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及其对中国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03-02 19:4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和使命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发展,由此看来,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德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历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对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尤为重视,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际上,我国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面临些许问题与不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应广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改革方向和优秀经验,以此促进我国德育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德育一直贯穿于日本教学改革的始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引导我国借鉴日本德育体制改革方法的实践提供了机遇。日本的德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其德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调节和改革。2015年,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日本政府宣布将道德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特别学科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学科拥有同等的地位,并决定于2018年、2019年分别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全面实施,国民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精神生活有所丰富。...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背景
    (一)日本本土道德状况
        1.青少年道德问题愈发严重
        2.传统道德价值观遭受冲击
    (二)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理论土壤
        1.神道思想
        2.国民教育论
        3.武士道精神
        4.中国儒家思想
        5.民主主义思想
二、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内容
    (一)塑造个性与共性并存的人格
    (二)确立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课程内容
    (三)编审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教科书
        1.以国家统一审定教科书为主
        2.以带有地方特色教科书为辅
    (四)运用“思考的、讨论的德育”指导方法
        1.侧重问题解决
        2.开展体验活动
        3.把握角色演绎
        4.增强师生互动
    (五)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同协力的“三位一体”培养途径
        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系统地学习道德知识
        2.以家庭教育为补充:潜移默化锻炼道德行为
        3.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广泛灵活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六)增设多方位的道德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评价:记录式评价体系
        2.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七)提高教师的指导力
        1.德育教师由专任教师担任
        2.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三、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一)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成效
        1.学生道德意识得以增强
        2.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3.社会不良问题得以缓解
    (二)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的不足
        1.改革过程过于仓促
        2.忽视学生应享有的基本人权
        3.强行灌输渗透价值观
四、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背景下的德育与中国德育的异同
    (一)中日德育培养目标的异同
    (二)中日德育课程内容的异同
    (三)中日德育指导方法的异同
    (四)中日德育培养途径的异同
    (五)中日德育评价体系的异同
    (六)中日德育教师培养的异同
五、中日德育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德育之进一步发展
    (一)注重各教育年段教材内容的紧密衔接
    (二)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合力网
    (四)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五)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17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17307.html

上一篇:劳动模范的精神引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