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断裂与重逢——湿版影像的媒介考古与当代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4 15:50
  本文以19世纪中下叶的"湿版火棉胶"为媒介考古对象,分析和阐述其在构建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大众影像文化,全面参与西方国家对内建设和对外殖民扩张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但在中国存在历史实践的缺失。因此中国摄影领域在21世纪数字时代的湿版影像实践具有影像文化与精神"补课"和"新技术""新语言"探寻的意义。本文研究确认湿版影像所建立的,以追求影调层次、清晰度、可复制性为目的的影像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天的数字时代。本文以中国当代湿版影像创作实践和以莎丽·曼为代表的国际创作为例,分析比较历史和当代使用包括湿版影像在内的摄影早期工艺进行摄影创作的异同,回应当今影像创作的"危机",重新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影像的物质性,也对当下使用"古法"进行影像创作提出一定的批评路径。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图17程序断裂

图17程序断裂

如果对数字影像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光电科学的数字摄影的发展历史远远比不上传统影像媒介(银盐)的历史。1975年,史蒂文·萨松(SteveSasson)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1986年,柯达·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百万像素传感器;1999年....


图18物质载体消失

图18物质载体消失

图17程序断裂摄影从诞生开始就一直与时间相关。在影像技术的层面,更确切地说,摄影在不断地追求瞬时性。而数字技术让这种瞬时性不再局限在完成一次快门动作的维度内。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系统的全面转变,用光电程序和计算机技术完全代替了之前的光化学程序(图17)。传统的影像生成程序中的冲....


图19影像数据失控

图19影像数据失控

影像物质载体的消解与数字技术对人们制像欲望的轻易满足使得其获得了令人惊讶的繁殖能力,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像泛滥。很难想象,在影像还需要被捧在手中阅读的时代,会出现策展人埃里克·凯瑟尔斯(ErikKessels)在《照片中的24小时》这个作品中所叙述的难题。[16]而更为重要的,....


图20《像素》(托马斯·鲁夫)

图20《像素》(托马斯·鲁夫)

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KunstakademieDüsseldorf)最“离经叛道”的影像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被问到了有关“数字化”的问题时解释道:数字化的确改变了摄影,关键是数字化图片在互联网的分发和传播中改变了摄影。事实的确如此,在他的当代影像创作之中....



本文编号:3954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954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