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学校教育负担论 ——对减负问题的分析与回应

发布时间:2022-01-20 20:25
  学校是教育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这一问题自上个世纪初人们就展开了探讨。本研究以减负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提出由于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产生了对学校教育职能定位的误区,而种种误区又给学校及教师带来了面对减负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困惑。为打破这种困扰,本研究结合时代特点及终身教育背景,对学校教育的地位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本研究中,减负问题主要是指减负(作为解决学校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办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即提法问题和做法问题,前者体现为对“负担”一词认识上的误区,后者体现为具体实施过程走入的误区,二者的存在使得种种改革不仅没有解决已有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减负问题存在的根源分析,发现学校教育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及其自身三方面的压力,这三方面的压力使得减负问题得以产生;通过对减负问题存在的实质分析,发现人们在观念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偏差、对学校教育的职能定位有误区,这些各种问题不断出现的根本所在。为了从根本上澄清并试图解决问题,本研究认为对学校教育职责的合理定位是其首要条件。于是,从社会、教育及人自身的...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方法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方法
    三、概念界定与论文框架
        (一) 概念界定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部分 减负作为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减负的背景
        (一) 相关政策
        (二) 背景透视
    二、减负的简单回顾
        (一) 理论研究
        (二) 具体实施
        (三) 实施效果
    三、减负作为问题
        (一) 提法问题
        (二) 做法问题
第二部分 对减负问题的分析
    一、减负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 根源于社会
        (二) 根源于家庭
        (三) 根源于学校
    二、减负问题存在的实质分析
        (一) 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
        (二) 学校教育职能定位的误区
第三部分 对减负问题回应
    一、回应的前提与意义
        (一) 回应的前提
        (二) 回应的意义
    二、回应的主要依据
        (一) 依据“学习网”的逻辑
        (二) 依据“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 依据“通行证”的观点
    三、回应的基本观点
        (一) 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
        (二) 教学生学会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课堂教学如何“减负提质”[J]. 成洁英.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7(10)
[2]“减负”就从教师自身做起[J]. 竺锦屏.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7(03)
[3]面对减负[J]. 韩国存.  新课程(初中版). 2007(03)
[4]中小学“减负增效”的途径透析[J]. 许月良.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1)
[5]多种视角看“减负”[J]. 龚珊珊,刘合荣.  湖北教育. 2006(11)
[6]“减负”博弈[J]. 丁斌.  上海教育科研. 2006(10)
[7]“减负”后的烦恼[J]. 许织云.  社会观察. 2006(10)
[8]校长怎可说“我们不赶减负这个时髦”?[J]. 吴全华.  教书育人. 2006(27)
[9]从德育功能看学校德育的有限性[J]. 喻学林.  教育科学. 2006(03)
[10]浅析教育的“零”功能[J]. 张建霞.  九江学院学报. 2006(02)

硕士论文
[1]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 葛安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现状、成因研究[D]. 杨槿.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教育的沉重——由“减负”所引发的思考[D]. 龙岳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599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9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