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1:14
   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活动虽古已有之,环境审美模式却是个相对晚出的理论范畴。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孕育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初创中,并在环境美学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反复被讨论。环境审美模式是对环境审美体验与欣赏方式的理论描述,它涉及环境审美经验的性质、特点及运行机制的“模态化”和“范型化”。同时,它彰显环境美学的特质,连接着环境审美理论与环境审美实践,因此,具有很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意义。环境审美模式既是环境美学的核心议题,也是充满争议并亟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由于环境概念的宽泛性、人类感知的复杂性和研究基础的多样性,而导致环境审美模式研究进路、探究视域的多元化和范畴要素多样性。这不仅导致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环境审美模式的概念范畴、内涵特征、典型模式以及存在问题的理解不同和表述不一,还使得他们对环境审美模式的批判借鉴与争论解决不得要领。因此,本文在详细综述国内外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环境审美模式这一核心主题,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背景基础、内涵特征、结构要素、历时发展、典型模式、争论焦点及其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比较清晰地阐述、分析与评价,进而指出,环境审美经验的运作方式是当前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理论盲区。因此,论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认知论的相关观点对环境审美经验的运营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分析阐释,为解决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中审美、科学、文化与生态的统一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 论文共分导论、五章论文主体及结语,共七个组成部分。 导论部分是对论文选题缘起、环境审美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的介绍。鉴于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论文首先从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提出、研究途径、探究视域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环境审美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力图更好地突显环境审美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缺陷和争论焦点,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是对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的梳理。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是在反思传统自然审美模式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自然审美及其相关经验对保护、保存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现代美学对自然美的忽视及其核心概念“审美无利害性”在自然环境鉴赏领域运用的异化,是环境恶化与美学学科困境的思想根源之一。环境审美模式是对自然审美和景观设计中艺术化倾向的批判与改造,是20世纪以来对康德“审美无利害性”的现代审美模式改造大军中一个的分支。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审美模式是后现代介入模式中的一种理论类型。 第二章是对环境审美模式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和结构要素的界定与梳理。在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领域,“环境”、“自然”、“景观”与“生态”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阐释的。因此,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自然环境美学、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美学、甚至生活美学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也相互联系又各有所指。“环境”是一个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它不仅是指与人相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实体和动态生活,更意味着一种动态多元、内外交织与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环境审美模式研究旨在通过洞察各种环境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及其发生过程中各种价值之间的互动,进而探寻环境审美经验生成和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西方美学经历从“审美”概念到“鉴赏”概念的发展转变,康德以降“审美无利害性”及其延伸理论主要是一种基于接受者视角的美感经验理论。作为对自然景观鉴赏中“审美无利害性”及其延伸理论的反思与续接,环境审美模式也是一种审美鉴赏的经验理论,是对环境审美过程中各种经验要素及其关系“范型化”或“模态化”方式的理论描述。自然审美模式、景观审美模式、艺术审美模式和环境审美模式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而立论的,生态审美模式是从审美方式的角度来立论的。自然审美模式既是环境审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审美模式续接讨论的前提与基础。景观审美模式是自然审美模式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理论类型。生态审美模式是环境审美模式发展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它存在于各种形态的审美欣赏中。总之,环境审美模式具有涵盖性,它既适用于自然审美、景观审美、文化环境审美,也适用于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的理论描述。这种区分是学理上分析,而非实际审美经验的描述。 第三章是对当代西方环境美学提出的环境审美典型模式的详细论述。论文采用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概念提出、理论基础、内在理路和意义局限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艺术模式是一种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进行自然环境审美欣赏的方式。它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美学“审美无利害性”相关理论及其延伸发展的艺术哲学和艺术理论。“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是艺术模式的两个范例。对象模式以鉴赏雕塑为范式来指引自然环境的鉴赏,景观模式以观照风景画一样的方式来观照自然环境。尽管“艺术模式”是人类自然环境审美的重要经验方式,至今仍在我们的审美欣赏和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要么将自然环境缩减为一个对象、一处景观或一个个景观单元,并用特定的方式、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去观看自然,不仅简化了自然审美的丰富性,还从伦理上对自然造成不敬。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是在批判“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的基础上,与其他几种自然审美模式或观点的对比中提出的。“自然环境模式”将自然和环境科学视为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以知识为后盾,强调审美的认知维度及其相关性的环境审美模式。“自然审美的两个客观性原则”、“艺术鉴赏模式”、“肯定美学”是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虽然它成功批判了自然审美的艺术模式,沟通了环境审美与环境认知,奠定了环境审美的客观主义立场,但是在建构的过程中它又以艺术为类比,过分强调以对象为中心、以科学知识为范畴,从而走向了一种以自然环境本质为目标的环境中心主义。柏林特的“参与模式”致力于环境审美经验的现象学描述。杜威的经验美学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参与模式”的哲学始基。柏林特介入美学的核心范畴“审美场”、“审美介入”、“审美的身体化”是“参与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参与模式”虽然从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特质、审美感官的扩充、审美经验的连续性和审美理论的话语方式四个方面对现代艺术审美模式进行了批判与重释,极大拓展了审美经验研究的范围与空间,但是它只为环境审美模式的部分问题拟定了框架并证明了其正确性,对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地探讨。 第四章是论文的创新所在。它在对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焦点和中西方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指出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理论盲点,并认为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可以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力所能及地分析。在国内学者所指出的环境审美模式“介入与分离之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焦点概括为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特征、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区别与联系、环境审美鉴赏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及其相关的背景如日常经验、科学知识、理论思想、文化积淀等要素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环境审美模式研究争论的三大焦点。针对以上焦点,西方学界基本认同以卡尔松为代表的认知途径和以柏林特为代表的体验途径的融合是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们的解决方案也是在两者的框架之下而提出的,要么是对它们的修正补充,要么是在实践中对它们进行综合运用。相比而言,中国学者的探讨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古典阐释”与“现象学还原”相结合的阐释是我国学者解决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重要方法。作为环境审美对象的“意象”、作为显现或者呈现的环境审美经验和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观是我国学者解决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三种方案。由此可见,审美的经验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过程。不管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抑或是环境审美的“参与模式”和“自然环境模式”,还是环境审美模式争论解决的各种方案,都是对环境审美经验达成时某些样态或某些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至于在达成过程中,这些要素是如何运作的,还没有涉及太多。借鉴认知语言学隐喻认识论的视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审美经验的运作机制,并对不同领域的审美经验模式及其关系做出更深入地描述分析。 第五章是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中国意义所进行的论述。对环境审美模式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厘清当前环境美学各种范畴、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为我国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还可以在反思各种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寻找审美经验过程中各种价值统一的基础,从而为当代美学的变革发展与流派纷争提供一种解释视角。作为连接环境美学理论和环境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环境审美模式凸显环境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对于环境的评估、规划、设计和环境审美教育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生态美育作为环境审美教育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厚望。因此,论文在梳理我国美育学科建构发展、实践困境与生态美育提出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成果,从生态价值的理解和环境审美经验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我国生态美育的学科定位、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进行了分析。 结语部分指出,环境审美的经验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而多变的整体性过程。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穷其本质或涵盖全面。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对环境审美经验性质、特点、运行机制的某些特点、样态和部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而实际的自然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的过程中,既不存在固定的审美对象,也不存在特定的审美欣赏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欣赏方式的相互交织与不断变化。尽管如此,它们也不是不可分析的、不可描述的,因为它们都透过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同质性。理论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洞察环境经验的审美逻辑,从而培育一种内外交织和相互交叠的环境审美的鉴赏方式,杜绝单一的、对象化的环境审美的鉴赏方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与文化危机。最后,环境审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鉴赏过程中人与环境的互为一体、环境审美经验的体验性、身体化和整体性等观点,与我国古典自然美学中“天人合一”、“意象”、“体验”和“身体”等范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B83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环境体验与研究缘起
    二、 环境审美模式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背景基础
    第一节 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 当代西方环境保护论的发展与自然审美模式的反思
        二、 景观评估与设计中的艺术化倾向与环境审美模式的提出
    第二节 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学科背景
        一、 西方现代美学对自然审美的忽视及其反思
        二、 20 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家对现代审美模式的改造
    第三节 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理论前提
        一、 “审美无利害性”的概念提出及其对审美欣赏的规定
        二、 “审美无利害性”衍生的现代艺术欣赏模式
        三、 “审美无利害性”与环境审美模式的建构
第二章 环境审美模式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环境审美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环境”与“自然”、“景观”、“生态”
        二、 “审美鉴赏”与“审美体验”和“审美欣赏”
        三、 “模式”与“范式”
    第二节 环境审美模式的概念内涵与结构要素
        一、 环境审美模式的概念界定
        二、 环境审美模式的结构要素
        三、 环境审美模式与自然审美模式、艺术审美模式、生态审美模式
第三章 环境审美的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节 环境审美的艺术范式
        一、 艺术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 艺术模式的两种范例: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
        三、 艺术模式的意义局限
    第二节 环境审美的自然环境模式
        一、 自然环境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 自然环境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 自然环境模式的内在理路
        四、 自然环境模式的意义局限
    第三节 环境审美的参与模式
        一、 参与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 参与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 参与模式的内在理路
        四、 参与模式的意义局限
第四章 环境审美模式的争论焦点及其解决方案
    第一节 环境审美模式的争论焦点
        一、 环境审美的研究对象:规范还是描述?
        二、 环境审美与艺术传统:遵循还是重释?
        三、 环境审美与生态学:科学知识还是价值理念?
    第二节 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解决方案
        一、 “修正补充”与“综合运用”:西方学者对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解决
        二、 “古典阐释”与“现象学还原”:中国学者对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解决
    第三节 基于体验认知的环境审美模式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一、 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论盲区
        二、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对环境审美模式建构的启示
第五章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中国意义
    第一节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理论意义
        一、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理论支持我国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建设
        二、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推动我国美学学科的变革与重构
        三、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解惑我国当代美学的流派纷争
    第二节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对于我国生态美育建构发展的意义
        一、 我国美育学科的建构发展与实践困境
        二、 我国生态美育的提出及其当代意义
        三、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对我国生态美育建构实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2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Lakoff ,Johnson ,王寅;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4 杨文臣;;论身体在当代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张志国;;论卡尔松自然环境美学模式[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敏;环境美学:当代美学的新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汪堂家;;多重经验中的身体——试论身体对于杜威哲学的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9 张敏;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10 聂春华;;一种美学还是两种美学?——从阿诺德·柏林特难题看环境美学的学科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863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63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