国人也很重视正名
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实际上外国人也很注重“正名”。韩国首都汉城更名为首尔一事大家已经知晓,下面是其它一些事例。
2008年5月28日新华网报道[55]:
 
印度激进团体成员在孟买以打砸商铺的方式警告孟买市所有机构,不要继续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英文名称“Bombay”指代孟买,而要使用本民族的“Mumbai”。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7日报道,右翼激进团体在孟买街头滋事,冲击《孟买时报》办公地,打砸一些商铺,理由是这些单位仍在使用孟买在英国殖民时期的英文名。激进团体要求,包括高等法院和证券交易所在内的当地所有机构必须用“Mumbai”指代孟买。
“我们警告陶醉于‘Bombay’这一名称的人,”印“湿婆军”组织领导人巴尔·撒克里在内部报纸上撰文说,“这次警告应该足够。那些不理解警告的人可能发现,他们明天无路可逃。”
孟买证交所一名发言人回应说,证交所“需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孟买时报》品牌负责人说,《孟买时报》认为报社员工可能会遭遇暴力袭击。
报道说,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时期,殖民者称孟买为“Bombay”。1995年,印度人根据印度教一位女神的名字把孟买更名为“Mumbai”。
 
在印度国内因孟买改名问题而闹得一塌糊涂时,英国媒体却自觉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迅速地改称孟买为Mumbai。英国“泰晤士报”因为仍然使用Bombay而专门做了说明,并很快也改为Mumbai。因为Bombay是殖民主义者为孟买取的名字,如果继续使用的话,就有支持殖民主义的嫌疑。[56]
虽然湿婆军党的推广措施过于极端,但也说明他们认识到“名”的重要性。殖民主义者取的地名,留下了耻辱的记忆,现在改换为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的名字,或改回殖民时代之前的旧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改掉一个长期使用的地名,会给人带来很多不方便,因此,要有很大的耐心,要留下足够的缓冲空间,让人们慢慢地适应新名字。
近年来,其它几个印度城市也更改了名字。在1996年,印度港口城市马德拉斯(Madras)改名为Chennai(中文译名:金奈[57]),这一改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泰米尔语言和文化。[58]
实际上世界上涉及地名冲突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1991年巴尔干危机时,从原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一块地区成为马其顿共和国(Macedonia)。希腊反对它使用“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国名,因为希腊最北省份的名称也是“马其顿”,这一国名可能会使人们以为希腊的马其顿省独立了。因此,在马其顿共和国于1993年加入联合国时,使用的国名是“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59]
南大西洋中英国占据的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被阿根廷坚持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60] 2006年六月,伊朗取缔了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在伊朗的销售,因为它在一张地图中把波斯湾(Persian Gulf)标注为“The Gulf”(海湾)。[61] 日本于1910年将朝鲜半岛变为殖民地之后,称呼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海域为“日本海”,但韩国现在声称这片海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东海”。显然,同一地理区域不同的名称暗示了其不同的归属,并非小事。外国人对此非常清楚。反观中国人在这方面往往大大咧咧。中国大陆南部的大片海域长期被西方人称为“南中国海”,但是中国人却自己简称那里是“南海”,为周边国家蚕食南海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中国人对“名”的重要性的认识非常不足。
哥伦布环球航海至美洲大陆后,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于是称当地的原住民为“印度人”;后来发现搞错了,就将错就错,称他们为“西印度人”,中文译为“印第安人”。[62] 但是印第安人们对“印第安人”这个名字并不满意。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已经为自己正名为“First Nations”(第一民族群)。
印第安人的原住民邻居——爱斯基摩人——也在为自己正名。加拿大北极地带和格陵兰地区的原住民不喜欢被人称为“爱斯基摩人”(Eskimo)[63],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给他们取的名字,这个词汇有“raw meat or eggs”(生肉和鸡蛋)、“he eats it raw”(他吃生的东西)、“eats something raw”(吃生的东西)之类的含义。[64] 他们认为此名称存在贬义,因而希望别人称呼他们为“因纽特人”(Inuit)。Inuit是因纽特词汇inuk的复数形式,本意是“人类”(human being)。[65]
这里顺便说一下,笔者于2003年底在台湾旅行期间,一位台湾当地老者告诉笔者:把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是不妥的,实际上台湾的少数民族非常多,都各有其名。
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正确名称,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使用正确的民族名体现了族人对本民族的认同和骄傲。
Mc代表“麦当劳”,Mcjob的字面意思是“在麦当劳里从事的工作”。但Mcjob一词的实际意思是“低薪且无前途的工作”。[66] 1986年,社会学家Amitai Etzioni创造了这个词,用于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McJobs are Bad for Kids”里。随后,这个词被用于小说,开始流行起来。
2003年,在麦当劳公司的反对声中,Mcjob被韦氏大学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收入。2006年,麦当劳公司在英国启动了一项广告战役,试图改变人们对Mcjob一词的认识。广告重点宣传为麦当劳公司工作的好处,强调“Not bad for a McJob”(有一个麦当劳公司的工作岗位(McJob)并不坏)。
2007年,麦当劳公司伦敦分部发起了一场请愿运动,要求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修改对Mcjob一词的定义。麦当劳希望把这个词的新解释能够反映出这个工作是“刺激的,值得去做的,……并能从中学习终生有用的技能”(stimulating, rewarding ... and offers skills that last a lifetime)。
2011年8月5日笔者检索韦氏辞典网络版,其对Mcjob的解释是:a low-paying job that requires little skill and provides little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67](一份低薪工作,几乎不需要技能,几乎没有被提拔的机会。);牛津在线辞典的解释是:a low-paid job with few prospects[68](低薪、没什么前途的工作。)
可见麦当劳公司的努力失败了。
Mcjob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发是:1,“名”很重要,值得花力气去“正”;2,一个词汇的内涵不是谁想改就能改掉的。很多中国人反对重新翻译龙,主张“让西方人改变对dragon一词的理解,使之认为dragon是吉祥如意的”,这种建议显然毫无可行性。Mcjob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86年至今),尚且无法改变其含义,而dragon已经有两三千年历史了,更不可能改变了。
2011年4月30日,翻译爱好者Fall Ark[69]发布博文[70],介绍外国学者提出为动物正名:
 
学习英语的同学们注意了,本月由英美专家学者们合作出版的一份有关动物伦理的期刊开始发行,这份经由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动物伦理中心多年酝酿的产物在第一期就重拳出击——简单地说,假如你在描述动物时使用诸如“宠物(pet)”、“野生动物(wildlife、wild animals)”、“野兽(beast)”等词汇,那么你就是歧视动物!……嘛,差不多就是这样。
共同执笔这篇社论的是牛津大学动物伦理中心的负责人、牧师兼神学教授Andrew Linzey和宾州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Priscilla Cohn。文中列出了诸多有着歧视内涵的词汇,例如“宠物(pet)”——“尽管使用广泛……显然对动物和它们的人类护理者/照顾人(human carers)来说都是贬义的。而‘主人/拥有者(owner)’这一说法,尽管在法律条文上是正确的,但也让人想起过去的时代:动物们被视为仅仅是财产、机器或物品,可以没有道德约束地去‘使用(use)’。”
正是因此,社论呼吁人们注意自己的用词和用语习惯,用更尊重动物的词汇去描绘它们。“宠物(pet)”的合理用词是“动物伴侣(companion animal)”,“主人/拥有者(owner)”的合理用词是“人类护理者/照顾人(human carer)”,“野生动物(wild animals)”的合理用词则可以是“自由生活的(free-living)”、“自在漫游的(free-roaming)”等等——因为“‘野生(wildness)’意味着不文明、无节制、原始和残暴的存在,这显然是应当避免的偏见。”
与此同时,诸如“狐狸般狡猾(sly as a fox)”、“吃相如猪(eat like a pig)”、“醉如臭鼬(drunk as a skunk)”等俗语对动物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英语中的这些用法应该被一点点去除。社论最后指出,“只有约束自己在探索动物以及自己和动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时做到不偏不倚,我们才能真正清楚地思考。”
 
如果说前面几例正名运动事关民族、国家和企业,“名”很重要,不得不“正”,那么洋人为动物正名,就很有意思了。连动物的名称都不该随便乱叫,那么中国特有事物(例如龙、京剧、相声、象棋、粽子等等等等)的英文名就更不能马虎了。对“正名”无所谓的人,我们不强求他们,但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八,对外翻译时应该大胆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屠杀”应该怎么翻译?“大屠杀”在英语里有现成的词汇,如holocaust、bloodbath和massacre等等。“The Holocaust”专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71] 但犹太人另外选择了一个来自希伯来语的词汇“השואה”(Shoah)专指这场大屠杀。“holocaust”来自希腊文,而“shoah”来自犹太人自己的语言。显然,犹太人希望使用来自希伯来文的“Shoah”强调这场大屠杀是犹太人经历的浩劫,而不是一场普通的大屠杀。另一方面,犹太人认为holocaust一词具有神学上的冒犯性质,涉及希腊异教徒的习俗。[72] 因此,使用起源于哪里的词汇,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不同的词汇携带了不同的背景信息。很多中国人反对重新翻译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dragon在中国出版的英汉字典里的注释——“龙”,却不知道dragon这个词还携带着大量其它信息和含义。
法籍犹太人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制作的纪录片Shoah(中文译名为“浩劫”)耗时十一年拍摄而成,放映时间长达九个小时。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Shoah”这个词也流传开来。那么外国人会不会听不懂、看不懂这个词汇呢?
朗兹曼在接受中国电影评论家张献民的采访时说:“‘Shoah’这个词是经书里出现过几次的,也就是《圣经》当中,战后有一部分拉比在《圣经》中找到这个词来描绘二战当中发生的事情。在希伯来语当中是巨大的灾难,消灭一切的意思,但它也可以是自然灾难,比如说地震、台风等等。所以即使是‘Shoah’这个词的含义也不足以描绘那件事情,而且那件事情在历史当中也是史无前例的。……。1985年首映之前,填写请帖的人问我影片的标题叫什么?我说‘Shoah’,他们说什么意思?我说‘Shoah’就是‘Shoah’的意思。可是你得翻译啊,别人听不懂。我说他们听不懂正是我要的效果。他们就跟我争吵,我说不允许争论,它就叫‘Shoah’。”[73]
其中“他们听不懂正是我要的效果”这句话大有深意。外国人听不懂这个词,就会好奇、关注,就会去询问、了解和学习。当他们知道这个词来自希伯来文,他们就会对这场浩劫的特殊性有深切的体会。显然这正是导演想达到的目的。
使用专有词汇的好处是可以强调说话者想表达的意义。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美国国会演讲时说到:“I cannot stand before you today without remembering the victims of this day and of the Shoah.(我站在你们面前,不能不回忆起那一天和大灾难中的受害者。)[74] 因为她用了Shoah一词,读者一听就知道她指的是纳粹德国屠杀六百万犹太人这一大灾难。
1937年,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在英文里被译为“Nanjing Massacre”[75]。中国人能不能像犹太人那样,将其译为“Nanjing Da Tu Sha”?使外国人能够稍微费点功夫去了解“Da Tu Sha”这个陌生词组的含义,并从这个译文中体会到一点中国人的悲痛呢?
对此笔者毫不乐观。“龙”是中国特有的事物,音译“龙”尚且受到无数人的吐槽,如果建议音译“大屠杀”,肯定会遭遇更多的奇谈怪论。
我就很纳闷了,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差距这么大呢?
 九,“龙的传人”:侯德健唱出了中国人心有口无的内心感受
很多人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学术界也的确拿不出证据,表明在侯德健的歌曲“龙的传人”诞生之前,历史文献中存在“龙的传人”这一表述。
然而,“龙的传人”这个概念一问世就得到广大中国人的认可,说明他们心里早已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即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过去没有“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并不表示中国人的心里不存在这种体会和情感,只是大家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这种定位和认同而已。而侯德健的歌恰恰唱出了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内心感受:“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虽然侯德健创作这首歌曲并非为了要替中国人寻找表达内心这种情感的说法,但最后却歪打正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事情世界上多得很。
“龙的传人”引发广泛共鸣的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大陆疾风暴雨式的激进革命终于结束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海内外中国人可以自由来往之时,原先的“我们都是革命者”这一共同认可已经过时了,而且也不适合海外侨胞。正当中国人在寻找新的共同认同的时候,“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不期而至,正中下怀,于是成为中国人新的共同认同。
不要过度夸张这首歌曲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心中把龙认作共同的文化源头,即使有一万个侯德健,写一万首歌,吼唱一万遍,“龙的传人”这一概念也不会被中国人接受。谁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写一首“大熊猫的传人”,告诉听众,中国人都是大熊猫的传人,看看有几个人会认同这一说法。
不必争论在中国其它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是不是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例如在龙象征皇帝的封建王朝时期,或五十年、一百年后的未来。反正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刻,出来一个侯德健,点燃了中国人对龙的情感,结果一呼百应。至于之前和之后(今后),中国人是不是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不重要。
从文字的角度讲,“传人”也是很恰当的,这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可的原因之一。“龙的后代”太具体,“后代”涉及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在科学知识空前普及的现代社会,把人说成是一种虚构神话动物的后代,多少有点别扭,即使有些人不介意,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同。“龙的子民”同样太具体,“子民”有政治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即使不把龙看做中国皇朝的象征,也缺乏必要的亲切感,因此也不合适。
“传人”,传承者而已,既没有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是传承龙所象征的中国文化和精神,传承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传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及其后代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因此,“传人”是一个精准而恰当的词汇,于是“龙的传人”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
另一方面,“龙的传人”有很大的自由度,愿意做龙的传人就可以做,不愿意做也不要紧。如果是“龙的后代”就不同了,如果父亲自认是龙的后代,那么他的儿子就必须承认自己也是龙的后代;同样如此,如果上级领导自认是龙的子民,那么他的下属就不能说自己不是龙的子民。
文字就是这么妙不可言的,一字之差,结果就有天壤之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对“中国龙”概念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76] 但他对“中国龙”这个概念不以为然,他在论文中说:“以民族复兴的名义,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了龙文化的生产行列,各种与龙相关的或未必相关的信息,都被落实到了龙的名下。正如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传统的发明》所指出的,一种新发明的“传统”,不仅需要与遥远的过去相关联,还得不断形式化、仪式化,强制地反复灌输,直到受众麻木地接受。学术界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理论上论证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的合法性。这时候,学者们翻出了20世纪40年代来不及得到图腾学界认可的闻一多《伏羲考》,为它重塑金身,详加阐释,尊为经典,以此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以龙为图腾的理论依据,衍生出一大批龙文化著作。在新的民族主义浪潮中,随着《龙的传人》一次次走进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随着《伏羲考》的日益经典化,龙学者们配合着公众意愿,配合着时政需求,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的时代,最终完成了龙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中国龙的身份建构。”
但他同时认为“龙传人、龙子孙的新命题有效地将大陆、台湾、港澳,以及所有的海外华人牢牢地系于一体,呼应着中华崛起、巨龙腾飞的时代要求。”既然动机和结果是好的,那么“中国龙”这个概念过去是如何的不堪、现在又是怎样被焕然一新的,就无所谓了。如果政治、科学和金钱无法做成的事情,但文化、宗教、信仰甚至迷信能够做到,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结束语
通过剖析反对重新翻译龙的声音,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技术问题,而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之际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涉及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前所必须解决的中国人的启蒙问题。发现这些观念问题,是笔者涉足“如何翻译龙”这件小事后的意外收获。
综观很多中国人在讨论包括翻译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广大领域里的话题时表现出来的观念问题,笔者认为,中国人的启蒙工作迫在眉睫。世上没有上帝,中国人的启蒙也不能指望外国人,只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相互启蒙。启蒙并不复杂,更不神秘,就是恢复或建立常识,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1] Google Book: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by Henry Ellis, third Commissioner of the Embassy. London: Printed for John Murray, Albemarle-Street. 1817年,第257页
[2] 笔者汉译。下文中的汉译若无专门注明,均为笔者所为。
[3] L. Newton Hayes, The Chinese Dragon(中文书名“龙”), 商务印书馆,上海,1922年8月第一版,(1923年?)2月第三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本,第40至42页。
[4] 笔者根据发音将“Chih Lung, or Li Lung”译为“螭龙(或璃龙)”,不知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中国人一般认为在中国的龙里面,只有应龙有翅膀。
[5] 笔者注:中国人一般称皇帝为“真龙天子”。
[6] 图片来源:笔者扫描自The Chinese Dragon一书复制本。
[7] 邝富灼 -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邝富灼
[8] 摘自The Chinese Dragon 一书的导言(Introduction),作者:Fong F. Sec.,1922年5月9日,第viii页。
[9] 苏慧廉 -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苏慧廉
[10] The Dragon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ume 63, Issue 2, April 1931, pp498-599,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
[11] http://www.amazon.com/Typical-Mission-In-China-FACSIMILE/dp/B005LBVVEW
[12] 有人称其为“温州话罗马字”:http://zh.wikipedia.org/wiki/温州话罗马字
[13]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课程表,Calendar of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Shansi (Western department),http://search.lib.virginia.edu/music/009241405
[14] About the Author - The East-West dichotomy, http://www.east-west-dichotomy.com/about-the-author/
[15] Thorsten Pattberg: Long into the West's dragon business, China Daily, 2012-01-16,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2-01/16/content_14450195.htm
[16] 齐格费里德是德国史诗和电影中杀死dragon的英雄——引者注。
[17] 图片来源:http://www.albertaoilmagazine.com/2011/05/is-china’s-inefficiency-alberta’s-gain/
[18] Coat of arms of Russia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at_of_arms_of_Russia#Description
[19] Coat of arms of Russia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at_of_arms_of_Russia
[20] Oroszvilág - A Duma felsorakozott Medvegyev mögé, http://oroszvilag.hu/?t1=oroszorszag_hirei&hid=1215
[21] Mail Online New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28296
[22] 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ia_(country)
[23] Uczeń z klasą II – BLOGI: http://www.blogi.szkolazklasa.pl/?blog=2697&postID=22357
[24]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hram_V
[25]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hram_V#Sculpture
[26] 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Russia
[27] shahnama - 有道词典,http://dict.youdao.com/w/shahnama/#q%3Dshahnama
[28] 图片来源:http://greatestbattles.iblogger.org/Persia//Timurid/Prince_Bahram_Slays_a_Dragon-1371-Shahnama.htm
[29] 李一慢:龙绘本,颠覆你的想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8edad0102dxqn.html
[30] About the Author - The East-West dichotomy, http://www.east-west-dichotomy.com/about-the-author/
[31] Thorsten Pattberg: Long into the West's dragon business, China Daily, 2012-01-16,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2-01/16/content_14450195.htm
[32] Taming the Dragon: Dan Armstrong,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Dan-Armstrong/dp/0983004536
[33] Taming the Dragon by Kendra Leigh Castle, http://www.fantasticfiction.co.uk/c/kendra-leigh-castle/taming-dragon.htm
[34] Taming The Dragon: Johnnie Calloway,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The-Dragon-Johnnie-Calloway/dp/1934246492
[35] Taming the Dragon - The Book, http://www.tamingthedragon.net/book.html
[36] Taming of the Dragon: Wayne Bartlett,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Wayne-Bartlett/dp/0750932171
[37] 笔者注:威尔士人把dragon视为守护者,国旗上画着dragon,因此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吞并威尔士的战争被称为“驯服dragon”是名副其实的。
[38] Taming The Drago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Dissertations - Free Owners Manual PDF, http://www.freeownersmanualpdf.net/ebook/taming-the-dragon-a-practical-approach-to-dissertations.pdf
[39] Taming the Dragon & Hands-free Windows by Patricia Woods (eBook) – Lulu, http://www.lulu.com/shop/patricia-woods/workbook-1-taming-the-dragon-hands-free-windows-download-only/ebook/product-17446545.html
[40] Taming the Dragon in Your Child: Solutions for Breaking the Cycle of Family Anger,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Your-Child-Solutions/dp/0471594059
[41] Taming the Dragon's Tail Growing Ginseng and Goldenseal for Profit, Ron von Knasick, Ann Lee Wynn von Knasick,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s-Tail-Growing-Goldenseal/dp/1593303645
[42] Amazon_com Taming the Dragon Ron Korb Music,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Ron-Korb/dp/B000ERTIV6
[43] Amazon_com Taming the Russian Dragon Music, http://www.amazon.com/Taming-Russian-Dragon-Fratangelo-Devils/dp/B000CADIKC
[44] [Mixtape067] Taming The Dragon  Chicago Mixtape, http://www.chicagomixtape.com/calendar/mixtape/taming-the-dragon-mixtape067/
[45] Taming the Fibromyalgia Dragon: Helen Sue Walker, Amazon_com: Kindle Store, http://www.amazon.com/Taming-the-Fibromyalgia-Dragon-ebook/dp/B004KA9J4E
[46] Deep Yoga @ Health & Self-Help, http://yourbooksworld.com/Health/deep-yoga.htm
[47] Taming the Conflict Dragon - Trainer's Spectrum, http://www.tspectrum.com/products/taming_the_conflict_dragon/index.html
[48] 图片来源:http://www.amazon.com/gp/reader/0152165363#
[49] 冯世则:关于“龙”的翻译,http://www.jysls.com/thread-136057-1-1.html
[50] 威尔士 -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威尔士
[51] Taming of the Dragon: Wayne Bartlett, Amazon_com Books, http://www.amazon.com/Taming-Dragon-Wayne-Bartlett/dp/0750932171
[52] 笔者注:威尔士人把dragon视为守护者,国旗上画着dragon,因此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吞并威尔士的战争被称为“驯服dragon”是名副其实的。
[53] 图片:http://www.npg.org.uk/collections/search/portraitLarge/mw63578/
St-George-and-the-dragon-Napoleon-Bonaparte-King-George-III
[54] 图片:https://www.thelondoncoincompany.com/face/browseme.php?pointme=10&id=3414
[55] 印激进团体暴力护孟买新名,2008年5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8/content_8264655.htm
[56] newlight:孟买:Mumbai还是Bombay?2008年11月30日,http://taohuawu.net/2008/11/30/mumbai-or-bombay/
[57] http://baike.baidu.com/view/825863.htm
[58] Christopher Beam: Why Did Bombay Become Mumbai? How the city got renamed. 2008年12月1日,http://www.slate.com/id/2205701/
[59] Republic of Macedonia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_of_Macedonia
[60] Falkland Islands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kland_Islands
[61] Persian Gulf naming dispute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ian_Gulf_naming_dispute
[62] 印第安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0.htm
[63] Inui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uit
[64]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About Native Languages: What Does "Eskimo" Mean In Cree? http://www.native-languages.org/iaq23.htm
[65] Definition of Inuit, 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dictionary/entry/Inuit
[66] 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
[67]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cjob
[68] 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McJob
[69] Fall Ark在“知乎”网站的网页:http://www.zhihu.com/people/fall_ark
[70] Fall Ark:必也正名乎?英美学者联名呼吁在语言中善待动物,2011年4月30日,http://jandan.net/2011/04/30/animal-call.html
[71] The Holocaust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72] The Holocaust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73] 关于《浩劫》——张献民采访克劳德·朗兹曼的文字稿(2004年10月1日),http://www.cctv.com/program/dsfys/20041025/101641.shtml
[74] 我们没有时间失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全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6/16/42556_9152436.shtml
[75]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http://www.nj1937.org/
[76]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文学与文化,2013年1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XWH201301005.htm

注: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9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9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