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7 20:54
  《中国青年》自毛泽东1963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至今将近60年,作为面向青年的红色期刊,《中国青年》对学习雷锋进行了持续的宣传报道。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后,面对新时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互联网对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观念带来新冲击新挑战的环境下,《中国青年》积极倡导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4日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指出:人人都可以学习雷锋精神,做好人好事,学习雷锋在祖国大地形成风气,社会将变得更美好。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宣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阶级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精神等,不仅对雷锋精神做出了新的阐释,同时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拓展了雷锋精神的外延。研究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学习雷锋的宣传和雷锋精神的发扬,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在互联网社会大背景下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演变(1963.03-2012. 11)
    一、《中国青年》杂志介绍
    二、《中国青年》发展历史的影响
    三、《中国青年》为什么要号召学习雷锋
    四、《中国青年》与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五、《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1963.03-2012.11)
        (一) 《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概况(1963.03-2012.11)
        (二) 《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特点(1963.03-2012.11)
        (三) 《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影响(1963.03-2012.11)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与“学习雷锋”宣传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目的
    二、《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与《人民日报》“学习雷锋”宣传的比较
        (一) 《人民日报》“学习雷锋”宣传
        (二) 《人民日报》“学习雷锋”宣传与《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对比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应对互联网的变化
        (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顺应共青团应对互联网的变化
        (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对互联网宣传学习雷锋的变化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新趋势
        (一) 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
        (二) 互联网背景下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五、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影响
        (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宣传学习雷锋的社会效果
        (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宣传学习雷锋对青年的思想引导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内容逻辑
    一、新时代离不开雷锋精神
        (一) 民族和时代记住雷锋
        (二) 雷锋精神不过时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对雷锋精神的阐释
        (一)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
        (二) 新时代诠释“新雷锋精神”
        (三) 新时代榜样的新理解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对雷锋形象的维护
        (一) 真实的雷锋
        (二) 雷锋捐款问题和照片问题的回应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倡导怎么学雷锋
        (一) 雷锋精神的学习
        (二) 雷锋语录的学习
        (三) 现代的活雷锋
        (四) 走出国门的雷锋
        (五) 共青团委及各基层组织学雷锋
        (六) 雷锋相关的文化产物和相应人物
    五、新时代《中国青年》宣传学习雷锋的模范典型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宣传的启示
    一、助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
    二、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三、应对互联网大环境下宣传学习英雄模范的启示
    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启示
    五、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56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56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