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法语德语论文 >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现象

发布时间:2014-08-13 11:30

  0 引言
    信息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的研究人员C.E.Shannon。信息论是研究有关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接受以及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Shannon的研究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创举,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学、交际理论、计算机科学、遗传学、心理学、文艺学,这其中也包括翻译领域,并且对翻译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将信息论引人翻译领域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他在其着作《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详细说明了信息论的主要概念,如信息负载、信道容量、信道、噪音和冗余等。

  我们知道,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的过程,翻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信息传递的最佳状态是信息接受者能通过传递准确地接收原语信息,使译本和原本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最完美的统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译本和原本总是不能完美地达到统一,译者在复制信息时,总会产生与源语信息在语义和语体上的非等值性。具体来说,翻译中的欠额和超额现象,实际上就是原语所传达的信息与译语之间的非等值性,即译者在复制信息时产生的偏离导致的。“欠额翻译就是在译语中,源语信息被译者打了不应有的折扣,即信息度过小,以致读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性;而超额翻译是指译语的意义容量超过原语的意义容量,即译语的信息度过大。”针对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现象,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规避策略。岳峰(2000)在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音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约成语、优化选词、借词发挥、音译结合等音译的操作技巧。”同时,徐瑶(2001)在分析了文化内涵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信息传递障碍的情形后,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词采用音译、直译、直译+注等一些克服翻译障碍的途径。陈卫斌列举了诸如概略化、具体化、语境增益、加注、音译禁忌等规避策略等 。笔者认为,可以用信息论中的冗余度来探索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进而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谈其规避策略,从而使译语适应目的语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促使交际的成功。

  1 信息论中的冗余度信息论中的冗余是指不增加信息内容而有助于发现信息失误,增加传输速率的因素? 。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在信道(channe1)传递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noise)的干扰,因此,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则译者在对信息编码时,必须使信息接受者收到比实际需要要多一些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信息的传递。而这些多出来的信息就是冗余。

  因此,在信息论中,一定的冗余是必须的。但是,凡事都有度。超过一定的“度”,翻译出来的文本就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冗余度高的文本简单易懂,但过高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而冗余度太低的文本则可能晦涩难懂,容易使人疲劳。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种语符在转换中往往会破坏原语信息与原语信道之间固有的平衡,即原语内容和形式与原语读者接受能力之间的吻合,成为阻碍译文读者做出基本相同反应的障碍。

  2 信息论中的冗余度与欠额翻译、超额翻译的联系奈达论述冗余在翻译中的作用时曾指出“从一个语言文化结构转换成另一个语言文化结构时,在译文中增加一定的冗余因素使可能出现的语义过载和形式过载得到缓解。”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增加译文的冗余度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心所欲增加原文没有的信息。在语际交际中,如果把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往往不是过度就是不足,与另一种语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难以吻合,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翻译的任务之一是调整平衡源语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使其适应目的语接受者的信道容量。

  作为原语文本的接受者,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码的时候,由于受到一系列诸如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译者则会偏离原文的表达,导致信号的丢失或失真,从而出现信息负载大于译文的信道容量,形成信道堵塞,即所含的信息数量太多,超过了合适的数量,信息度过大。根据信息论的相关内容,冗余度与信息量成反比,冗余过少,则信息量过大,在翻译时,就会出现超额现象,即译语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了一定的度,也就是冗余度过小;同样的,冗余过多,则信息量过小,在翻译时,就会出现欠额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原语的冗余度过小一一信息量过大一一译文信道容量相对狭窄+—+超额翻译原语的冗余度过大一一信息量过小一一译文信道容量相对拥挤一欠额翻译超额现象的发生,表现为译文超越了读者的解码能力,读者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弄懂文本的意思。而欠额现象的发生,则表现为原语信息的丢失,目的语读者得不到与原语读者相同质量的信息。综合以上,由于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差异,两种语符在转换中往往会破坏原语信息与原语信道之间固有的平衡,这成为阻碍译文读者作出相同反应的障碍。因此,翻译中出现的欠额与超额现象,是翻译中的失衡现象,这类失衡,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则主要是来自于语言间的冗余度的失衡,因此,要规避翻译中的欠额与超额现象,则应该从平衡冗余度的角度来看。在此,笔者从语义和句法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谈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规避策略。

  3 规避策略针对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现象,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规避策略。岳峰(2000)提出了相约成语、优化选词、借词发挥、音译结合等翻译的操作技巧。陈卫斌(2004)列举了诸如概略化、具体化、语境增益、加注、音译禁忌等规避策略等。笔者认为,可以用信息论中的冗余度来探索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进而能够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谈谈其规避策略,从而使译语适应目的语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促使交际的成功。根据信息论,平衡冗余度可以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在句法层面上,有2种规避策略,即进行结构性增补与句子成分的转换。具体如下:

  3.1 结构性增补由于英汉是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转换,因此,不可避免地就会导致传递时信息的失真,最终会落入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陷阱,尤其在两种语言的结构转换方面。对结构进行增补,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以及语法层面的不同,在英语中有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词或短语往往在汉语中则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英语翻译成汉语,也像英语那样省略许多成分,则会造成信息量过小,最终导致欠额现象的出现。为了避免出现欠额翻译,则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我们需要补充原文省略或被替代的词。例如:Water evaporates more rapid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than when it is low.温度高,水蒸发得快;温度低,水蒸发得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后面的翻译在原文中并不能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但是,如果不增加后面的翻译,对于汉语的读者来说,会是一头雾水,不知原文到底要表达什么内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原语的冗余度相对比较高,但其传递的信息量较少,则会导致在翻译时,欠额现象的出现,因此,对英文表达的结构进行结构性增补,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

  3.2 句子成分的转换在翻译中,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属于某一类词,但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其词性会发生改变。根据英语的句法特点,一个简单句中只有一个限定动词,抽象名词或者是动名词经常被用作动词,即名词化表达法是英语句法的一大特点,而在汉语中,一个句子往往会包含多个动词,即动词化表达法是汉语句法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翻译中,为了避免欠额和超额现象的发生,就应该转换句中的词类。而词类的转换则会导致句子成分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进行英译汉的翻译时,应该把英语的宾语转作主语;表语转作主语;主语转作定语;主语转作宾语以及定语转作谓语等。例如:Problems arise because too much water or too little wateroccurs at a certain place at a certain time,and these problemsare increasing in number and magnitude each year.由于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出现水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水的种种问题就产生了,而这些问题还逐年增多,逐年严重。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按照逐字翻译的话,则会导致该句传达的信息冗余度过大,从而信息量过小,导致欠额现象的发生,最终读者读不到应该有的信息,会使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其翻译成过多或过小,既增加了该句所传达的信息量,有使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了主要信息。

  同时,在语义层面上,也有2种规避策略,即补充解释性词语与用意译代替直译两种。

  3.3 补充解释性词语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并不是其表面所呈现的意思,因此,就需要补充一些解释性的词语去帮助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王佐良曾指出:“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o” 例如:  The May—Day dance,for instance,was to be discerned on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or“club—walking”,as it Was there called.(Thomas Hardy:Tessof the D’urbervilles)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笔耕文化传播,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

  (译者张谷若注:五朔节舞,英国风俗。五月一日是五朔节,青年男女,奏乐吹号,采集树枝、野花,装饰门窗,在草地上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还有举行。)在该例句中,如果不把May—Day的相关内容向译入语的读者作介绍,由于文化风俗的差异,则会使读者不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增加相应的信息,则会使其译本的冗余度相对过大,信息量过小,最终导致超额现象的发生,因此,译者需要增加相应的背景知识来降低冗余度,使其有用的信息量得以提高。

  3.4 用意译代替直译译者如果在翻译的时候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方法,从信息论的额角度来看,则往往可能导致信息传输过载和信道狭窄,最终导致信道堵塞一译文晦涩难懂,即所谓的超额翻译 ,因此,为了使翻译忠实于原文,则应该尽可能地从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忠实于原文。根据信息论的相关内容,在信道容量一定的条件下,信息量过大会出现传输过载,在翻译中就表现为译文超越了读者的解码能力,译者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精力才能弄懂文本的意义。因此,这时候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取代直译,在这里,可以采用具体法和抽象法来解释原文的意思。例如:Mickey Mouse(美国已故动画片制作人Walter Disney所设计的拟人化的老鼠形象“米老鼠”,(small and unimportant;not to be taken seriously,LDCE 1998:952)小型的,过于简单的;不值得看重的,微不足道的。

  He caUs himself the managing director but his company isjust a Mickey Mouse operation that he runs from his own home.(LDCE 1998:952)他自称为总经理,但他的公司只是在自己家里经营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商号。

  在此例句中,如果不采用意译的方法,直接把MickeyMouse翻译成米老鼠,则译文相对于原文来说,冗余度就过小,即没有传达出其独特的信息,导致信息量过大,最终翻译时,则会出现译语所包含的意义容量超过原语的意义容量。

  结果则会让目的语的读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因此,采用意译的方法则会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此句的意思。

  4 结语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出现,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就是原语所传达的信息与译语之间的非等值关系。而这种非等值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没有把握好信息的冗余度。

  适当的冗余度有助于读者理解译文。在翻译时,译者不可避免地落入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陷阱。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有助于找出更好的规避策略,最终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编号:4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4474.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解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用解释策略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