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艺术评论那点事儿

发布时间:2016-09-25 06:40

  本文关键词:艺术评论那点事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听夷长技

  在国际艺术市场内,长久以来对于大部分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有着决定性影响力的,,是所谓独立的“艺术评论体系”对艺术家作品做出的艺术评论或者说价值评估,一种言论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从画廊到拍卖行,从经纪人到大众都认可的市场标尺。这除了是市场发展相对成熟表现之外,也和西方艺术圈长久以来的习气有很大关联,因为西方美术史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就是西方艺术评论史。所以在“艺术评论与艺术市场如何正常相处”的问题上,听听外来和尚念念长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乌里西克:中国目前只有艺术市场

  被誉为“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时代”的乌里西克,对于中国艺术有着浓厚的情感,而作为一个外国收藏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远道和尚”的诚意是足够的,来体会下其“会念经”程度如何:

  “在国际艺术圈内,特别是在欧洲,和中国不一样的是,任何一位知名艺术家的市场价位都不是由艺术家自己或者签约画廊随便制定的,而是由对应艺术市场体系的‘艺术评论体系’来制定的,主要的方式是对艺术家作品做出的艺术评论或者价值评估。这也不是一两位艺术评论人抑或一两家权威媒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专业的艺术市场研究机构(多数设在艺术专业类院校里)在广泛收集了市场参与者(包括藏家、画商、拍卖从业者、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图书馆的工作者、艺术投资顾问)的评论后,结合对艺术家所属、风格、水准的学术研究,再考量当下市场的整体态势、具体艺术品类的具体走势等做出的一个客观的艺术评论与价值评估,进而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公正与标注的市场标尺。”乌里西克认为中国在艺术市场份额上已经超越了很多欧美国家,但是成熟而完善的艺术评论体系尚未建立,特别是目前很多艺术评论都会因为“金钱的身影出没其中”而大失公允,知名评论家写评论可以是明码标价而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耸人听闻”。“中国艺术市场目前只有市场,没有相应的独立研究机构和评论体系来制约与帮助其健康发展,畸形越久,问题就会越严重。”

  Richard Vine:艺术评论之所以称得上是艺术评论的起码标准

  著名艺刊《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是国际知名艺评人,也正是他尖刻提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四大病症”在国内艺术圈激起了强烈回应,而其对中国艺术评论的看法更是直白:

  “我认为中国批评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独立的批评舆论,真正的艺术批评必须不能受到市场或个人利益的左右,而应该最大程度上满足和代表读者的利益,这是艺术评论之所以能称得上是艺术评论的最起码标准。而在现在的中国,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看到独立批评的评论,绝大多数的批评实际上都是受到了一些利益的驱使,给钱就有文章,这些东西和完全跟独立、客观的评论挂不上钩,这也是国内外读者对于中国艺术评论文章的真实程度怀疑的根本原因。”

  秦思源:无机构、不盈利

  秦思源是著名的活跃在中欧两地的英籍华人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从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到国外艺术中心驻京办事处策划总监、从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再到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艺术总监,秦思源总是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与角度上勾联着中国艺术与世界的脚步,然而记者很不情愿将其也列入“洋和尚”的行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操着一口浓郁京腔的秦思源,不但形象上很中国,贡献上也很中国。

  “现代艺术体系的实质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不但需要资金、政策、观众等外部营养滋润,其内部也需要维系一个生态的平衡,这个平衡不是相安共处而是相制同处,也就是艺术家、艺术市场、艺术评论之间相互抗衡、制约又相互促进、给养,得以让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 秦思源认为这种相制同处的前提是在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认定问题上达成共识,“艺术作品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学术指数与市场指数上,两者也需要一种平衡关系,否则,只有学术没有市场作品没办法生存,只有市场没有学术作品也没办法长久立足,两者平衡的基础是学术指数在高于市场指数的艺术作品将具备更高的价值蕴涵。”,而对于欧美艺术界现行的艺术评论学术体系的实施者,秦思源介绍其主要是两大部分构成,“一方面各类美术馆、艺术机构、基金会等非盈利机构,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类的艺术刊物与媒体。”而就这种非盈利体制而言,则是中国艺术圈内最为欠缺和薄弱的方面。“所谓的非盈利体制的实质,是一种纯粹艺术本质态度的表现,它的架构核心就是独立性,不受商业、市场、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干涉,注重社会参与性,事实上这种非盈利体制在欧美国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在这样体制下艺术评论体制就会秉承‘独立性’的天性,公正、客观、真实,被大众接受,被艺术市场遵从。” 秦思源认为中国艺术界创造艺术家不难,“有资本就有艺术家”,而建立艺术评论体系的难点就在于非盈利体制的建立。“在中国一方面维系非盈利体制的经济链很难持续,另一方面发表独立评论声音的专业艺术刊物也不多,再加上艺术评论自身已然商业化了的诟病,使得中国艺术评论体系的真正建立,将需要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前言

  严格地讲,“艺术评论”在中西方主流艺术理论中没有很精准的定义,学术名份给的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艺术批评”,由此可见“忠言逆耳却受用无穷”的道理是古今中外通吃的。

  广义而言,艺术批评与评论并没有严格区别,都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尽管两者在“对狭隘与差错的纠正”的功用上一致,但实质上两者不尽相同。批评(critic),是以质疑、否定、批判为核心主体,而评论(comment)则是以阐释、肯定的模式为主体,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受众的艺术鉴赏水平。通俗点讲,如果说艺术批评是要在生大米里挑出沙子来,那么艺术评论就是大米饭里吃出沙子了喊出来而已。

  而我们今天常常论道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实质上由传统文艺评论发展而来的,只是广义上仍隶属于艺术评论的范围。再通俗点说,当下在艺术圈盛行的你来我去的各类言辞,其学术实质大多都只能算得上是随笔性的文艺评论,无论在程度上和深度上都较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有一定距离,即便如此,其作用、意义以及杀伤力也非同小可。

  艺术评论对于艺术史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如果没有历史上各色艺术评论家在各类大刊小报上的评论,世界艺术史将不在有“巴洛克”“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注脚,而只能用“某时期某地域的某类艺术”来标注了。

  艺术评论对于世界艺术市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如果没有知名美术馆、知名评论人和知名艺术刊物的评论,国际艺术市场就只能靠满世界的盗墓贼接济过日子了,而艺术家在今天的职业诠释也只能是艺术自愿者。

  艺术评论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如果没有美国教授的评论文章引发了世界关注狂潮,那么元青花在今天代言的就不是“天价”而是“默默无闻”;如果没有“85新潮”后,一批青年艺术家们自娱自乐式地在报刊上互相你评我论,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市场内,压根就不会有“当代艺术”这么一说。

  所以无论是溯古论今还是于情于理,艺术评论与艺术家、艺术市场乃至于艺术本身都应该是“相濡以沫”式如胶似漆的关系,然而在今天中国的艺术圈子里,几位之间却是一派“相忘于江湖”的貌似离合——艺术评论在艺术市场和公共舆论中的弱化与失声已然是板上钉了无数钉子的事实,这也是在中国艺术市场高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艺术圈儿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刻从另一个侧面提醒着我们:中国艺术市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一场从2011年持续到2012年的中国艺术圈内的“惊天大案”,终于让冷落于角落好久的艺术评论突然蹿红,晋级到了备受瞩目的舆论前台,对于一个国民整体艺术欣赏水平仍属贫瘠的国家而言,很多普通百姓都是从这一刻起才知道原来艺术家与艺术评论家之间还有这种玩法,所以就“帮助艺术评论重返主流舆论视线”一点而言,案件主角——范曾和郭庆祥倒是联手为提升中国艺术评论事业的大众知名度,贡献了自己全心全意的“绵薄之力”。

  从理应重视却被忽视,到理应泰然却被斐然,中国艺术评论之所以会有如此怪异的舆论曲线,中国艺术市场在其中的“贡献”功不可没。那么究竟艺术评论、艺术家、艺术市场之间有着何样的爱恨情仇呢?

  1. 您对各类针对艺术家的艺术评论关注吗

  A非常关注,这也是我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B比较关注,艺术评论是我了解艺术家艺术水准和动态的主要渠道之一。

  C偶尔关注,主要想了解艺术评论中透露的实际性的艺术家创作和市场信息。

  D几乎不关注,消遣的时候不妨看一下。

  22人44%

  18人36%

  15人 30%

  5人 10%

  2. 您认为目前艺术市场与艺术批评之间有多紧密的联系

  A联系很密切,艺术评论应该是艺术市场主要衡量艺术家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

  B应该有联系,艺术评论应该会对收藏者的关注取向有引导作用。

  C可能有联系,不过评价高的艺术家作品市场价位不一定就高。

  D几乎没有联系,即便有影响也很小,实际意义不大。

  12人24%

  24人48%

  16人32%

  8人16%

  3. 您认为目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之间有多紧密的联系

  A关系密切,艺术评论是对艺术创作的反馈,是艺术家提升创作水准的基石。

  B比较密切,艺术批评服务于艺术家和大众,应该得到重视。

  C应该很密切才对,不过目前的状况应该是很脱节。

  D目前的我知道的真实状况是几乎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10人20%

  13人26%

  22人44%

  5人10%

  4. 您认为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谁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大

  A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

  B艺术批评,好的艺术家应该在艺术批评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C艺术市场,市场性是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脱离或者回避市场的艺术很难生存。

  D艺术市场,现在的艺术家大多都是什么市场卖得好就画什么。

  5人10%

  20人40%

  12人24%

  13人26%

  5. 您认为目前艺术批评对收藏家、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影响有多大

  A影响非常大,专家意见是他们衡量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B影响应该比较大,很多人在相关知识上的欠缺应该比较想听到到专业的声音。

  C影响一般,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市场本身都存在问题。

  D几乎没影响,有那时间听听艺术经纪人的意见来得更实际点。

  5人10%

  15人30%

  28人56%

  2人4%

  6. 您相信或者知道有评论家有偿做艺术评论吗

  A不相信、不知道。

  B相信、知道有,但是具体状况不了解。

  C自己就见过很多,已然见怪不怪了。

  D现在无偿写评论才是不正常。

  8人16%

  20人40%

  13人26%

  9人18%

  7. 在你从事的艺术市场研究或工作过程中,艺术批评对你实际的影响有多大

  A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艺术评论。

  B帮助非常大,是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必需品。

  C不算太大,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D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作用。

  12人24%

  19人38%

  10人20%

  9人18%

  筛选“实践派”有效问卷50份,其中“画廊与艺术机构经营者、从业人员” 21人;“拍卖公司经营者、从业人员” 17人;职业艺术经纪人 12人。

  1. 您对各类针对艺术家的艺术评论关注吗

  A非常关注,这也是我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B比较关注,艺术评论是我了解艺术家艺术水准和动态的主要渠道之一。

  C偶尔关注,主要想了解艺术评论中透露的实际性的艺术家创作和市场信息。

  D几乎不关注,消遣的时候不妨看一下。

  5人10%

  10人20%

  28人56%

  17人34%

  2. 您认为目前艺术市场与艺术批评之间有多紧密的联系

  A联系很密切,艺术评论应该是艺术市场主要衡量艺术家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

  B应该有联系,艺术评论应该会对收藏者的关注取向有引导作用。

  C可能有联系,不过评价高的艺术家作品市场价位不一定就高。

  D几乎没有联系,即便有影响也很小,实际意义不大。

  3人6%

  6人12%

  21人42%

  20人40%

  3. 您认为目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之间有多紧密的联系

  A关系密切,艺术评论是对艺术创作的反馈,是艺术家提升创作水准的基石。

  B比较密切,艺术批评服务于艺术家和大众,应该得到重视。

  C应该很密切才对,不过目前的状况应该是很脱节。

  D目前的我知道的真实状况是几乎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6人12%

  12人24%

  24人48%

  18人36%

  4. 您认为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谁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大

  A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

  B艺术批评,好的艺术家应该在艺术批评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C艺术市场,市场性是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脱离或者回避市场的艺术很难生存。

  D艺术市场,现在的艺术家大多都是市场什么卖得好就画什么。

  5人10%

  9人18%

  18人36%

  28人56%

  5. 您认为目前艺术批评对收藏家、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影响有多大

  A影响非常大,专家意见是他们衡量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B影响应该比较大,很多人在相关知识上欠缺,应该比较想听到专业的声音。

  C影响一般,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市场本身都存在问题。

  D几乎没影响,有那时间听听艺术经纪人的意见来得更实际点。

  12人24%

  11人22%

  20人40%

  17人34%

  6. 您相信或者知道有评论家有偿做艺术评论吗

  A不相信、不知道。

  B相信、知道有,但是具体状况不了解。

  C自己就见过很多,已然见怪不怪了。

  D现在无偿写评论才是不正常。

  3人6%

  18人36%

  27人54%

  12人24%

  7. 在你从事的艺术市场研究或工作过程中,艺术批评对你实际的影响有多大

  A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艺术评论。

  B帮助非常大,是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必需品。

  C不算太大,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D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作用。

  1人2%

  6人12%

  18人36%

  25人50%

  由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不难得出:第一,艺术院校,艺术研究者、评论者与艺术市场之间多方面联系脱节;第二,艺术市场人士对于艺术评论普遍性、习惯性忽视;第三,艺术家与评论家的独立品性甚至得不到认可;第四,艺术市场、艺术评论、艺术家三方都承认与明晰彼此的弊端,也可以意识到现状的不正常性,但缺乏解决问题办法甚至是意愿。而这,也就是目前中国艺术圈内三者之间的真实现状。

  不过关于声音的问题,也最好由“声音”来解决。

  坐而论道不如隔岸听音

  这是一个互联网交织文明的时代,立体即时性的传媒网覆盖使得大众一方面争相微博自我言论,另一方面也开始习惯聆听别人的声音。所以在选取尝试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声音标准上,典型性和独立性被排在了前列,而对于艺术市场与艺术评论而言,不管不问的“隔岸观火”对于本是同根生的两位确凿有点危险,但是闻道沉思的“隔岸听音”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听评论

  公认艺术市场内的最大风险是“真伪问题”,而公认艺术评论圈儿里的最大诟病是“信任危机”——归根到底都是金钱惹的祸。

  栗宪庭:独立见解就意味着要一针见血

  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是中国目前鲜有的得到中外艺术评论界一致关注的先锋评论家,从圆明园到宋庄,从当代艺术到艺术市场,栗宪庭是目前中国艺术评论界话语影响力排名足够靠前的评论家之一,所以评论起来不但先锋犀利,嘴里忌讳东西也相对少,其用发表对“范郭案”的辛辣评论,以行动诠释了其在“艺术评论家首要应具备的品性”问题上的观点——独立见解,并且是一针见血的独立见解来维系评论家的独立品性,至于那些隐晦地隔靴搔痒或者单纯地歌功颂德的评论,“和废话没什么两样”。

  “很多人说这场官司的结局是艺术界的耻辱,但我觉得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标准问题,即学术让位给金钱利益的一个典型范例。” 栗宪庭认为范曾画画的个人习惯是自由的,同样别人不喜欢范曾的画或者方式,提出意见也是自由的。“在一个多元或者说起码是主张多元的社会里,创作的自由和批评的自由,本来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把一个艺术界的学术争论诉诸法律,只有在权力代替学术标准的社会里才会发生,如中世纪的宗教枷锁与国内的‘十年浩劫’”。栗宪庭认为一位以古代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艺术家,和一位批评艺术家的画作有雷同和复制的评论家之间,无论如何也从中理不出涉及到神权和政治的字眼,所以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诉诸法律。

  “我30多年前就认识范曾先生,深知他一向自信,定不会小器到要让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名声和作品价值。那么案件的实质是在维护谁的利益呢?” 栗宪庭认为范曾画作在拍卖市场和一线市场中的高价地位是真正的导火索。“范曾先生是一位高产画家,自然会有很多人藏有他的画。按市场价位而言每张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如果有声音说范曾的画雷同和复制,就等于说收藏范曾画作的人手里的金钱在贬值,那么谁拥有很多范曾的画,或者范曾的画在哪些人中吃香,同时这些人又有能力让法律来替范曾说话并让其胜诉,以维护范曾画价,其实也就是维护自己的财富不被贬值,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

  夏彦国:写什么不重要,把名字留下来就好了。

  青年艺术评论家夏彦国作为艺术评论圈儿的新生力量,其对艺术评论的现状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年轻评论者的声音。

  “现在的批评家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在资本操纵的情况下,很多机构对批评家不重视,以为批评家只是码字的机器,他们需要的只是知名批评家的名字来烘托所谓的‘学术性’,也就是‘写什么不重要,把名字留下来就好了’,于是批评家的文章成了一个形式上的东西,那么就意味着批评家根本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家在习惯‘看名不闻声’之后,也不会去真正关注评论本身。”夏彦国说。

  “目前掐住了批评家咽喉的顽疾就是资本参与评论过程。金钱利益会使得任何批评言辞变得疲软甚至不堪,这就是为什么当下评论界肆意吹捧成风,如果这些文章都是纯粹的评论,那么中国将是拥有世界上杰出艺术家最多的国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夏彦国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过快作用于艺术评论界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多艺术品先有市场后有学术支持”现象频生。其认为看似是市场炒作者砸钱评论家买文章所致,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多数艺术家不会主动了解市场,导致评论与市场脱节。“批评家应该全面地梳理和分析现有的艺术现象,而不是一味地站在学术角度撇开市场谈问题,这样的评论就难免陷入狭隘。”

  听市场

  我们不能确定“艺术市场”与“艺术评论”这对儿痴男怨女当初是谁最先不睬的谁,但就表面的态势而言,艺术市场确凿是在自己飞黄腾达之后对艺术评论大摆着一副“任你风吹雨打萍,我有火眼看真晶”的硬气,那么实际上艺术市场对于艺术评论究竟是不想要还是想要要不了,也许那些在市场内活跃了许久的收藏家和经营者们,有着深刻的体会。

     寇建军:评论家太多,明白市场的太少

  寇建军是业内知名的收藏家与资深投资顾问,作为艺术经营者的多年经验让其得以独善斋中而闲看厅外花开花落,“范郭案”不但没有让他对范曾书画有所忌惮,反而更专注于此,在2012年年初更是组织策划了“范曾诗书画展”,收效甚佳,对于评论与收藏,寇建军有着自己的见解:

  艺术市场(下简称艺):从市场角度而言您觉得范曾书画价格受到“范郭案”的影响了吗?

  寇建军(下简称寇):我认为没有太直接的影响。首先作为当代画坛中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家,范曾书画长久以来担当着当代书画收藏中坚力量的角色,作为艺术市场内长期活跃在一线并具备较大存世量和流通量的书画品类,无论是购买保值还是投资升值,都有着其他艺术家作品不具备的能力和潜力。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与其他艺术家作品会随艺术市场风向变换上下波动不一致的是,范曾书画的市场运动规律是每年春节前后价格窜升,而在两个春节之间时间里保持价格较为稳定;二是与其他当代画家不同时期画价差别较大现象不一致的是,范曾是唯一一位可以保持成熟期(上世纪80年代后)作品价格都相对稳定的当代画家(目前是30万/平方尺,精品在50万/平方尺)。而在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关于“范曾书画在某两家拍卖行大范围流拍”的问题,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某老字号拍卖行秋拍可能是因为征集时间较早而导致在秋拍市场整体降温时对范曾作品估价过高,而另外一家中型拍卖行则是因为征集的范曾作品在真伪上存在争议所以出现了大面积流拍现象。

  艺:你认为当前艺术评论与收藏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关系又应是什么样的?

  寇:和大众印象里习惯性将拍卖行看成是艺术市场主体,而画廊习惯性被忽视的怪圈一样,现在受众走入了 “评论差不多都是花钱请人写的”这样的认识怪圈,所以尽管艺术市场不是不关注艺术评论,但是确实影响甚微。而大多数评论家喜欢守着艺术理论空谈特谈,而对市场状况不太了解也不主动接触,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艺术评论现状是:评论家太多,明白市场的太少;研讨会出席得太多,画廊、拍卖会去得太少;文章里理论的东西太多,有市场实际意义的太少;吹捧的内容太多,真正批评的太少;套路一样的太多,不雷同的太少,而最致命的是,拿钱写东西的太多,说真话的太少。我们很想听到真正批评的声音,真正出于对艺术家负责的声音,出于对市场现状揭示的声音,而对艺术评论者而言,发出这种声音的前提是要将思维和认识伸进艺术市场,而不是将手伸进艺术市场。

  贾廷峰:评论一个字多少钱和画作一平尺多少钱有区别吗?

  “老贾”贾廷峰的身份比较多样:收藏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董事长、拍卖公司顾问等等,不过还有一个艺术评论人的身份深受我们媒体人喜欢,因为老贾就是那种“想说、会写、敢言”所谓市场内幕和实情的资深人士,对于“范郭案”这种焦点,老贾自然又有一番肺腑:

  艺术市场(下简称艺):您对此前沸沸扬扬的“范郭案”怎么看?

  贾廷峰(下简称贾):首先为范曾可惜,如果这是其本人的真实意愿,那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没有智慧的处理。范曾是国内艺术水准较高的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确实是真正追求艺术真谛,有笔有墨有情感有理想的艺术家,但是后期却落入了自我重复,鲜见突破创新,我认为他现在的作品尽管技法愈加娴熟,但是之前那种洋溢在笔墨之间的对生命的表现力确凿削弱了,这难免让人失望。而此番状告郭庆祥之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为大师,长期周围没有任何质疑与批评而已经失去了大师级的平常心,反将笔墨官司打成了真官司。而作为学者,就更应该有将知识凝炼为文化,将文化转化为力量,将力量作用于入世的精神的魄力和涵养,官司一词,确凿煞风景了些。希望范先生最终能得以回归朴素的心态甚至是童贞般纯粹的创作状态,再现笔墨间对生命的表现力。

  艺:你对中国艺术评论现状怎么看?

  贾: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艺术需要批评的声音,艺术市场更离不开艺术评论,但是目前艺术评论的现状过于混乱,第一就是独立性太差,众多快餐式、套路式的评论不仅毫无针对性与建设性可言,甚至换个名说是写这个的也行,形容那个的也可,没有独立可言;第二就是与艺术家关系畸形,艺术家实践在前,研究和评论在后并指导实践,然后才是市场,而现在都是先做市场,再补评论,而这种补来的往往都是通篇的吹捧,只是在内容上廉价在经济上有价罢了;第三就是金钱交易让评论变得和商品一样可以明码标价,一个字10元、20元、50元贵贱好赖你自己挑,这和按平尺卖画有什么区别吗?既然都是生意了还要评论做什么,买一送一不成?

  艺:你认为目前艺术市场与艺术评论的关系如何?

  贾:严重脱节,当然艺术市场本身责任也不小,当下以投机与投资为主的艺术市场模式比较初级,这种收藏意识和修养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艺术评论和市场一样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你们这些专业艺术媒体来承担。

  艺术评论的标准究竟在哪里

  张新建:“八星高照”,点亮中国艺术评论健康化进程

  文化部原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是业内少有的“文化官员艺术评论家”,其艺术评论风格独立而不失高度、尖锐而不失务实、稳健而不失先锋,在注重全面、多角度综合考量问题的同时,最善于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诠释艺术圈内最隐晦的事实与最晦涩的道理。对于坚持“评论家就要每天都有声音”的张新建而言,似乎艺术评论已然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很自然的一部分,否则很难解释其在接受采访时洋洋洒洒、大气的谈辞,居然有着文章式逻辑清晰与条例明确,考虑再三,决定破例“不经编辑”而维持其语言的原生态感染力,直接成文:

  我将艺术批评分为8种:普及性艺术批评、诠释性艺术批评、导向性艺术批评、接缘性艺术批评、学术性艺术批评、比较性艺术批评、探索性艺术批评、独立性的艺术批评。

  所谓普及性的艺术批评,就是大众看得懂的艺术批评。毕竟黑夜只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却未能让欣赏艺术的眼光也与生俱来。欣赏艺术的能力成为需要后天徐徐渐进积累认识的过程。坦率地讲,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文盲与半文盲还占有一定比例的国家,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最基本的艺术文化教育与艺术熏陶。民国时期如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等提出 “以艺术代宗教、艺术社会化”的真知卓见在战乱中没有实现,而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客观地讲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忽略了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边缘化已经不是持续了10年20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当下需要普及最基本的艺术教育,同样也需要普及性的艺术批评 。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国家曾组织一批各行业顶尖级的专家学者编著了一系列文史哲普及性读物,每篇文章都是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进而影响广泛。而我们今天艺术评论领域的文章,数量不少,可读性强的不多,出自专家手笔的不少,普及性的不多。试问:如果艺术得不到普及,那么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存在基础又将何存?而恰恰被提笔就是半文半白、半中半洋的艺术评论人所忽略,殊不知没有普及性的艺术评论,和自娱自乐的有何区别呢?所以我呼吁那些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能更多地写出深入浅出,对艺术有普及作用的批评性文章。让人们先理解艺术、学会欣赏,具备一双能够欣赏艺术的眼睛,然后才是艺术的创作、艺术的鉴赏,最后才是艺术的消费与投资。

  所谓诠释性的艺术批评,是指能够较为全面地针对艺术流派、文化思潮、艺术作品做出系统解读的艺术批评。现当代艺术的最大特质是不再仅仅表现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也在表达着艺术家内心艺术世界的真实,所以其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是夸张的、变形的、抽象的、符号化的,等等。普通艺术欣赏者很难准确地把握其真正内涵,这就需要艺术学者运用各类艺术审美知识,在把握文化思潮、艺术流派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准确的诠释,也客观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得以理解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所谓导向性的艺术批评,是指艺术评论要具备有引导艺术创作与市场的作用。世界艺术领域在近100年的时间里流派纷呈,呈现出眼花缭乱甚至光怪陆离的多元化态势,而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艺术创作者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道路是一个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家就必须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以此引导艺术创作。事实上在理论创新方面的缺乏,使得我们不得不尾随于西方艺术理论不断提出新概念而左右摇摆,所以艺术创作导向性的基础是艺术理论的创新。而对于艺术而言首先作用的是艺术规律,其次才是市场规律。所以两者都要在把握各自实质规律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

  所谓接缘性的艺术批评,是指艺术创作本身的多元化属性决定的评论必须接缘多学科、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知。艺术创作本身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感悟,需要我们从多领域综合性地研究,这样我的艺术批评才能立足宏观社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艺术现象及艺术市场规律。而这也是我们当前艺术领域较为薄弱的环节。长久以来大多数人习惯于从社会学,甚至是图解政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庸俗化的解读,不仅是因为当下某些艺术批评家在文化素养上缺乏的问题,还有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我问题。

  接缘性涉及到艺术评论家自己文化水准和洞察力层次,已然成为了中国艺术批评能否深入的关键所在。

  所谓学术性的艺术批评,就是我们评论言论中的学术性蕴涵,学术性应该时刻在任何艺术批评中占主导位置。艺术创作的价值只要体现在艺术性与学术性上,艺术性价值作为作品技法性的、主题性的、情感性的、思想性的创造,主要靠艺术作品自身的表现来承担。而艺术作品的学术性价值主要靠艺术评论来挖掘。

  所以学术性艺术批评主要包括涉及到艺术本体的艺术理论批评和涉及到艺术发展流变的艺术史论批评。特别是艺术史论上研究极其重要,一个艺术家要继承什么、创作什么、于艺术史贡献什么,给人类文明留下什么,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当他们冥思不解时,艺术理论家就应该通过纵向的历史性研究给予其启示。所以学术性的艺术批评可以理解为对艺术创作纵向上的理论支持。

  在今天,学术性批评时常被火热的市场的喧嚣所掩盖,导致艺术领域良莠不齐、乱象频出,所以学术性批评问题是目前艺术批评界要根本解决的问题。

  所谓比较性的艺术批评,是相对于学术性艺术史纵向批评而言的横向比较批评。在今天“地球村”的背景下,艺术批评也应该具有全球化视野。所谓比较,就是要广泛的借鉴与学习西方、东方甚至世界不发达地区的艺术创作、关注这些艺术思潮的最新动向,同时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认识中国艺术以及市场的来龙去脉。实际上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成熟性恰恰体现在盲目的跟风性,我们理论批评界的不成熟性也同样是毫无选择的接受了西方的批评概念,而对中国的本土艺术进行煞有介事的批评。我们没有新的适合自身的艺术批评理论。通过比较的借鉴形成自己的批评体系才是关键。

  所谓探索性的艺术批评,就是指艺术批评应该具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文化上取得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艺术批评领域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同时第一要勇于创新,事实上我们在艺术理论建设上一直在沿袭着西方的理论框架,让我们的评论家在以前是不提古希腊就仿佛自己没文化,现在是不提个西方新思潮、新理论、新观点就不算有学术气质,这样的误区不是探索,是枷锁。而艺术理论创新进程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整体艺术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第二要宽容失败,有提出百家争鸣决心就必须有盛纳礼贤下士的心态,探索要寄予宽容,尝试要接受失败,在不断的创新与反思中前行。

  所谓独立性的艺术批评,其实是一种学术本体的艺术批评,纯粹的艺术批评,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性的批评,一种公正、客观、科学、权威的艺术批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独立性实质上属于艺术批评成立的根本前提,但是却因为当下艺术评论界“钱本位”“官本位”毒瘤的泛滥,变成了最需要呼吁和强调的问题。所以独立性的首要原则,是要求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不应该图解政策式地只为政治服务,批评家的评论初衷不应该是为了谋取金钱而只为市场服务。

  而所谓独立性的艺术批评,首先要求批评家在人格上的独立,其次是在研究上的独立,而后是在自身独到见解上的独立。另外,批评家还应该具备身份上的独立性。如今但凡艺术家、策展人、经纪人都可以作艺术批评,对此我们欢迎不同的艺术从业者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艺术批评中来,但是我们的艺术界更需要有一批踏实、专业且身份独立的职业批评家,他们的工作和职业追求就是要发出自己批评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我们批评的思想和精神才有独立可言。

  结语

  在我们看来,“范郭案”的实质是挑破了艺术评论、艺术市场、艺术家三者之间由来已久的“非正常关系”脓包:如果中国艺术市场不是只重视硬件规模发展而忽视上层软件建设,艺术评论也不会在金钱铜臭的瘴气里失掉了独立性的品格,与艺术市场渐行渐远;如果不是成熟、完整、独立的艺术评论、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中国艺术市场也不会因为缺少权威而公平公正的制约力量来控制发展弊端,乃至今天乱象丛生;如果艺术评论与艺术市场长久以来一直得以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得益彰,那么怎么可能会有因为“流水线作业”而招人诟病的艺术家,又怎么可能会有因为有偿评论而失掉威信的艺术评论家?

  我们经常强调:中国艺术市场的规模化进程已经步入世界级标准。随着艺术市场社会知名度不断上升,“关注度经济”带动下不但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更重要的是会激发更多的普通大众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欲望,所以艺术市场的专业化进程也会在这个背景下与高校不断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步伐中,变得指日可待起来。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下,艺术市场真正正规化、标准化进程也会题上实操日程。

  至于中国艺术市场在发展程度上的成熟化进程,客观地说将仍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原因就是艺术评论、评估体系的成熟是艺术市场发展程度成熟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所以“艺术评论那点事儿”的真正意图,不是单纯意在揭示艺术评论、艺术市场、艺术家们各自的弊端,而是再提点那些艺术家和活跃在艺术市场、艺术评论界的人士们:你们之间的契合度,将最终决定中国艺术市场,甚至是中国艺术史所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而对于“艺术评论的标准究竟在哪里”的答案,相信对于很多评论家而言是早就心知肚明事儿,只是不愿去提起罢了。


  本文关键词:艺术评论那点事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22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b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