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家庭之于女性:意义的探讨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2-12-18 10:35
  家庭之于女性至今仍是备受困扰的一个问题,相关的争议从未停息过。然而无论是国家力量推动的走出家庭,还是市场力量带动的回归家庭,结果似乎并未带来女性所期待的那种理想的平等、自主和解放,因为"走出家门"的女性从未能够真正"走出家庭"。特别是在市场化转型时期,当工作与家庭的门槛越来越高,家庭本身日益上升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投入时,坊间流行的"不婚不育保平安"似乎不再是一句戏言。然而,纠结于走出家庭还是回归家庭、选择或主妇化或去家庭化的两分法逻辑,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家庭视为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模式,未能看到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多元流动性,女性也并非只是文化和制度的被规训者,她们正在通过参与家庭模式和关系的多元实践探索,打破主流单一的家庭框架以及意识形态,重构家庭之于女性的意义,进而给女性自由带来新的力量与可能性。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走出家庭与回归家庭的循环
二、“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背后
三、家庭之于女性的意义重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安妇女劳动英雄与新中国妇女的诞生[J]. Nicola Spakowski,单佳慧.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3)
[2]透视流动家庭:文化规范与生活实践互构下的性别秩序[J]. 杜平.  妇女研究论丛. 2019(06)
[3]中国家庭儿童养育成本及其政策意涵[J]. 马春华.  妇女研究论丛. 2018(05)
[4]辣妈:个体化进程中母职与女权[J]. 沈奕斐.  南京社会科学. 2014(02)
[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妇女——为什么中国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批判[J]. 宋少鹏.  开放时代. 2012(12)
[6]对话白露:关于19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由《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说开去[J]. 李小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7]从彰显到消失: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庭劳动(1949-1966)[J]. 宋少鹏.  江苏社会科学. 2012(01)
[8]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J]. 金一虹.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4)
[9]“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J]. 金一虹.  社会学研究. 2006(01)
[10]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 郑也夫.  社会学研究. 1994(02)



本文编号:3721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721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