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试论曾国藩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4-07-30 16:19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者,是晚清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不仅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而且由他带头,中国才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立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末期的化身,在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糟粕。这精华所聚,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了一代“中兴名臣”,声名远播,影响深远;这糟粕所聚,使他终究摆脱不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职责和操守,他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难有一个全面的定论。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并不是以一个职业的教育者形象出现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判定曾国藩无教育思想可谈。因为从受教育的对象这一角度来说,教育的对象并不单只是学生,也可以是父母儿女之间、上下级之间等。可以从他遗留下来的大量家书、日记、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寻找到他的教育思想,且他的教育理论及其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对加速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

  一、曾国藩教育思想

  1.曾国藩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曾国藩是封建礼制的坚决拥护者和卫道士,他把“礼”看成是统治权术的法宝。他以礼学为中国学术的正宗,认为只有礼学体大而精,能够将汉宋两代的学术融合。他指出:“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他把“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礼治”。

  把这个作为挽救时局,解救清政府的良方。他“把‘隆礼’作为他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_2 在当时农民起义风暴席卷中华大地,太平天国的势力占据半个中国,晚清政治腐朽,他把这一现象的根源都归结于人民的“礼治”素养缺乏,正是因为那些跟随洪秀全的乡民心中没有礼,缺乏礼,笔耕文化推荐期刊,才会跟随洪秀全犯上作乱。因此,他主张把“日教民以孝悌仁义之经”?” 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只有社会都遵“礼”守“法”,民众都按照三纲五常行事,封建统治的危机才能消除,才能恢复正常的封建宗法秩序。

  人们通过教育后,恢复“仁、义、智、信”等后,人与人之间可以“以礼待人,以礼治人”。到最后人们还是会自觉的遵守纲常伦理,去维护封建统治。2.曾国藩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方相互交融渗透、政治风云复杂多变的时代,此时的近代文化犹如一头困兽正努力的寻找突破口想要来一次华丽的转身。由于近代文化处于转型时期,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性也不可避免的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交织。

  (1)经世致用他是中国近代的儒学大师之一,他信奉的是程朱理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曾氏有一套完整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所谓的“经世致用”,通俗点解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为学之术在安徽桐城派姚鼐时期,被归为三门之学,“日义理、日考据、日辞章。”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四门,增加了“经济”之学。所谓“经济”就是“经邦济世之术”,也就是“经世致用”。

  曾国藩“主张通过‘内圣’的途径来达到经世致用的功效。”我认为,这里的“内圣”就是要让人们从心底改变对经世致用的看法,把那些过时的迂腐的义理观抛弃。他指出:“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矣,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分,持其实功之序,详与体而略于耳。”他把经世之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将经世主张明确目的化,是为了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他一手创办的湘军队伍里,他的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幕僚、军官、士兵等,培养了他们不同于绿营兵奢侈糜烂的作风,而是一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

  从整体上看,尽管他的“经世”思想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够开创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实属难得。

  (2)西学为用“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造就人才,但曾国藩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顽固士大夫,其教育思想又体现了‘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成分。” ]"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有着强烈的仇夷情绪。在后来逐渐与洋人的交往中,亲眼目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力,他才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文化教育有不少地方比中国先进,他才开始审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他觉得只要取洋人之长来补中国之短就一定能使中国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首先他创立了专门的军械机构,学习西方技术。在1861年,曾国藩攻下安庆,创立了安庆军械所,以用来研制洋枪洋炮;1868年,在容闳的奏请下,在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内设立了机械学校,让中国的青年工人自主掌握机械制造原理,以便让中国人有朝一日能自主管理工厂、使用并能制造机器。其次,他与李鸿章等人在江南制造局聘请洋人设立翻译局,培养翻译人才;他们聘请了外国人培训翻译人员,又组织人员翻译外国先进的科技书籍,这个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再次,与李鸿章合奏奏请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1871年,他与李鸿章合奏上书朝廷,说“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作出这一举动,是与他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密切相关的。在他看来,西方国家相互间也会互派留学生来了解对方之所长以补自身之短,归国后可以通过传授来富强自己的国家。他希望中国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富强。但在当时仍然处于的是科举制度的天下,对于进入洋学堂学习、出国留学是受到很多人排斥的。可曾国藩不计较个人得失,力排众议,这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中的开放的一面。

  (3)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很多人都会奇怪,曾国藩做为一介书生,是如何的做到平定“大乱”而位极人臣的呢?这除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机遇这种偶然性的因素外,还和他自身的修养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在“诚敬”方面。他明确指出:“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成之为也。故日:‘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他还说:“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他把“诚敬”看得很重,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一大门径。在他的家书中,他也常常用这两个字告诫他的子弟:“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还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功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曾国藩把“诚敬”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主宰,有了“诚敬”就可以拥有一切。他用“诚敬”思想作为号召,吸引了一大批封建士大夫为其效劳来巩固封建的统治,可见曾国藩的“诚敬”思想还具有效忠清廷的性质。

  其次,在“谦和”方面,他曾在家书中这样说:

  “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涵、日仁从属员。” 船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为人处事必须事事谨慎,特别是言行上要使人有谦和的感觉。他把“谦和”作为了他精神修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还在Et记中如此评价“谦”,“千古有道自德之士,不外一谦字。” J5印他把“谦”看成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做人才会根基深稳。

  然后,在“勤俭”方面。他说:“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君勤则胜,惰则败。”“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后世者,不外一勤字。”他把勤劳节俭与人的身体健康、家族兴旺、国家安定和军队战争的胜负相联系。用伦理道德作为纽带,来连接个人和国家。他教育其部属子弟勤劳奋发,同时,反对奢侈浪费的作风,教导部下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他说:“俭则寡欲,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贪慕富贵,枉道遭祸;侈者居官必贪,居乡必盗;侈则子孙易长逸情之气,不思进取,不图自强。”曾国藩的殷殷关注、谆谆教诲,在对他的幕僚、子弟、军官、士兵等人的自身修养的塑立和提升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他提倡“立”的教育观。也就是所谓的自立自强,他说:“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儿∞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生,无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犹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犹也,以德不修文学不进为犹也,是故顽民梗化则犹之,蛮夷猾厦则犹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犹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犹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犹也。若夫一躬之屈仲。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犹及此也。”在他看来,一个人若要成才,立志是第一位的。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为此不断努力,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3.曾国藩的教育方法曾国藩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隆礼”,为了恢复礼治,那他是通过什么教育方法来达到这一个目的呢?从研究曾国藩的专着和论文来看,他推崇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知行合一”,从小事、生活习惯等处着手培养。他曾经在给他的亲家也是好友的刘蓉写信说到:“为学之道在格物诚意,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析之,诚意则举好恶之当于仁义者而力卒之。”[他强调教育要和实际中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知行合一”。

  曾国藩还在推崇“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主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身边的师长还是朋友,他认为都会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

  这个在他的日记中有详细论述:“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上智下愚不移者,凡事皆然。即以围棋论,生而为国手者,上智也;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下愚也。此外皆相近之姿,视乎教者何如。教者高,则习之而高矣;教者低,则习之而低者矣。

  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之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执策而叹无马,是真无马哉。”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教育方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师长的自身操守和学问的高低,其次是在于友人的积极影响。这个方法经验的总结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总结,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的第一个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是一位学问造诣很深但生不逢时的落魄秀才,在其指导下,曾国藩通读了“四书”、“五经”等,曾国藩在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后来又陆续跟随大学士倭仁、理学大师唐鉴等学习,从他的自身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师长的师范作用的影响力。除了师长,还有友人的积极影响,他所结交的大多为儒生、有志之士等,比如说罗泽南、刘蓉等皆为多才之士,而江忠源则是着名的侠肝义胆之士。

  但他除了注重这些,更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兴趣。他以自身的经验来说明这个问题:“余以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又有:“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似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12198由此可见,曾国藩也反对那种死搬硬套只讲规矩条例的教学,他在追求“专一”的时候,同时也提倡启发式教育,注重调动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兴趣。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十分注重教育与人格的感化力量,既主张严格执法又主张勤于教育,那这充分的说明了曾国藩更看重后天的环境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二、曾国藩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几点借鉴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恢复“礼治”为根本出发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有着不少借鉴意义。

  他一生讲求人生理想、注重对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追求,这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他以意识形态哲学观出发的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他并没有一味的推崇落后的封建文化和思想,他经过适时变通,积极引进外来的先进思想及科学技术,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学风。在当今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中,有很多都是口号派,没有落实到实处,做不到真正的求真务实。曾国藩在当时所倡导的“务实变通”的学风对现在有极大启示作用,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启示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教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的不单单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人才,更多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青年。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眼下校园里的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较弱,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学习先人教育治学的经验,吸取其学术中的精华,运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和合格的人格。

  在他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中,他倡导“诚敬”、“谦和”、“勤俭”、“自立”等,这些都对当今生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诚敬”,在我们现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下,更多的人把目光只是投向了钱、投向了利益,而违背了传统的美德,把道德体系束之高楼,诚信在这合格社会正在逐步流失。而在当今,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商品经济仍欠发达,因此,我们还必须以诚为本,坚持不懈的进行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而他的“谦和”、“自立”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更多的在于对当今的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谦和待人。

  作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更多的是要借鉴他的教育方法,“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是我们作为未来教师的追求也是奋斗目标。我们在以后的自我发展中,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生为本,贯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铸造了他是一个既体现典型的士大夫性格又具有新生代特征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也具有双重性。但总的来说,他的西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派遣留学生、开办技术学校等都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开放精神、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编号:4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4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9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