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法律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7 22:12
  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本身的生态安全状态和对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然而,在流域大规模开发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相互叠加,导致了流域环境的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降低,引起了日趋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汾河上游流域所提供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服务功能已被严重削弱,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和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态破坏的代际转移,给子孙后代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必须用法律武器对汾河上游流域进行保护。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了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行为的迫切性。对全文起铺垫的作用。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与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有关的法律保护制度,包括流域管理制度、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并从全国性的法律规定和山西省有关规定两方面进行了评析,指出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状况
    1.1 汾河上游流域的基本情况
    1.2 汾河上游流域历史时期生态安全状况
    1.3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现状
    1.4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1.4.1 自然原因
        1.4.2 人为原因
2 我国流域生态安全法律保护制度评析
    2.1 我国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2.2 流域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其评价
        2.2.1 全国性流域管理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2.2.2 对山西省流域管理有关规定的评价
    2.3 饮用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其评价
        2.3.1 对我国水源地保护有关法律规定的基本评价
        2.3.2 对山西省水源地保护有关规定的评价
    2.4 关于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分析
        2.4.1 我国生态补偿的实践
        2.4.2 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法律问题
        2.4.3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空白
    2.5 关于公众参与制度的评价
    2.6 法律责任制度的评价
        2.6.1 法律责任不完善
        2.6.2 流域水行政执法权威性不够
        2.6.3 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严重
3 国外流域生态安全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国外流域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3.1.1 流域管理制度
        3.1.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3.1.3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3.1.4 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
    3.2 国外流域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3.2.1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法,为流域调控提供法律依据
        3.2.2 制定科学的流域规划,统筹考虑流域综合控制目标
        3.2.3 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管理
        3.2.4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3.2.5 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改革流域管理
4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法制建设的内容
    4.1 建立流域管理制度
        4.1.1 建立流域管理机构
        4.1.2 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
        4.1.3 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4.2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4.2.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及保护措施
        4.2.2 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专门机构
        4.2.3 建立饮用水水源全程监测制度
        4.2.4 完善饮用水水质监管制度
        4.2.5 建立科学的饮用水保护法律责任体系
    4.3 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
        4.3.1 生态补偿的定义
        4.3.2 生态补偿的形式
        4.3.3 补偿资金的筹集
        4.3.4 补偿对象
        4.3.5 补偿要素
        4.3.6 生态补偿的实施
    4.4 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4.4.1 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4.4.2 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的全面建设
        4.4.3 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
        4.4.4 破坏生态安全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4.5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4.5.1 公众参与的机制
        4.5.2 公众参与的途径
        4.5.3 管理好信息公开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940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940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