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31 15:11

 

【摘要】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本研究从古代儿科文献入手,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依据古代儿科文献资料所展示的各时期该理论发展的特点,可分四个时段。其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这一时期在唐及五代之前。中医藏象学说最早自成体系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虽然《素问》中尚无直接论述五脏与六腑之间两两对应关系的文字,但在《素问·金匮真言篇第四》中已经提到了五脏六腑具有逆从、阴阳、表里、雌雄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中的“五决”诊法则明确指出属于肺的疾病(咳嗽上气)归咎于手阳明、太阴经脉。这就明确了肺与大肠之间可通过经络相联系,而无须借助社会结构的隐喻或五行模式的推导。在《灵枢》中出现了系统的脏腑相合论述,其中“肺合大肠”凡两见。这种相合关系的产生,据当代学者及本文的考证,都与经络学说有关,且在针刺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胸中属于肺之病采用刺手阳明络的方法。现存隋唐医学文献中,逐渐将在《素问》、《灵枢》中零散的肺合大肠、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的表述摘引出来,作为五脏六腑病证前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诸病源候论》中归纳为肺“与大肠合。大肠为府,主表;肺为藏,主里”。为后世“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归纳奠定了基础。《千金要方》则将肺与大肠结合起来论虚实,记载了“肺与大肠俱实”、“肺与大肠俱不足”的病证及相应的药疗方。同时《素问》肺咳日久移于大肠的病证传变途径也被纳入了五脏六腑病证系统。《外台秘要方》转引的《删繁方》治疗大肠实热、虚寒的方剂表明,药疗法中已经开始出现肺、肠同治的实例。其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最初应用,这一时期为宋金元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开始在中医儿科中的得到应用。宋代其中两部官修的大型医方书(《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有若干关于肺与大肠关系的重要内容,二书的记载表明,肺合大肠的理论不仅用来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同时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出现了肺病治肠,肠病治肺,或肺肠同治的药疗法。《圣济总录》中还第一次出现了“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来解释血痔的成因。这意味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宋代已经最终形成。随着“肺与大肠为表里”理论的广泛运用,宋代儿科著作中也开始采用这一理论。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再次出现了“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来解释小儿变蒸说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儿科学在临证中可以不受病位的限制,深入探求脏腑相关的病因,辨证用药,为儿科药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其三,“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诊治儿科病种的扩展与理论探讨,该时段主要是明代。明代儿科医书中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内容较多。这一时期众多医家较多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多种疾病(如肺热、脱肛、赤白痢、便血、麻疹、疳症等)的见证、病机等予以解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王肯堂)一语在明代几乎取代了宋代出现的“肺与大肠为表里”,被后世学术界广为运用。明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学中应用最多的是指导临床用药,其涉及的病种主要为杂病,以属于大肠腑证者(便血、脱肛、痢疾、泄泻、大便不通等)居多,也有属于肺疾(马脾风,咳嗽等证)或肺肠同病者。明代儿科疾病诊治中,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辨析所治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为选择先从肺治或先从肠治,或肺肠同治提供依据。此外,明代还开始总结某些具有肺肠兼顾药性的药物,以便临床选用。其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诊治儿科诸病的深化与医案分析,该时段主要是清代。清代是中医儿科应用和发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疫病流行频繁,危害小儿的疾病甚多,因而促使“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更多地应用于儿科疾病诊治。鉴于儿科理论有“痘出于五脏,疹由于六腑”、“麻乃大肠主之”等说法,且麻疹多犯肺,因此清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最多见用于麻疹诊治。此外,清代儿科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杂病的记载较明代大为增多,但所治的疾病种类仍多局限于属大肠腑证的下部疾患(如脱肛、痢疾、大便不通、便血等),属于肺疾(咳嗽、肺热喘渴等)者甚少。这从一个侧面提示,小儿疾病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病种主要与大肠腑有关。大肠可以发挥驱邪外出的通道作用,因此,“除肺热而不引大肠”,就容易导致“闭门杀贼”之弊。研究提示,“肺与大肠为表里”一语,其在《灵枢》的最早表述法是“肺合大肠”。这种“合”可以体会为配合、对应,也可以理解为两者有一定的络合关系,两者之间还有着以经脉为媒介的联络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表里”,是引进经络学说阴阳经相表里的说法。在该理论运用的实例中,肺合大肠最多见是功能、气机的上下交流。在生理上二者互相配合,即肺气肃降正常,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顺畅而呼吸匀调。病理上互相影响,若肺气失于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或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见大便困难或秘结。若大肠实热便秘,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肃降而咳喘胸满。但是从广义上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已经延伸扩展到了肺系与大肠系。肺系:皮毛、咽喉、胸、鼻;大肠系:大肠、肛门。肺与大肠在生理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肺肠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病及肠与肠病及肺以下两方面。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逐渐形成于唐及五代以前。其前身脏腑相合理论见于《素问》、《灵枢》有关针刺经脉的篇章,是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渗透交融的产物。其中“肺合大肠”两见于《灵枢》,并已运用于诊断与针刺疗法。隋唐时期药疗法中已经出现肺、肠同治的实例。(2)“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宋金元时期应用于脉诊、药疗,并开始运用儿科学中。《圣济总录》首次出现“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此解释血痔成因。宋金元儿科学开始深入探求脏腑相关的病因,辨证用药,为儿科药疗提供了临床依据。(3)明代众多医家尝试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多种疾病(如肺热、脱肛、赤白痢、便血、麻疹、疳症等)的病证、病机等予以解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王肯堂)一语逐渐被后世医学界广为运用。该理论在明代儿科学中有效地指导杂病临床用药,其适用范围比宋金元要广泛得多。(4)清代是肺肠相关理论在儿科中应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是越来越多地运用该理论诊治小儿疾病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使大肠成为驱邪外出的通道,避免出现“闭门杀贼”之弊。本文基于系统梳理分析古代儿科文献,全面探讨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过程,及该理论应用于古代儿科的范围与特点。进而系统梳理了该理论在古代药疗及儿科中的应用与发展,其中包括脉诊分部、解释小儿变蒸阶段,以及在儿科麻疹及以大肠腑为主的杂病诊治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中相关的理论阐述。该理论是儿科病证“外感重肺肠”的一个方面,对总结儿科病证从肺、大肠论治的规律有所裨益。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儿科; 古代文献; 
 

前言

中医藏象学说包括五脏六腑以及脏腑之间的相应关系,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体表孔穷与通道,乃至各种体液等许多方面,内容极为丰富。脏腑两两之间的表里关系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即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千百年来,这一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历史上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现代对该理论的内涵有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笔者经初步统计发现,现代学者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有的从动物模型实验的领域研究,有的从现代机理领域研究,有的从临床验案方面研究,有的从某一具体病证的分析展开研究,有的从药物药性分析角度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是,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目前还很缺乏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古代浩瀚的中医文献还没有进行细致、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因此对中医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一说产生的时间尚不明了,对其演变过程尚无清晰的描述。尤其是该理论虽在古代临床被广泛应用,但众多的应用文献记载却从来没有系统地予以汇集与整理。因此很有必要从不同临床学科的去对此理论的应用基础进行研究。本论文将在系统的文献分析基础上,从儿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


综述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1.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实验研究概况
陈以国等对相为表里的两穴间进行单力或双力试验,同时进行推体相关性研究,发现肺俞与大肠俞在单力测试及双力测试中,都明显地区别于与其它推间盘的关系,而具有等效性、应力分布均衡性和完全的直线回归关系。表明相为表里两穴在椎体力学方面存在的内在特殊联系性,从客观上证明了针灸学中的穴位表里相关理论的科学性。严兴科等运用离体肌条反应技术研究针刺后哮喘大鼠肺与大肠在体外的反应关系,发现正常大鼠肺匀浆对其离体大肠肌条的收缩作用强于心匀浆的作用哮喘病理时肺勾浆对离体大肠肌条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大肠匀浆对气管肌条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表现为收缩趋势哮喘针刺后肺勾莱对哮喘大鼠离体大肠肌条的作用强度和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大肠勾紫对离体气管肌条的收缩趋势影响不明显。

1.2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吴成雁用肃肺通下法治疗开胸术后并发症,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肺的同时注重通里攻下,使肺部实热从大便通泄而下,从而改善大肠功能及肺部气血瘀滞的症状。张元兵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痰瘀伏肺、气道壅塞学术思想釆用涤痰行瘀、利气除壅、通腑平喘法治疗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有效率。他还指出,在急性发作期,只要有痰瘀壅塞气道之肺实证的证候表现,不论是单纯的实证或是虛实夹杂证临床可遵张子和所言治病理当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当通即通以尽快解除壅塞之危候不宜过分强调脉症一致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若不与芒硝同用,决不会出现泻下无度和下多伤阴之虞。

第三部分儿科文献中应用肺肠相关理论的典型医案分析........74
1肺病及肠...............74
2肠病及肺...........83
3肺肠同病.......84
第四部分讨论与分析.........89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与内涵........89
2儿科文献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记载的基本情况............94
3儿科文献中记载的肺肠相关疾病证型分析..........96
第五部分结论............101

第四部分讨论与分析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前已述及,肺与大肠为表里一语,其在《灵枢》的最早表述法是肺合大肠。这种合,,可以体会为配合、对应,也可以理解为两者有一定的络合关系。《灵枢经脉》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因此肺与大肠之间还有着以经脉为媒介的联络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表里,最多见是功能、气机的上下交流。从脏腑功能角度来看,肺主气,主治节,外合皮毛,主要表现为与周围气及其他环境因素等无形物的交换和沟通;大肠主液,主传导,,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向下的运动趋势,表现为有形物的传导和输送。综合古代医药文献中肺与大肠为表里在诊治中的实际意义,结合针灸临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相关内涵。

2儿科文献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记载的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直接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名的理论记载和应用在唐代以前儿科文献中基本没有。宋元时期该理论开始有零星记载,到明清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究其原因,汉代以前的典籍中,对中医儿科的记载不多,疾病种类稀少,以小儿杂病为主,如咳、喘、泻、痢等,儿科的特殊内容还未充分显现出来,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的记载基本没有。此期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儿科疾病的特殊性,而是笼统的把小儿所患疾病统归到儿科中加以论述。从隋唐到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的真正形成时期。人们逐渐发现小儿有很多疾病是成人所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把儿科关注重心放在了儿科特殊病种方面。这一时期有少数医家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于儿科。明清时期,是中医儿科的发展时期,儿科名医辈出,儿科名著、专著集中,对儿科疾病的记载也曰趋丰富,并且出现了专病集中的倾向。明清对麻、痘、惊、疳的论述已有100余部著作,儿科的特殊病种已突现出来。这一时期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应用和发挥非常多,相关记载和引用也就相应很多。
..........


第五部分结论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逐渐完善于唐及五代其理论奠基之初为脏腑相合,且仅见于《素问》、《灵枢》有关针刺经脉的篇章,是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初步交叉的产物。其中肺合大肠两次见于《灵枢》,并已运用于诊断与针刺疗法。隋唐医学文献萃取《内经》脏腑表里说,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此时内服汤剂中已经出现肺肠同治的实例。北宋初《太平圣惠方》记载的右手寸口可诊肺与大肠,扩大了肺合大肠理论的适用范围。同时,肺病治肠,肠病治肺,或肺肠同治的药疗法已见于北宋方书。《圣济总录》首次出现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此解释血痔成因。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用肺与大肠为表里解释小儿变蒸说。在肺与大肠为表里理论指导下,宋金元时期诊治儿科病证开始深入探求脏腑相关的病因,辨证用药,为儿科病证的药疗提供了临床依据。明代众多医家尝试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多种疾病(如肺热、脱肛、赤白痢、便血、麻疹、疳症等)的见症、病机等予以解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王肯堂)一语逐渐被后世医学界广为运用。明代该理论在儿科病证中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其适用范围比宋金元要广泛得多。这些疾患以属于大肠腑证者居多,也有属于肺疾或肺肠同病者。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辨析所治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可为选择先从肺治或先从肠治,或肺肠同治提供依据。此外,明代还开始总结某些具有肺肠兼顾药性的药物,以便临床选用。
........


参考文献:

[1] 徐育军.  大鼠肠源性感染致早期肺损伤的内毒素变化[J]. 亚太传统医药2010(03)
[2] 陆立仁,张良清.  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0(02)
[3] 王根林.  下法治疗皮肤病临床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12)
[4] 刘恩顺,王海英,孙增涛.  浅谈肺与大肠相表里与ARDS防治[J]. 时珍国医国药2009(11)
[5] 钱方,杨玉峰,郭岱炯.  通导散治疗血瘀型银屑病30例[J]. 江西中医药2009(09)
[6] 于雪峰.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探析[J]. 光明中医2009(05)
[7] 杨佩颖,贾英杰.  贾英杰教授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癌经验[J]. 吉林中医药2009(04)
[8] 严兴科,张广全,王燕,崔建美,王培育,王宇,杨永清.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针刺对其调节作用的离体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9(01)
[9] 甘海芳,杨凡,肖敏,底大可,艾儒棣.  艾儒棣应用润肠通便法治疗皮肤病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8(10)
[10] 汪丙柱.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09)



本文编号:11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1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