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有声缺义: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意义缺失

发布时间:2020-07-05 00:49
【摘要】: 该论文旨在研究《喧哗与骚动》中人物语言的意义缺失。 威廉.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展现的是三个兄弟的不同故事,这三人有着各自的语言问题。弱智的班吉无法说话,只能以内心思考的方式呈现他的语言。昆丁的语言时刻在现实和内心世界中转换,他时而注视着外部世界,时而又被内部的情感所困扰。杰生没有昆丁那样的忧虑,他的语言似乎是最符合正常人标准的,但是仔细察看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问题。三兄弟各自的语言非常值得研究。语言始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人物在语言表达上也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而本文通过研究他们各自的语言问题,来尝试发现福克纳为何把这部小说命名为“喧哗与骚动”,即意义缺失的原因。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福克纳的语言特色以及评论界一些代表性人物对于其语言特色的评论观点。第一章从对昆丁.康普生的讨论出发。要证明由于昆丁的语言无法蕴含意义,他的死其实是可预见的。对于昆丁语言的讨论将以其独自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为起点,如此多的意象却未能使得昆丁的语言显现出意义。事实上,这些意象本身无法获得有意义的所指。第二章讨论的是杰生的语言。仔细读来,他语言中有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即“I says”。在杰生的独白中很明显地存在“我”的双重人称,并且有规律可循。他其实是在第一人称I和第三人称I之间不断切换。通过研究他的语言和与别人的对话,我将证明杰生的语言也缺乏有意义的所指,他的语言只是不断地在重复自我所指的过程。根据布鲁姆的观点,这种自我所指就是一种缺乏意义的体现,更加重要的是自我所指的语言也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第三章将涉及班吉的语言。班吉的语言无法包含有意义的内容,他也不能正确地命名大部分事物,也就是无法正确地联系能指和所指。但是他一直在重复“凯蒂闻起来像树一样”,并且作者和评论家都为这句话赋予了意义,证明了它并非是单纯的字面比较。如果这一点成立,那么班吉语言中的意义就要超过他的两个兄弟,也能够在这部关于喧哗与骚动的小说中显示出有意义的元素。 论文最后对三兄弟的语言问题进行归纳。在总结人物语言意义缺失的同时,也指出了由意义缺失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交流缺失。但同时也指出了班吉对于正常语言交流的渴望和潜在的能力。在确定《喧哗与骚动》现代主义特征,即描写书中人物生活和语言无意义状态的同时,指出其作品中凸现出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值得学界反思并进一步研究的学术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柳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哲学思潮对戏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宗峰;赵修广;;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陆建德;卢雯;;受压迫的人也需要聆听[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沈艳燕;;《伯格的女儿》中的身份叙事[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5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露;《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原型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4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