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20世纪50-60年代《人民报》副刊与缅甸中文文学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8 08:34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
近二三十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在海内外方兴未艾,并取得可喜的成就。作为世界华文文学重要版块之一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也取得不菲的成果,尤其是其中的新马华文文学研究。在东南亚国家中,緬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缅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缅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缅甸华文文学从1903年起步至今,在长达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许多作品,但是由于研究资料的匮乏,学界对緬甸华文文学只有一些零散的研宄,至今尚未出现较为系统、全面的研宄成果。緬华文学作品的出版情况潘亚暾在《海外华文文学现状》中曾指出,“缅甸华文文学有待复苏”,这是因为尽管緬甸文教界人士热爱文学事业,刊发的华文报纸都设有文艺副刊,并经常举办征文比赛,以期推进緬甸华文文学的发展,但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读到的只是零星的小说、短文”。潘亚敏这一席话,不仅道破了缅华文学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缅华文学界鲜有文学单行本出版。许均链在《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遇》一文中,较为详尽的整理了缅甸华文文学界从1903年至今的发展历程及文学作品的出版情况。他在文中提到的主要作家作品包括:许地山的《命命鸟》、《空山灵雨》等;万慧法师的《慧业精舍吟草》与《慧业诗抄》;艾宪的《南行记》、《缅甸X小景》等;尹文琴的《文琴诗文选》;此外还有《伊洛瓦底战歌》、郑祥鹏编的《黄缚卿诗文选》以及林清风等人主编的《緬甸华文文学作品选》。
..........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史料搜集法。由于緬甸华文作家刊发的单行本较少,报刊成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缅甸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史料。本论文作者在大量掌握《人民报》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1951年至1960年的《人民报》副刊群的文学脉络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其次是跨疆域/文化/文学的考察视域。二战结束后,继之而来的“冷战”将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阵营,而缅甸则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同中国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第一个同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55年之前,缅甸侨胞大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希望能够落叶归根,《人民报》上发表的不少作品展现了缅华作者“心向红色中国”的主旋律。1955年之后,随着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及侨胞逐渐融入居住国等原因,缅华作者除关注中国的动向,更加关切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如描写緬华底层人民的生活、缅甸的风景与习俗等。本论文将在冷战格局的形成、中緬关系的发展、緬甸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国传播的背景下展开论述。再次是综合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人民报》及其副刊群简介

第一节《人民报》简介
东南亚华文报业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华文报刊记录着华人的历史,也是传承华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华文报纸往往被赋予与当地主流报纸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功能,有些报纸甚至成为华人进行权利抗争的重要喉舌。华文报纸为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教育、维护华族利益做出重要贡献。从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华文报纸不断生根发芽,己经走过近二百年的历程。与新马华文报业相比,缅甸华文报姗姗来迟,直至1903年,緬甸第一份华文报刊《仰江日报》②才正式创刊,该报是由一群从中国流亡缅甸的华人创办,创刊初衷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推翻清朝政府。由于编辑思想保守,观点中立,该报并未能在华人社会中引起太大反响。之后,《光华日报》、《经济评论》、《互惠报》、《进化报》等华文报刊接替登场。正如缅甸戚基耶基纽所言:“缅甸华文报的出现,与中国人民反满斗争运动同时发生。它与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华文报在促进缅甸华人参加推翻清朝的斗争中发挥了组织、动员、教育和宣传的战斗作用。”④此后,同其他国家华文报刊一样,缅甸华人创办的报刊都有着浓郁的族群文化色彩,为族群利益奋斗不己。
...........

第二节《人民报》副刊
《人民报》创刊伊始,便辟有《人民副刊》。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1951年《人民报》开设的副刊有《人民副刊》、《星期茶话》、《学习生活》、《大众往来》、《妇女呼声》、《毅力》、《综合》七份之多。随着《人民报》宗旨的改变以及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的变化,其开辟的副刊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稳步发展、日趋繁荣的态势,并逐渐呈现多样性、专类性等特点。这一方面得益于緬甸政府当时对华人实施的较为宽松的政策,另一方面与广大华文作家、从事华文出版业的爱国人士的努力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缅甸华文教育影响、支撑、推动着华文报业的发展。1955年以后,《人民报》副刊刊载的许多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的散文、诗歌多出自华校学生笔下,而《新青年》、《热流》、《青年园地》等很多副刊的主笔也多为华校师生。从1951年至1960年,《人民报》副刊群稳步发展、渐趋成熟。针对其发展演变,本论文作者将所掌握的副刊信息,尽可能的将《人民报》在这10年间创办的副刊直观、清晰的进行展现。有几点需说明:1.表格以创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部分副刊创刊时间早于1951年;2.因资料缺失等原因,有些副刊创刊的起止时间可具体到年、月、日,而有些只能确认到年、月,甚至只有年份;3.年月日均无法确证的则以“不详”来代替。
.........

第三章《人民报》副刊群与中国文学的传播..........26
第一节《人民报》副刊群与中国大陆文艺的传播..........26
第二节《人民报》副刊群与香港通俗文学的传播..........35
第四章《人民报》副刊群与缅华文学书写..........46
第一节缅华作家对中国大陆文艺的吸收与借鉴..........47
第二节心向红色中国缅华文学的爱国主旋律..........60
第三节异国成为家乡~通华文学的本土化色彩..........73
第五章结语..........84

第四章《人民报》副刊群与缅华文学书写

20世纪50年代,由于有完整和系统的华文教育的支撑,缅甸华文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华文报业界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教育对自身生存的重要性,于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华文教育,弘扬族群文化,发展緬甸华文文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丧失了民族文化,便丧失了民族性。与其他国家的华文报类似,缅甸华文报纸的出版、发行、传播,为华人学习华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维系着缅甸华人族群的民族情感。华文报纸呈现的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是联系缅甸华人与祖国情感的纽带。随着“冷战”格局的行成,世界被分为东西两个敌对阵营。“冷战”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状态,而“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学,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现实冲击而造成的”。“冷战”时期的中国大陆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文学被要求与西方划清界线,并成为反西方、抗拒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以第一次文代会为起点,一个统一的由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人民(工农兵)为关键词的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了它的特别历程,它直接对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艺道路”气作为亲共的重要报刊《人民报》最初坚决的选择与中国大陆文学站在同一阵营,高调的歌颂祖国、倡导人民的、大众的文学。但是1955年之后,香港武侠小说、香艳小说等被称作“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悄然占据报刊的一角,情诗、缠绵的爱情小说也趁势而入。
..........

第五章结语
抗战胜利后,缅甸华文报业迎来兴盛时期,相继创办的报刊包括《中国曰报》、《人民报》、《新仰光报》、《先声报》、《国民日报》、《青霜日报》、《中华商报》等。周刊有《观察报》、《南国周报》、《生活周报》、《旋风报》等。20世纪. 50年代,继续活跃在缅甸报界的华文报刊有《人民报》、《新仰光报》、《生活周报》、《中华商报》、《自由日报》等八种报刊。这一时期的华文报刊的显著特点就是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泾渭分明。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多数缅甸华侨拥护新中国,华侨关心最多的问题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以及如何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新政府对海外华侨、侨眷的政策。因此,20世纪50年代亲共的报纸在缅甸拥有更大的市场和稳定的读者群,而国民党创办的华文报刊影响并不大。在亲左的华文报刊中,《人民报》因对其创刊宗旨(即“为大众唱歌、为人民说话,维护侨胞利益”)的践行,其发行量和影响力在众多华文报刊中位居前列。《人民报》创刊伊始就开设副刊《人民副刊》等,50年代随着其办报宗旨的改变,副刊数量也随着增多,并呈现出愈加成熟和繁荣的景象。《人民报》开辟的《人民副刊》、《青年园地》、《文艺》、《文化生活》、《椰风》、《小说天地》、《小说》等副刊作为文学的载体,作为大众传媒的媒介,不仅为缅华文学提供较为稳固的基地,发表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同时还直接或是间接的引导、制约着缅华文学的发展方向,推动和加速文学思潮、文体、风格的演变与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华文作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