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9 04:13
  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新疆以前,清朝就致力于经营嘉峪关以西地区,通过“建庙立碑”、“设官驻兵”等方式,加强了对哈密、关西地区的管理,形成了“哈密—关西过渡地带”。新疆开辟后,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甘肃内地—甘肃新疆—新疆”的层级疆域结构。“甘肃新疆”的范围为天山东路,即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地。从清朝的疆域定位看,该区域处于一种“内地与边疆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界乎二者之间的“内边疆”。该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区域,其发展依赖大量移民的进入。移民的类型主要有移驻的绿营与八旗、迁回吐鲁番的维吾尔人、安插的厄鲁特人、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发遣的罪犯,以及甘肃移民。其中,甘肃移民成为该区主要居民。与此同时,清朝开始变更战时钦差办事大臣的管理体制,绿营及郡县体系的建立,使得该区总体上被纳入陕甘总督的管辖范围。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随着满洲驻防的建立,乌鲁木齐参赞大臣、都统相继设立。乌鲁木齐参赞大臣负责总理乌鲁木齐、巴里坤二地的满营、绿营屯田事务,不节制郡县。都统的设立与该时期郡县建置的调整密切相关,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是以都统兼理民政。都统体制的构建使得天山东路“内地化”进程遇...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史料介绍
第一章 西北疆域扩展与“内边疆”的初步形成
    一、“哈密—关西过渡地带”的构建
        (一)建庙立碑
        (二)设官驻兵
    二、“甘肃新疆”:从“过渡地带”到“内边疆”
第二章 “内地化”的尝试:居民成分与管理体制
    一、内地移民与驻防官兵的迁入
    二、郡县管理体制的构建
第三章 “边疆性”的重塑:都统体制
    一、乌鲁木齐参赞大臣的设立及其“总理”之权
    二、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立
第四章 双重管辖方式的形成及其机制
    一、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天山东路地位的确立
    二、陕甘总督对天山东路政务运行的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58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958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