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5 19:35

  本文关键词:碳离子辐照引起的线粒体DNA损伤突变及相关方法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4年

碳离子辐照引起的线粒体DNA损伤突变及相关方法学研究

何阳  

【摘要】:目的:确定碳离子辐照引起的线粒体DNA损伤和突变情况;探讨利用硅碳量子点标记线粒体的可能性;初步研究线粒体活性氧激发剂的生物学效应。 材料和方法:采用12C6+离子束或X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辐照,荧光定量PCR进行线粒体DNA5464-7287编码区损伤和4977大片段缺失定量检测;辐照后克隆存活检测;直接测序法检测D310区点突变。细胞MTT实验检测硅碳量子点(SiCDs)的细胞毒性,酶标仪检测硅碳量子点处理后细胞和斑马鱼体内SOD、MDA和ROS的含量,激光共聚焦确定其染色部位。MTT实验和酶标仪检测光诱导型线粒体活性氧激发剂Mitochondros的发光特性及细胞毒性。 结果:线粒体DNA5464-7287编码区对0.5-2Gy碳离子辐射有很高的敏感性,预先半小时加入维生素C后的样本线粒体DNA损伤明显减少。以10%存活分数(D10)作为标准,碳离子对MCF-7细胞的相对生物学效应为3.1(1.5Gy碳离子/4.65Gy X射线)。D310区SNP位点克隆突变检测发现碳离子辐照后存活的MCF-7细胞中正常C7序列比X射线辐照后明显减少(58%vs.74%),单碱基插入C8和单碱基缺失C6的丰度则明显升高,分别是18%和24%。碳离子和X射线辐照后MCF-7细胞中线粒体DNA4977缺失的变化趋势在72小时内表现一致,照后24小时达到峰值,并在随后的48小时和72小时时间点迅速下降至本底水平。射线类型对线粒体DNA4977缺失的产生无明显区别。生物相容性检测显示低浓度SiCDs对24h细胞和斑马鱼存活无影响,其染色后细胞和斑马鱼的SOD及MDA含量降低。SiCDs的染色性质测定表明SiCDs在活细胞及活体成像中荧光信号强,耐光性好,且在405、488和555nm均可检测到荧光信号,SiCDs对HepG2的染色没有进入细胞核,只有胞质区表现出荧光。中低浓度的线粒体活性氧激发剂Mitochondros培养24h对HepG2细胞存活无影响,其激发和发射波长在428nm和600nm,培养24h后细胞中Mitochondros的荧光检测发现除最低浓度0.1ng/ml外,其他浓度的Mitochondros荧光强度与0.1ug/ml的最高荧光强度值无明显区别。 结论:碳离子辐照会引起严重的线粒体DNA5464-7287编码区损伤,损伤主要来源于氧化胁迫。碳离子对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X射线,且其对于D310区的致突变能力显著高于X射线辐照。线粒体DNA4977bp缺失的存在对宿主细胞能够产生严重的氧化胁迫,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在存活细胞中得到遗传,且碳离子与X射线所引起的线粒体DNA大片段缺失突变没有本质区别。低浓度SiCDs对细胞和斑马鱼没有毒性,荧光信号强,耐光性好,适合作为生物学荧光标识物,其线粒体靶向性有待提高。中低浓度线粒体活性氧激发剂Mitochondros培养24h对细胞没有毒性,线粒体内能容纳的Mitochondros的量是一定的,初步说明其适合作为细胞中的活性氧激发剂。结合之前的MTT实验,最高荧光强度值的浓度0.1ug/ml可以作为后续实验的标准浓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691;R730.5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线粒体DNA与肿瘤发生的关系[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2 陈英;;辐射所致DNA损伤与肿瘤风险[J];癌变·畸变·突变;2011年06期

3 刘青杰,桑璐;线粒体DNA与肿瘤、辐射生物效应和衰老关系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4 郭传玲;王菊芳;金晓东;魏巍;杨建设;李文建;;~(12)C~(6+)离子束照射不同肿瘤细胞显示重离子治疗癌症的明显优势[J];核技术;2006年08期

5 周鑫;王振华;张红;;电离辐射引起的线粒体DNA损伤及突变研究进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2年04期

6 范德生,孙宁;线粒体与电离辐射损伤的关系研究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6期

7 程巨龙;氧化胁迫及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周鑫;张红;李宁;王燕玲;谢漪;;碳离子辐射引起Hela细胞线粒体DNA 4977 bp的缺失[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9期

9 黄学文,赵琪,陈道桢,张丽珊;肝癌组织中线粒体DNA D-Loop区碱基变异与ROS水平[J];遗传;2005年01期

10 王早早;徐宁志;;有氧糖酵解与肿瘤的发生发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素萍;线粒体损伤在α粒子致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丛文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陈韵彬;刘征华;鲍道亮;潘建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诊断鼻咽癌早期放射性脑损伤[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范天黎;王平;刘玉龙;韩林;吕玉民;;电离辐射致人外周血有核细胞mtDNA 4977bp缺失水平分析[J];辐射防护;2010年01期

4 王金合;王平;姜峰;韩林;王喜爱;吕玉民;;X射线致人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的时效关系研究[J];辐射防护;2011年05期

5 李玉文;刘青杰;;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变异及辐射诱发突变[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8年01期

6 杨少丽;郑兰红;阎松;王征;林秀坤;;小分子干扰RNA对斑马鱼VEGF基因的沉默作用[J];高技术通讯;2007年12期

7 刘静毅;宋鑫;;模式生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8 陈晓燕;李山;秦雪;;人类肿瘤中的线粒体DNA突变[J];应用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9 周则卫;;核辐射相关药物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3期

10 程学远;陈希纲;徐洪来;覃怀成;张明;;肝细胞性肝癌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突变的研究[J];广西医学;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海宁;王凤山;;内皮抑素的多硫酸化肝素修饰及修饰物的二级结构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英文)[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2 张廷芬;夏静;彭双清;;模式生物斑马鱼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霞;pea3在肾脏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崔兴;从母系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来研究肾阴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尚玉磊;植物内生蜡样芽孢杆菌M22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克隆及体外表达酶活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4 马铁明;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老龄大鼠模型心、脑组织中mtDNA缺失、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补益脾胃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5 王昕;中国中西部9个地方绵羊品种mtDNA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杨少丽;靶向斑马鱼VEGF的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斑马鱼胚胎血管发育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郑兰红;鲨鱼软骨抗血管生成多肽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刘玉红;茶藨子木层孔菌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的制备、结构分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马成杰;茶多酚及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抗肺腺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宋春霞;斑马鱼胸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向伟;铜/锌—生命配体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和生物毒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辉;郑氏比蜢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与翅型和生态型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蓉;花椰菜Fe-SOD、CAT、Tub基因和青花菜Tub基因cDNA的克隆及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孔雯雯;斑马鱼毒性微量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海洋天然产物筛选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王黎明;蜡样芽孢杆菌M2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李特;AAP抗衰老作用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7 刘志刚;大豆总皂甙对力竭运动大鼠自由基、NO/NOS和血清激素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霍俊宏;中国六个地方绵羊品种mt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征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灌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10 董平原;玻璃海鞘多肽PCI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江彬;陆雪;陈德清;刘青杰;;电离辐射诱发的淋巴细胞线粒体DNA多个片段缺失的分析[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2期

2 彭少华,吴德昌,李刚,项晓琼,楼铁柱,赵永良;Annexin Ⅰ在α粒子转化细胞及肺癌组织中高表达[J];癌症;2000年06期

3 谢玲,应万涛,李邦印,张开泰,钱小红,项晓琼,吴德昌;蛋白质组学技术识别Maspin在支气管上皮永生化细胞和恶性转化细胞中的差异表达[J];癌症;2003年05期

4 赵卫华,徐建兴,陈清棠;脑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测定与衰老的电子漏学说[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王洁;王学敏;龙建纲;于军;汪振诚;焦炳华;;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部分线粒体基因表达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封江彬,陆雪,陈德清,陈晓穗,刘青杰;用人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检测辐射损伤初探[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4年05期

7 孙恒文;胡义德;;肺癌细胞系mtDNAD-环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年17期

8 史桂英,高飞,石学耕,汤雪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方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仲恒高,苗超,臧黎慧,聂继华,苏世标,童建;氡及其子体吸入对大鼠肺与血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10 胡义德,钱桂生,李淑平,陈维中,毛宝龄;人癌细胞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特征分析[J];遗传;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遆卫国;葡萄不同部位提取DNA的方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纪军,杨瑞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NA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3 王志军,袁正宏,闻玉梅;DNA的电荷转移[J];生命的化学;2003年05期

4 冀海伟,刘道杰;卟啉试剂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5年02期

5 ;Study on the binding mode of Mg(Sal_2trien) with D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9期

6 刘孟黎;韦小谦;;两种DNA抽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7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DNA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8 ;Effect of Dose Rate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9 焦鹏;叶文静;常起;赵晓民;;从血液中提取DNA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3期

10 杨同文;朱自学;;厨房中粗提DNA[J];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碳离子辐照引起的线粒体DNA损伤突变及相关方法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65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