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靶向干扰PKCε的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5 23:04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具有高侵袭性和高致死率。尽管对脑胶质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患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的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仅为12-15个月。因此,脑胶质瘤的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大挑战。PKCε作为蛋白激酶C家族的一个成员,是细胞内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多项研究显示,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发现存在PKCε的过表达,并且它已被认为是一个癌基因。Stat3作为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家族的一个成员,是多种细胞信号途径的汇聚点,对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分化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先前的研究显示,Stat3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存在异常活化,并且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采用RNA干扰、免疫化学染色、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裸鼠成瘤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KCε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PKCε与Stat3在脑胶质瘤细胞中可能的分子互动机制。 采用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到PKCε蛋白在人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人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量,这暗示了PKCε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
        1.1.1 脑胶质瘤的分类
        1.1.2 脑胶质瘤的治疗
    1.2 PKCε研究进展
        1.2.1 PKC家族的分类
        1.2.2 PKCε蛋白的结构
        1.2.3 PKCε与致癌相关蛋白的关系
        1.2.4 PKCε与肿瘤
    1.3 Stat3 研究进展
        1.3.1 Stat3 蛋白的结构
        1.3.2 Stat3 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1.3.3 Stat3 在肿瘤中的作用
    1.4 RNA干扰
        1.4.1 RNAi的分子机制
        1.4.2 RNAi的特点
        1.4.3 RNAi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动物与样本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免疫染色
        2.3.2 PKCεRNA干扰质粒的构建
        2.3.3 质粒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2.3.4 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 和U87 的体外培养与转染
        2.3.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3.6 细胞增殖检测
        2.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8 Hoechst 33258 细胞染色
        2.3.9 Annexin V- Cy3 检测
        2.3.10 细胞侵袭检测
        2.3.11 Western blot
        2.3.12 免疫共沉淀
        2.3.13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构建
        2.3.14 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体积与重量的测量
        2.3.15 溶液的配制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KCε在人正常脑组织和人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3.2 PKCε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与分布
    3.3 PKCε RNA干扰质粒的鉴定
    3.4 共转染RNA干扰质粒及pEGFP-C1 荧光质粒
    3.5 Western blot分析体外PKCεRNA干扰效率
    3.6 下调PKCε的表达能够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7 下调PKCε的表达能够导致脑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3.8 下调PKCε的表达能够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3.9 下调PKCε的表达能够降低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3.10 裸鼠体内移植瘤的形成
    3.11 PKCεRNA干扰质粒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3.12 人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內源性PKCε与Stat3 的共定位
    3.13 脑胶质瘤细胞中內源性PKCε与Stat3 的共定位
    3.14 脑胶质瘤细胞中内源性PKCε与Stat3 的相互作用
    3.15 下调PKCε的表达对Stat3 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3.16 下调PKCε的表达对Stat3 下游靶基因Bcl-xL与Bcl-2 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附图Ⅰ
    附图Ⅱ
    附图Ⅲ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申请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964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964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1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