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6-02-13 08:55

编者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存在教师缺乏激情、朗读指导指向性不明、读法单一等问题,且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为了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2009年,桂林市榕湖小学的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大胆借鉴并引入诗歌的表现形式“一唱三叹”,提出了“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并积极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老师们在外出学习和培训时,还把“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介绍到了浙江省义乌市的相关学校,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初探

                                                                                                                □桂林市榕湖小学   汤 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朗读指导技巧机械、匮乏;朗读时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虽然时间长,次数多,也能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效果,但缺乏富有感情、入情入境的朗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教师缺乏激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虽然读的量足了,质却浅了,朗读没有起到培养语感、激发情感、促进理解的作用。

      由此看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层层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又以声传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在琅琅的书声中体现“读”的深度和广度呢?为此,我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探索一条新的朗读指导教学途径,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在经过不断地研讨和进行朗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尝试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并在学校推广,鼓励教师们把这种导读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其不断完善,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内涵和价值

       “一唱三叹”最初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唱,后转用来形容诗词婉转而含义深刻,成为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诗经》中,“一唱三叹”结构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构既符合古人的审美习惯,同时又具有内在与外在的形式美,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渲染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也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读来更有节奏感、音乐感,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小学一年级教材有一首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后五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后一字有所改动。五个“鱼戏莲叶”的画面叠加给人一种游鱼众多的视觉效果,使人不禁联想到采莲人泛舟来往、歌声应和的情景,读来顿觉唇齿留香,心向往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现代诗歌和歌曲也常常使用此种表现手法,反复演唱的旋律,往往最能感染人,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才能动情。

“一唱三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突出了主题,又加重了感情。我们借鉴这样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激情导读,称之为“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唱”的可以是一句诗、整首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理解和突破,最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句子、段落。“叹”就是反复多次的激情朗读,可以读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全文。为了达到步步深入、荡气回肠的效果,通过教者多次的激情引领,学生回环往复地朗读,谓之为“三叹”,目的是层层推进感情,螺旋升华主题,拓展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最终与文本融为一体。

       三、“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读懂课题,加深理解。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反复思考、精心取舍之后定下的,许多题目或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或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很多文章的题目含义隽永、深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通过老师的激情引领,“一唱三叹”地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2.深化主题,感悟内涵。“文以载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不是在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避开繁琐的分析,在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式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会得到升华,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在学生的心底了。

      3.激活文本,入情入境。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中,教师导读的语言一定是充满激情,充满文学性的话语,这些语言能够点燃学生的心灵,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通过朗读,把静态的文字化作生动的形象,清晰可辨,可触可感,使学生步入课文的情境,融入课文的意境,创设朗读的佳境,,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满足,精神得以慰藉,情感得以温润。

       四、“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几种策略

       “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找出朗读的训练点、思维的训练点、激情的训练点,要求教师上课时指导朗读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形式新颖,通过“一唱三叹”使学生朗读做到三点:激动时还它一个激动,热烈时还它一个热烈,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一共总结出了六种“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形式。

       1.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收入教材的一些文章,题目含蓄隽永,往往耐人寻味。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课题时,不妨通过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方法来铺排造势,对课题进行导读,以期达到先声夺人、直抒胸臆的效果,同时为学生学好整篇文章打下基调,营造氛围。我校黎莉老师在执教《生命生命》一课时,把目标定位为“人文合一”。黎老师正是恰当地使用了一组激情的排比句式加强了气势,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多次引读课题,通过“一唱三叹”,铺陈渲染,使文字排列具有了诗句的结构特点,再与诗意语言融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文中”,悄然与“生命”相遇,教学效果明显。

       2.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时,可以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通过赏词析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激情导读,学生就自然地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我校符煜莹老师执教《麻雀》一课时,通过抓住本文的一个重点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让学生去掉重点词、增加重点词进行对比,同时通过“一唱三叹”的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达到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

       3.启发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有效地配以激情导读,那么学生的理解可以层层深入,学生的感情朗读就可以事半功倍。我校吴琳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成功运用了启发想象、“一唱三叹”的指导教学方法。吴老师紧扣文中重要句段,通过拓展、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阿炳坎坷的一生,化抽象为形象,然后层层递进,反复诵读此句,“一唱三叹”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老师设计的导读,使学生的感悟深刻而真切,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入脑、入心的传神朗读,把文本读活了。

       4.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使学生通过“顿悟”语言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用多媒体课件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进行激情导读,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校李丽老师在执教《木兰从军》一课时,巧妙运用图片、音乐和语言渲染气氛,通过穿插《木兰诗》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唱三叹”,化文中的语言文字为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悟出了木兰从军路上的艰辛和她的坚强品质,领悟了相同的语句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的朗读方法。

       5.适时拓展,一唱三叹,感悟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它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容量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如果适时的补充,进行激情导读,就可以让教材变得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朗读就自然由心而发、情真意切。笔者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于是在教学时我适时拓展和补充了一些宋庆龄的资料,同时进行“一唱三叹”,激情导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重复推进了“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两棵树?”“现在,在你的心目中,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学生每次获得的信息并不是重复的,每次回答对树对人的理解感情都有提升,不少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了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的可贵品质,樟树有一身香气,宋庆龄有一身正气;樟树不怕虫子,宋庆龄不怕敌人,等等。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引导下,学生读深、读透,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导读,学生很自然地把樟树和宋庆龄联系在了一起。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由树及人,充分感受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由亲近文字深入到亲近伟人,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6.学生主导,一唱三叹,师生动情。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一节课,如果只有老师的朗读引导,尽管方法多样也还是单调,如果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唱”,自己“叹”,或者学生“唱”,老师“叹”,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更活跃。我校黄芳老师在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找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等句子。黄老师接着请一些同学当小老师,先谈自己的感受,再用激情的语言引导老师和同学们来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示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师生一道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的痛苦、不舍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一唱三叹”,获得了更新更深的体验,与作者、跟文本产生了共鸣。

      “导读”,就是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激情的导语课文内容、自主设计的语言、引用承载了大量信息和丰富内涵的句子来指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激情”就是要启动学生的情感活动,教师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一唱三叹”则回旋往复,步步升华,突出主题感人至深,读出美感,释放激情。“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导读,把常规的朗读、品读进而升华到美读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更具语文味和艺术性



本文编号:18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