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环境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和响应

发布时间:2014-07-30 17:30

  在本钢的应用自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其它几个相关标准以来,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和关注。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实施ISO14001认证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是摆在各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强和规范本钢企业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钢集团公司于2005年9月下旬做出按IS014001环境管理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决定,并于2006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核,获得认证证书。

  1 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标准GB/T20041:2004标准中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是这样描述的,“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和减少伴随的有害环境影响。”标准要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加以识别,并进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程序中规定了如何确定组织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并针对已经确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状态制定应急响应预案,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发生,从而预防和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

  可以看出,标准强化了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的持续确认和评审,已确保应急预案和程序的科学适应性。

  2 应急准备和响应在实施中容易产生的问题环境体系运行几年来,在内审和外审中我们发现各单位在应急管理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例如:

  (1)环境因素辨识不充分。有些厂矿仅辨识最为典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火灾等危险因素,但没有充分识别反映紧急状态的环境影响。如危险化学品的大量泄漏;环保设施紧急停运;煤气泄漏;以及危险救援过程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废水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因子超标排放等。

  (2)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内容较为空洞,无相应的预案支撑,可操作性差,或应急程序文件(包括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差。

  (3)应急试验、演习不能达到效果。许多组织的应急演习局限于消防设施(特别是灭火器)的使用培训,并没有针对相关紧急状态策划有针对性地演习预案,在演习过程中未能对应急管理进行相应的检验。

  (4)应急培训不到位,员工应急意识普遍差。由于员工各自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几乎都是兼职。对该工作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对培训的认真程度和预见意识不够。必须加强全体员工对该工作的重视。

  (5)程序和预案中有应急响应内容,但无应急准备内容,即程序中仅就一旦发生紧急状态如何进行应对进行了描述,但未对如何预防事故和紧急状态的发生,如何确保应急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程序化描述。

  (6)未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实施定期评审和必要的修订。要针对评审的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应针对环境事件进行预案制定。环境预案要增加现场恢复,笔耕文化传播,如何控制二次污染,有的应急预案演练后没有评审。

  3 我们采取的如下对策

  3.1 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紧急状态的确定基层单位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充分识别和评价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根据识别出的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确定相关的事故和紧急状态。在进行相关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紧急状态确定时,可以进行以下调查工作。

  (1)调查厂区、车间所处地域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水源、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状况等。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源种类、分布、数量、危险程度等。

  事故情况:历史上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事故源或引发因素是否依然存在。救援力量分布:本区域的厂矿,消防队。驻军的救援力量。

  (2)调查产生型组织的内容:周围条件: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风向和气温)交通条件。区域平面布局:功能区划分、易燃易爆危险品分布、工艺流程分布、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安全距离。运输线路:区域道路、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区域码头、安全防护距离。生产工艺过程:物料(腐蚀性、燃烧性、爆炸性)正常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条件。

  需要根据以上内容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状态。并为预案编写做好准备。

  3.2 应急准备与编制响应程序和应急预案(1)应急预案应根据确定的事故和紧急状态,针对每个有关的紧急状态进行编制。对于一个系统中存在多个污染源,危险源的情况,应考虑到每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充分估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后果,是否会引发更大规模或更严重的事故,寻找出潜在的导致事故的因素并作为预案编制的相关材料。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因方便救援等原因而要求设备停运、停电等。这些非正常操作,以及是否会引发不良后果,或其他不同类型的严重事故,也应在考虑之内。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应不断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其科学实用性。

  (2)应急准备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应急准备工作可以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并在事故发生之后最大限度的减少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应急准备程序中,资源的确保往往是被忽略的问题。

  应急资源可包括通讯设备、急救设备、抢修设备、消防器材、防护用品、测量设备、标志等。

  (3)应急预案的制定应确保科学合理性,针对组织不同的事故和紧急状态进行分析编制。预案内容可包括通讯联络方案、事故处置方案、应急疏散方案,应急疏散指挥,应急疏散标志和出口要求、现场急救、现场清洁和消毒净化、恢复和善后等内容。事故发生后的清洁和善后工作应纳入相关预案内容,使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并防止相关的环境影响持续发生。

  (4)应急知识的培训应强化应急意识和事故发生时对应急救措施的操作和落实,内容可包括预案的作用,本区域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事故的预防措施,发生事故时相关人员的职责,如何启动紧急报警系统,发生事故及公众的应对措施,保护用具的使用,自救与呼救知识,指挥信号的知识,疏散的路线等内容。集团公司按照要求每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学习应急处理和相关知识。集团公司环保部门制定环境体系演习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单位、人员进行演练。

  (5)应急演习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培训,应同时起到检验的作用。如检验组织和员工应对紧急情况的适应性及相互支援协调的程度,检验测试应急设备的可靠性,检验组织指挥、专业救援和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等;同时,证实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发现预案存在的问题等。事故应急救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演练得到预期效果,演练计划必须细致周密。各级应急救援力量和应该配备的器材应组成统一机构的整体。因此,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演练的设计、演练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6)应急预案的评审。演练结束后,应适时作出评价。一方面,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专家参加评价,对演练的每一个程序进行考核、评价,演练后与演练者共同进行讲评和总结;另一方面,也要有非受训部门应急人员参加,为训练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提供参考意见。编制完应急评价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

  3.3 强化应急知识的培训各单位对员工的应急救援培训,确保员工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正确实施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参加应急救援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工作。

  应急管理已成为企业风险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体系这一运行平台,可以更为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科学系统的控制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影响,从而确保安全生产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编号:4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