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12:19
  语文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特别重要。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提升,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语文课堂。其中接受美学理论为当代“尊重主体”、“弘扬体验”的新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视野。接受美学倡导阅读是读者和作品间的对话,关注读者在阅读中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点恰恰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普遍表现为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阅读能力偏低。新课标理念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在阅读与思考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养成探究质疑的习惯。在此,我们想通过新的尝试与探索,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模式。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指出在新形势下,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性。第二部分阐释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和接受美学的关系,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读者中心论”、“...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4.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趋势
    (四)研究目标
        1.教师层面的目标
        2.学生层面的目标
    (五)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读者中心论
        2.期待视野
        3.召唤结构
    (二)接受美学理论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科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1.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找回学习语文的热情
        2.让阅读教学走向自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二)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需要
        1.运用“定向期待”,引领学生认识自我
        2.运用“创新期待”,肯定学生独特感悟
        3. 拓宽“期待视野”,提高学生文学涵养
    (三)利用文本的“召唤结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利用“召唤结构”,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2.利用“召唤结构”,指导学生填补“空白”
        3.利用“召唤结构”,挖掘作品多元意义
    (四)课内阅读指导案例
四、接受美学理论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注重文本阅读,避免随意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 熊小锋.  当代职校生. 2004(S1)
[2]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J]. 蔡莱莉.  教育探索. 2002(10)
[3]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 潘涌.  天津教育. 2004(Z1)
[4]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 张心科.  学语文. 2002(04)
[5]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童庆炳教授访谈录[J]. 童庆炳,邵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09)
[6]谈中职语文的人格教育功能[J]. 黄世纯.  职教论坛. 2003(02)
[7]浅谈阅读期待视野的拓展[J]. 孙迎芬.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8]谈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角色定位[J]. 郑赛英.  文学教育(上). 2007(06)
[9]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反思与重构[J]. 王雪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
[10]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 王凯.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9(Z1)

硕士论文
[1]接受美学与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研究[D]. 范春晖.苏州大学 2014
[2]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创造性阅读教学[D]. 江新民.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6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716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