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发布时间:2024-04-22 18:10
  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哲学”实际上是“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主体形而上学”的这种深层缺陷遭到当代哲学的批判。当代哲学家们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主要是针对其内在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造成的抽象化的主体,目的是克服其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但是他们由此所提出的“主体性的终结”又陷入另一种抽象性与独断性。本文深入哲学史的内在脉络,结合现当代哲学中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马克思在“主体性”这一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基本观点:马克思超越了包括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在内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结了“抽象主体性”的过程中,确立了“具体主体性”。对于马克思来说,主体不再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个人。马克思在对主体形而上学的解构过程中重构了主体性,完成了对传统主体概念的批判和扬弃。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言
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形而上学
        1、何为主体性
        2、主体形而上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主体形而上学与“主体性”的困境
        1、单向化的主体性
        2、实体化的主体性
        3、非历史化的主体性
    第三节 当代哲学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
        1、主体性的黄昏——一种消解主体性的态度
        2、主体性的黎明——一种重建主体性的态度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立场:具体主体性的建构
第二章 “实践活动”中的人及其对“单向化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里的“单向化主体性”
        1、单向化主体性及其“单极化”原则
        2、“单极化”原则及其“知性化”思维方式
    第二节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1、从“感性存在”的人到“感性活动”的人
        2、作为否定性统一体的“现实的人”
    第三节 实践观点对“知性化”原则的超越
        1、实践: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
        2、实践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形成
第三章 “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对“实体化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实体化主体性”
        1、实体化主体性及其“对象性”逻辑
        2、“对象性”逻辑及其“意识内在性”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人
        1、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三节 “社会关系”中的人对“对象性”原则的超越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统一
        3、社会统一性的重建
第四章 “历史生成”中的人及其对“非历史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非历史主体性”
        1、非历史主体性及其人的“超历史性”
        2、人的超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原则
    第二节 人的生成本性与人的历史性
        1、人的历史生成性
        2、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性
    第三节 历史性的人对“非历史性”原则的超越
        1、以历史为载体的主体
        2、人的主体性与历史的互动
第五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意识哲学”到“实践哲学”
    第二节 主体性的重构: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
    第三节 人的重新理解:从“现成的人”到“生成的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编号:3962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962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