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0-16 08:34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yzhluyin9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旅游管理学院李恒2010级旅游管理6班2010220910【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所了解,这一了解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基础之上的;让学生对每一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认知和把握,从而感性地了解中国文学及文化;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文论,从而知道某种文学体式、流派在思想文化上的契机与支撑。【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跨文化教学,对外汉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被推到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前台,其教学不单纯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肩负着揭示汉语言的文化意义及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中国古代文化的解读便是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迫切的需要了解和认识中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全新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正成为世界各国解读中国,走进中国的桥梁。对外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的习得,其中包括深厚的文化的内涵,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所了解,这一了解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基础之上的;让学生对每一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认知和把握,从而感性地了解中国文学及文化;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文论,从而知道某种文学体式、流派在思想文化上的契机与支撑。这三个层面都涉及到对文化的解读。因此,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承担着独特角色,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和文化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与交际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跨文化层面的问题常常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运用跨文化意识及方法处理好文化不适及文化冲突的问题。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也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含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一方面缘于汉语的灵活性、简约性、意合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缘于中国文化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使学生产生了种种不适。首先,这种不适来自于语言本身。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因此,文学语句中往往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无法完全用语法解释清楚。汉语常常剔除掉虚字、系词、动词等,从而形成景物排列、画面叠加的情形,在原生态的景象中隐含着文化的美感:张养浩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完全是一组事物的简单排列,但就是这些联合在一起的意象形成了中国诗歌凝炼含蓄、简约优美的风格,透露出一个羁旅之人的心情;《论语·雍也》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起安贫乐道的颜回,语句凝炼、精警、形象。汉语的焦点还可以不断跳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地理上极度的跳跃感构成了诗歌阔大的意境。汉语还会将主语隐去,如苏轼《题西临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语亦可随便变换,如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古代文学中,语言本身存在的含蓄难解之处还有很多。这些都给学习者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难以读出其中的意蕴。其次,这种不适来自于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学善于利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醒读者的审美体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深长隽永的意味,这也正是中国文学的妙谛。对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追求,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学生们在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无法走进文学的内部。如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着一字书写雪景严寒,却能让人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又在江雪之景中引入一个孤独的渔翁,他不为外界所改变,悠然安详地在江边钓鱼,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含在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通过对不为常人所关注的桂花凋落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的心态。但是,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常常会怀疑是否真的有那么丰富而深刻的含意?教师是否在做一些过度的阐释?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思考的价值,帮助他们克服掉由于含蓄而带来的不适心理,他们才会愿意趋近中国文化。其次,应当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的、景物的、思想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尽可能地将这些含蓄的东西清晰、明白、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尽量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努力将学生引入到中国文化的语言习惯及思维模式中,最终完成跨文化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又记载着不同的文化。中外文化存在的广泛差异必然体现在语言上。一方面,有些事物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在其他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外国人又可能有着和我们中国不一样的说法。因此应该本着尊重外国文化的态度,努力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母语文化特点及其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尽量采用他们所熟悉的方式传递文化信息,此时也需要使用解释性翻译策略。参考文献[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A],高剑华,2007,05[2]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吕蔚,2010年第3期[3]帕墨尔,语言学概论,转引自《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A],康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九年第一期[5]汉英翻译过程中文化内容的解释性翻译策略例说,[J],林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科教导刊,2010年9月(中)

1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1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