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作为话语的图像—早期西方摄影镜头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0-11-03 22:17
   东方对于西方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国度,当照相机这一媒介被引入中国后,照片的图像本应承担着记录真实的中国面貌的义务,但西方摄影师往往通过镜头的取景选择、框架设置、场景设计、模特摆拍等方式,展示出他者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对于一个社会的评判,主要依赖于这个国家对待女人和小孩的态度以及他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存际遇。中国女性作为特定的人物群体,是西方摄影师关注的重点,成为了非西方之人物及西方现实欲望对象的标准。可以说,中国女性在异族和性别的双重他者之中被凝视、被观看、被言说,在影像这一真实、客观的媒介之中,在祛魅的表征下展现中国妇女的面貌、生存状态,却也在假象的隐喻中塑造出符合西方期望与想象的中国女性形象,相机像是一把枪支,在图像背后暗含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权利机制下的话语,控制视觉的在场,本文以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女性照片为视觉文本,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西方在想象和记忆中提炼出的中国女性色彩。本文将西方镜头下的中国女性形象视为一个整体的视觉文本,分章论述:第一章阐述本文选题背景及现有的研究基础,将中国影像与形象研究分类为两个部分:后殖民主义研究、摄影史研究。在归类研究之上,指出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早期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女性的影像,同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中国形象像一条变色龙,根据西方人的需求和期望变化而变化,本章阐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的历史流变。第三章阐述西方镜头下被凝视的中国女性的封建形象,以女性的人生历程为基础,阐述女性作为附属的视觉信码;第二个部分阐述西方摄影师通过影像的语言对中国女性这一典型群体的塑造,用镜头进行阶级的界定,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战争破败景象中的难民妇女、戴枷锁的女囚,同时指出照相馆的设计摆拍的双重趣味:摄影成为贵族的新名片或是西方摄影师对中国式肖像的建构,交际花的自我宣传或是符合西方人性幻想“捷径”。第四章阐述中国女性作为公民的视觉信码,即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国人形象,即女学生、现代新娘、摩登女郎,塑造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形象,“第三世界女人”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变形,从而变成佐证西方文明的一种方式。第五章将女性作为符号的信码,使得她们的形象解构为符号的表达,具体包括梳妆、裹足、纺织,通过摄影的方式完成符号的具象表达。第六章摄影机器本质是他者的形象建构的一种“话语”方式,分析西方摄影师对中国女性的关注、建构的主观动机、意图:猎奇式的俯视、恋物癖式的观赏、殖民式的凝视、偏见式的物化。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4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后殖民主义研究
        1.2.2 摄影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的历史流变
    2.1 天朝上国的赛里斯人
    2.2 破败王朝的“黄祸”
    2.3 民主共和国的公民
第三章 被凝视的中国女性
    3.1 封建形象:女性作为附属的视觉信码
        3.1.1 女婴:出生意味着噩梦
        3.1.2 少女:维护秩序的牺牲品
        3.1.3 新娘:待价而沽的商品
        3.1.4 妇女:秩序的受害者亦是维护者
    3.2 典型形象:女性作为阶级界定的视觉信码
        3.2.1 街拍社会底层人士:边缘人注定卑微
        3.2.2 战争破败景象中的难民妇女
        3.2.3 带枷锁的女囚形象
    3.3 照相馆设计摆拍:仪式化的双重趣味
        3.3.1 贵族审美新趣味:民主肖像?设计摆拍?
        3.3.2 被凝视的交际花:欲望的挑逗
第四章 新国人形象:女性作为公民的视觉信码
    4.1 女学生:追求知识的国民之母
    4.2 现代新娘:自由恋爱的先锋
    4.3 摩登女郎:西方时尚的复制
第五章 复数的女人味:女性作为符号的信码
    5.1 梳妆:分身照
    5.2 裹足:对身体的规训
    5.3 纺织:制造与世隔绝的内闺
第六章 “他者”的凝视:谁的机器?为了谁,反对谁?
    6.1 机器等于话语
        6.1.1 影像作为客观的表征
        6.1.2 影像作为主观的解释
    6.2 影像的话语实践:中国女性的形象编码
        6.2.1 猎奇式的俯视:记忆与想象的建构
        6.2.2 恋物癖式的观赏:欲望与对抗死亡的交织
        6.2.3 殖民式的凝视:先进与落后的对立
        6.2.4 偏见式的物化:自我与他者的界定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之凡;沈祥胜;;西方图像的殖民主义建构和视觉文化批判——以19世纪绘画和摄影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张建琴;;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1期

3 郎扬;;19世纪基督教新教对中国妇女形象的建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李方甜;董国强;;从“魔术”到“时尚”——照相术在近代中国的嬗变[J];书屋;2014年02期

5 祁林;;视觉文化视野中的话语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6 应爱萍;;西方摄影史学的嬗变与新摄影史[J];美苑;2013年01期

7 曾庆香;;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像、从表征到存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05期

8 杨红林;;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詹姆斯·利卡尔顿摄立体照片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07期

9 王霞;;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近代中国妇女形象——兼及形象学理论运用的反思[J];兰州学刊;2012年04期

10 南无哀;;另一半人的中国——1900年詹姆斯·利卡尔顿的中国之行[J];中国摄影;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之凡;西方图像的中国形象异化和视觉文化批判[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2 蒙文彪;《相框中的“变色龙”》—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3 魏浩安;20世纪30年代民国纪实摄影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郭秋孜;民国摄影与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杨威;清末民国(1845-1949)照相馆人物布景摄影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朱立国;观看之道——当前语境下的图像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钰;论苏珊·桑塔格的视觉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9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869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4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