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3 18:27

  本文关键词:介质尾场加速器中的BBU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年

腔式束团长度监测器的设计与仿真

郭江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并设计一个用于直线加速器的腔式束团长度监测器(BLM),可测量束团长度范围5-10ps,该监测器可以用来完成设定聚束腔的RF幅度,监测RF相位稳定性等一系列任务。相比其他束团长度测量方法,腔式BLM具有紧凑型、实时、非拦截式等优点,且其测量精度随电子学的发展而提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对谐振腔BLM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Jefferson Lab等实验室设计的腔式BLM的特点。介绍了本设计依托的正电子源直线加速器,详细阐述了腔式BLM的基本原理,包括束团长度的计算、耦合机制、工作频率选择等部分。发展了传统的倍频腔测量方法,通过使谐振腔工作于高次模式来摆脱束流管道半径对工作频率的限制。在仿真软件CST中完成了该腔式BLM的物理设计,并载入束流进行模拟测量,改进了原来的束团长度计算方法,模拟测量值与理论束团长度差异小于7%,拥有较好的测量精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L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宝树;;电子束团中的粒子纵向分布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2 陈龙康;束团伸长效应的理论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1期

3 陈龙康;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束团伸长效应初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3期

4 刘爱琴,刘征平,陈永忠,周伟民,戴志敏;相干衍射辐射在超短电子束团长度测量中的应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05期

5 刘建宏;王筠华;裴元吉;郑凯;杨永良;孙葆根;;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系统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2期

6 郑凯;王筠华;刘祖平;李为民;周泽然;杨永良;黄龙君;陈园博;;改进的合肥光源逐束团流强测量方案[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7期

7 黄国庆;叶恺容;;加速器束团长度测量[J];核技术;2007年02期

8 王宝云;孙葆根;王晓辉;王季刚;卢平;;合肥光源单束团测量电路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年03期

9 王季刚;孙葆根;杨永良;卢平;周泽然;唐雷雷;栗武斌;徐宏亮;;合肥光源单束团纵向分布的测量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1期

10 陈银宝,黄志斌,傅世年;纵向和横向高斯型束团发射度增长的比率关系(英文)[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频谱法测量束团长度[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2 殷达钰;;CSR非绝热压缩腔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施义晋;刘雪峰;杨真媛;;无外源二级分频预聚束[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钢;杨学平;王言山;王鸣凯;;束团压缩与FEL增益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葆根;王宝云;王季刚;王筠华;卢平;申超波;;合肥光源基于同步光的测量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龚文煊;过雅南;王科;刘振安;;BESⅢ触发系统时钟同步与束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孙大睿;;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孙大睿;徐金强;唐坤;;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建俊;张天爵;林郁正;Andreas Adelmann;安世忠;;强流紧凑回旋加速器中径向相邻多束团作用的三维模拟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孙葆根;;合肥光源基于同步光的测量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云;合肥光源光电法束团长度测量系统研制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李晨;介质尾场加速器中的BBU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杨勇;储存环逐束团位置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程超才;HLS Ⅱ储存环中快速束团横向尺寸和位置测量系统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卢贤海;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D];清华大学;2015年

6 郑凯;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和模拟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周泽然;合肥光源数字横向逐束团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荣;皮秒量级电子脉冲宽度测量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史宗君;周期束团驱动的毫米波及THz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查皓;CLIC Choke-mode加速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邵弱宾;CLIC RTML的模拟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郭江;腔式束团长度监测器的设计与仿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朱亮静;合肥光源上长短束团并存模式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王建新;基于BPM的束团长度测量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5 张慧;NSRL注入器束团长度测量系统初步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田君;周期电子束团Smith-Purcell辐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薛磊;基于ICT的加速器束团电荷量监测系统设计[D];清华大学;2007年

8 贾晓宇;质子低能弱流同步加速器的物理设计[D];清华大学;2013年

9 谢应猛;一种微波栅控直流电子枪初步物理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介质尾场加速器中的BBU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3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0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