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地震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7 02:04

  本文关键词:地震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分析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木结构古建筑 概念设计 计算模型 动力时程分析 倒塌性能


【摘要】:木结构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是其加固修缮的关键依据,也是古建筑结构保护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定性分析木结构古建筑基本结构特性及抗震概念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一个单层单开间殿堂结构当心间模型进行了单向地震激励下的振动台试验,定量研究了殿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特点;基于构件的恢复力特征建立了殿堂结构的空间有限元杆系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同时提出了综合考虑柱础滑移隔震、半刚性榫卯节点的特性及斗h1层耗能减震性能等木结构古建筑基本结构特点的简化计算模型;在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IDA方法对其抗倒塌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从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体系布置、结构特殊构件和结构措施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其抗震概念设计思想,研究表明:木结构古建筑平面形状简单、规则,柱网布置对称,平面及竖向刚度均匀,严格限制房屋长宽比及高宽比,结构体型的选取符合当前抗震概念设计原则;柱平置浮搁于础石之上、构件之间采用榫卯连接、斗h1及大质量屋盖的采用使得木结构古建筑成为多重隔震减震的结构系统;“材份制”及“斗口制”等古典模数设计方法不仅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而且同时考虑了木材蠕变与松弛对结构性能的不利影响;“侧脚”、“生起”等特殊构造做法及柱间斜撑和雀替的使用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抬梁式”屋架是一种“替力梁架”。 (2)对缩尺比为1:3.52的单开间殿堂式木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地震激励作用下柱脚、柱架顶面及屋盖的相对位移及加速度反应特点,分析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破坏模式、动力抗侧刚度的变化趋势及各层次的滞回耗能特点,得到了以下结论:随着结构损伤的不断累积,模型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波动范围分别为T=0.49~0.67s,ζ=2.9%~4.6%;柱脚滑移及榫卯变形具有隔震减震作用,而铺作层的隔震作用主要取决于地震波频谱特性及结构自振频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当名义PGA分别为300gal、400gal、600gal、900gal时,柱架的最大侧移角分别为1/70、1/50、1/35、1/21,柱架具有比现代结构更强的变形能力;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结构整体刚度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波动范围为0.346~0.028kN/mm;由榫卯节点连接的柱架侧移变形引起的能量耗散最大,柱脚滑移及铺作层变形的能耗较小且较为接近。 (3)建立了基于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征及构件恢复力特性的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提出用正比于单元初始刚度的单元阻尼矩阵[c]_e=2ζ[k]_e/ω代替经典的Rayleigh阻尼以模拟古建筑中榫卯及斗h1的阻尼性能,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殿堂式木结构古建筑结构动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柱脚刚接或者铰接后结构的整体加速度放大系数明显大于原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能力;斗h1的设置可明显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且具有减震作用,斗h1刚度越大,其耗能减震作用越弱;结构阻尼比的增加可有效降低木结构古建筑的地震反应;屋盖质量的增加会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相对位移反应,且有助于提高斗h1的耗能减震能力。 (4)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柱脚滑移、榫卯半刚性连接及铺作层隔震作用的简化动力计算模型,建立了以水平位移(动力自由度)为未知量的集中质量模型并给出了各状态下的动力方程及统一表达式,给出了体系啮合及滑移两种状态之间转变的临界状态判定条件;采用Wilson-θ法对所建立的集中质量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弹塑性程序,并通过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程序的可行性。 (5)提出了柱脚滑移倒塌的相对位移判定准则及柱架层间倒塌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判定准则,采用IDA分析方法对两种倒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震波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不易出现柱脚滑移倒塌破坏现象;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层间倒塌为最可能出现的倒塌机制,长周期地震波的危害性比普通地震波更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36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颖绚;郭猛;刘维宁;张新金;刘卫丰;;列车振动荷载对古建筑的动力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周乾;闫维明;周锡元;纪金豹;;中国古建筑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温瑞智;周正华;毛国滨;周雍年;吴惟廉;任增云;;应县木塔环境振动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4 高大峰;曹鹏男;丁新建;;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5 高大峰;丁新建;曹鹏男;;西安清真寺木牌楼结构特性与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6 林家浩,丁殿明,田玉山;串联多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大连工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7 张文芳,李世温;一类斗拱木结构恢复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8 肖明葵,刘纲,白绍良;滞回恢复力模型中求折点的一种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高大峰;刘经伟;张锁柱;李小珠;;西安东岳庙大殿动力特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姚佩歆;赵鸿铁;薛建阳;郝江华;;侧脚对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伟;古建筑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0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90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