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发布时间:2019-08-26 11:57
【摘要】: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控制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的K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也要考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ial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comprises a concentrated coefficient, a variation coefficient, a Hefenderdale coefficient, a Hershman-Huffindell coefficient, an information entropy, a cylinder coefficient and a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like, and the coefficient measures the overall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industry, The influence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enterprise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is not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location selection model, the economists have developed the index to measure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control the influence of the scale distribu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Whether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or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is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unit, only the industrial location pattern on a single spatial scale is described. The K function of Ripley measures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by calculating the number of neighbor enterprises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of an enterprise, and can reflect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the industry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The cluster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of a group of enterprises that are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constitut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not only to measure the inter-industrial linkage, but also to consider the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he multi-element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he regional and regional quotient law,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the industry contact method, the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map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relation, can be used as the cluster means for identifying the regional indust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课题(40401015)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40535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7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3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董军;鞠颂东;黄树林;;企业集团网络化物流模式的机制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4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5 陈太明;;经济总量、东道主、构建时间与奖牌份额[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7 张倩;方玲;;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实证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9 丁永健;刘培阳;;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国进民退”的回顾与前瞻[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10 胡冬梅;潘世明;;我国区域出口分工模式、竞争优势及其动态演进[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彩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茅锐;;中国东、中、西部的跨省资本流动性[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祝鹤;煤矿安全规制对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青松;后WTO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对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宇驰;作为制度要素的地方政府与产业绩效关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上海市制造业各行业地理集中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2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3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4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5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6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7 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2年04期

8 童昕,王缉慈;全球化与本地化:透视我国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群的空间演变[J];经济地理;2002年06期

9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10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吴育华;解百臣;;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年12期

2 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孙洛平;孙海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模型[J];经济评论;2006年04期

4 马红;;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周茜茜;论产业集群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J];商业时代;2005年32期

6 吴红霞;;攥紧拳头开新局 浙江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J];今日浙江;2010年09期

7 杨芳;;知识溢出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J];中国市场;2010年32期

8 吉亚辉;王雪娟;;产业集群研究中几组主要概念的辨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玉珍;何东;;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9期

10 喻春光;刘友金;;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林涛;;我国产业集群概念辨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8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东来;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N];九江日报;2011年

2 政协副主席 陶春元;推进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N];九江日报;2010年

3 王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N];中国建材报;2010年

4 经文;我市产业集聚中心构想破题[N];韶关日报;2008年

5 记者 吴建明;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N];闽东日报;2007年

6 镇经;我市五措并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N];镇江日报;2008年

7 记者 吴生锋;五大平台支撑扬州万亿工业[N];扬州日报;2008年

8 杨学明 作者单位:市经济委;加快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N];盘锦日报;2007年

9 首席记者 朱丽华;从集聚到集群:我们还要走多远?[N];盘锦日报;2006年

10 莘华;福建将大力发展制药等新兴产业集群[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廖园园;集群治理机制论[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岩;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2 缪小玲;城乡交错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大伟;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郝倩;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影响力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欢;日本、意大利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6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9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2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52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