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11 14:3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企业也纷纷向物流业进军,物流产业已初步形成。2009年国家提出了振兴物流产业的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培育和发展中国的物流产业,物流标准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物流标准化的意义及作用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和效益有重大的决定作用。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运输工具标准化等手段对生产、流通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标准化可以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物流标准化也是保证国际物流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物流技术发展,实施物流管理的工作中,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尤其是大系统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系统管理时,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机联系是系统生存的首要条件。保证统一性、一致性及各环节的有机联系,除了需要有适合的体制形式、有效的指挥和决策协调的机构领导体制外,还需要许多方法手段的配合,物流标准化就是其中之一。同时,方法、手段是否健全又会反过来影响指挥能力及决策水平。例如由于我国目前物资编码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又分别制订了自己领域的物资编码,其结果是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不能传递,电子计算机无法联网,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实施。又如,我国铁道及交通两个部门集装箱未能实现统一标准,极大阻碍了车船的广泛联运,妨碍了物流水平的提高。
  2.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重大的决定作用
  标准化可以带来效益,这早已在技术领域得到公认,在物流领域也是如此。标准化可以实现一贯到户的物流,做到速度快,中转费用低,装卸作业费用降低,中间损失降低。例如,我国铁路、交通集装箱由于未实行统一标准,双方衔接时要增加一道装箱工作,为此,每吨物资效益损失一元左右,相当于火车30公里以上的运费,这在广泛采用集装箱运输,物资运量加大后,效益损失是很大的。
  3.物流标准化可以加快物流系统建设,促进物流产业现代化
  物流系统涉及面广,推行标准化,会少走弯路,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例如我国平板玻璃的集装托盘、集装架的发展初期未能及时推行物流标准化,各部门、各企业都发展了自己的集装设备,一下子出现了几十种集装方式,使平板玻璃物流系统的建立出现了困难,延缓了发展。执行统一的标准化后将可大大提高其物流速度和降低物流成本。
  4.物流标准化给物流系统与物流以外系统的联结创造了条件
  物流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流通领域,上接生产系统,下联消费系统。在生产物流看,物流和相关工序相联结,彼此有许多交叉点。要使本系统与外系统衔接,通过标准化简化和统一衔接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70多万家与物流有关的机构和企业,其中多数是由传统企业的流通部门转换而来,分布于汽车、家电、医药、化工等不同行业企业,涉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同运输部门。这些物流机构和企业各有各的管理部门,如铁路运输由铁道部管理,公路运输由交通部管理,航空运输由民航总局管理等,主管部门相互割裂,行政管理分散;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但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例如条码标准的归口单位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集装箱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各部门奉行各自的物流标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沟通。例如水泥筒仓标准是建设部制定的,而散装水泥运输车却是由交通部系统企业改装,结果车的出口与筒仓进口管径不一样,这就还需要准备一个异径管接头,造成了很多不便。而这些标准都属于物流标准化的范畴。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此外,统一标准短期内会触动一些部门和行业的既得利益,这些部门和行业又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试图将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全国统一标准,导致国内物流标准化推进步伐十分缓慢。
  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物流企业大多停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缺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数不多的、较为先进的物流企业往往只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之形,匮乏其实质,表现为物流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落后,不同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
  现代的物流非常依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统一的数据信息对供应链成员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非常重要。数据传输格式、接口、产品分类、编码的标准化对数据交换速率具有关键作用,但现实中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据相关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34家工商企业中,仅有6家与贸易伙伴的数据一致,占2.6%,不一致的数据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严重地影响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最基本的产品分类也不统一。例如胶鞋在生产领域属橡胶制品,与胶管、胶带分在一起,而在流通领域属鞋类,与皮鞋、布鞋分在一块儿,相差甚远,给数据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据估算,如果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降低建设成本。物流信息化需要标准先行,但标准化的落后牵绊了物流业的高度化发展。
  三、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
  由于物流和物流管理思想在我国诞生较晚,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入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这就必然导致在标准制定内容上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同时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各地区各行业各自为政,物流标准不一致,跨区域性、多式联运物流效率下降。
  2.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制,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也不统一。比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作业的有序衔接。我国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在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铁路运输总量中的比例都比较低,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同步协调性
  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提升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都有较大影响。
  4.信息标准化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立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5.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
  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标准包括物流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因此,笔耕论文新浪博客,目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物流标准所占比例很低,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设下障碍。
  四、对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1.强化政府部门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与协调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增加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要注意不同功能活动的特殊要求,但更应强调各类物流活动间的兼容性。
  2.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规范
  硬件方面要要形成整个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在各主要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中寻找一个基点,针对不同性质的运输货物制定相应的标准,同一体系内的标准之间要满足级数基准。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衔接、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了依据。
  3.加快通用软件标准体系的建立
  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接口,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制定统一的条码格式,使用一致的计量单位。此外,要进行环境体系的认证,规范各类物流企业的信息体系建设标准。
  4.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和通用的物流标准。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



本文编号:3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