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6 18:18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土司制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治理少数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虽然此项政策已消失于历史舞台,但土司时期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类型流传于世,承载了历史上国家治理少数民族、维系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政治智慧。2015年7月4日,由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组成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的土司遗产具有历史、科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面临着消失的境地,急需保护传承。贵州简称“黔”,历史上经历土司分治阶段。元明清时期曾治理过黔东北地区的大小土司阶层有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水德江长官司、蛮夷长官司、思印江长官司、沿河佑溪长官司、铜仁长官司、省溪长官司、提溪长官司、大万山长官司、乌罗长官司、平头著可长官司等。在历史长河中,黔东北土司积极参与了地方治理,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分为物质及非物质两大类:前者有遗址文化、建筑文化、墓葬文化、碑刻文化、文书文化、器具文化等类型;后者有戏剧文化、歌舞文化、技艺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思想文化等类型。激活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是保护和开发的目的所...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的时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黔东北土司历史与社会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历史
        一、土司制度建立前的黔东北
        二、思州土司的设置及疆域
        三、思州土司的改土归流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社会
        一、社会制度
        二、社会组织
        三、社会关系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第四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
        一、教育
        二、习俗
第二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物质文化遗产
        一、遗址文化
        二、建筑文化
        三、墓葬文化
        四、碑刻文化
        五、文书文化
        六、器具文化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戏剧文化
        二、歌舞文化
        三、技艺文化
        四、节庆文化
        五、饮食文化
        六、思想文化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时代性
        二、民族性
        三、多元性
        四、独特的文化空间
第三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一节 社会价值
        一、历史记忆价值
        二、文化传播价值
        三、思想教育价值
    第二节 经济价值
        一、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北恩施州土司城开发启示
    第三节 艺术价值
        一、神人共舞的浑沌之美
        二、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
        三、寄情山水的自然之美
    第四节 学术价值
        一、提供了国家治理内陆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视角
        二、提供了民族文化交融演进的研究视角
        三、提供了国家主导下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视角
第四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协同保护
        二、博物馆保护
        三、“互联网+”保护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保护层面
        二、博物馆保护层面
        三、“互联网+”保护层面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协同保护的对策
        二、博物馆保护的对策
        三、“互联网+”保护的对策
第五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一、旅游开发
        二、影视开发
        三、乡土教材开发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开发层面
        二、影视开发层面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开发的对策
        一、旅游开发的对策
        二、影视开发的对策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对策
相关讨论与结语
    一、相关讨论
    二、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37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37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