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更替 ——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3-02-07 17:52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中心,探讨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世代更替考察德国传教士以来各代汉学家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并尝试对其更迭变化的历史动因进行探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述介德国传教士汉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其与传教士汉学家群体形成的内在联系,并将该群体按照汉学家个体的治学路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分为两类分别予以论述。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伴随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海上强国的传教士们陆续来到“新大陆”传播基督教义,为保证传教工作的顺利进行,传教士们开始观察当地风物、研学当地文化。最早有目的的对中国进行研究的来华传教士来自意大利、葡萄牙等当时的欧洲强国,而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由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亚当那修斯·寇希尔根据其他传教士描述所著的《中国图说》拉开了汉学研究的序幕。这部对中国文字、风俗、宗教、思想、建筑进行介绍并配有图片的著作在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本章着重介绍的是其文字和儒道思想两个方面的相关内容。19世纪德国国力有所增强,逐渐有传教士被派往中国,传教士汉学家群体逐渐形成。由于对华态度不同,他们的在汉学研究中的表现...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设想
    第二节 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德国”、“汉学家”和“群体”界说
第一章 传教士的汉学拓荒
    第一节 寇希尔和他的《中国图说》
        一、寇希尔生平
        二、德国汉学的开山之作——《中国图说》
    第二节 花之安的汉学研究
        一、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二、儒家典籍的考证和评论——《经学不厌精》
    第三节 其他传教士汉学家及其研究成果
        一、侵略背景下的“进取型”传教士
        二、“宗教宽容”信条下的文化传教士
第二章 第一代学院派汉学家的诞生——20世纪初德国的四大汉学中心
    第一节 汉堡、柏林汉学家——从外交翻译到教授的福兰阁、佛尔克
        一、福兰阁的生平
        二、福兰阁的儒学观
        三、佛尔克生平及其汉学研究历程
    第二节 莱比锡的汉学家——贾柏莲、格罗贝和孔好古
        一、东方语言学科时期
        二、汉学教席的设立
    第三节 法兰克福的汉学家——“德意志中国人”卫礼贤
        一、卫礼贤生平
        二、卫礼贤主要著述的量化分析
        三、儒家经典的翻译及儒家思想研究
        四、道家经典的翻译及研究
        五、创办期刊和其他作品
第三章 二战后汉学重建时期及新时代的汉学家
    第一节 第二代学院派汉学家的形成
        一、移居美国的卫德明和《易经》研究
        二、莱比锡汉学中心领军人物——叶乃度
        三、汉堡中心领军人物傅吾康及其主要作品
        四、慕尼黑汉学中心领军人物傅海波及其主要成果
        五、“卫礼贤之后对德国社会和文化影响最大的汉学家”——鲍吾刚
    第二节 第三代学院派汉学家
        一、顾彬和十卷本《中国文学史》
        二、施寒微及其作品
        三、其他汉学家与著作
第四章 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介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译介
        一、《诗经》、楚辞、赋的译介
        二、其它文学体例的译介
    第二节 小说的译介和“汉学家中的浪荡子”——库恩
        一、小说译介之旅
        二、库恩生平、作品及其翻译方法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译介对德国文学、戏剧及音乐艺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译介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对德国戏剧的影响——以《灰阑记》为例
        三、诗歌的德文译介成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大地之歌》
第五章 德国汉学的变迁与历史动因
    第一节 早期的中国热与冷
        一、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文学带来的“中国热”
        二、东方“理想国”的幻灭
    第二节 1887-1945年汉学家的荣耀与艰辛
        一、学院派汉学的准备阶段(1887-1908)
        二、以“东方灵药”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危机(1918-1932)
        三、纳粹党上台后汉学家的迁移(1933-1945)
    第三节 和平时期汉学家的追求与演变
        一、二战后汉学重建之艰辛和“冷战”期东西德汉学家的处境
        二、中德建交后汉学家的转型和坚持
结语 不甘沉默的“他者”——重新审视德国汉学视域下的东方客体
附录一:德国部分学院派汉学家师承和亲缘关系一览
附录二:1933-1945年部分德国汉学家迁移状况一览
主要参考资料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37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37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1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