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微孔阵列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细胞三维培养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03 06:01
【摘要】:恶性肿瘤作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日趋严重。为了攻克肿瘤治疗难题,世界各国每年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上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新研发的抗肿瘤药物数目众多,但是临床转化率较低。由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的研究模型目前主要依靠体外肿瘤细胞二维(2D)培养,细胞2D培养与体内复杂的生理病理环境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导致体外研究与临床试验结果出现差异。相较于肿瘤细胞2D培养,三维(3D)肿瘤球更接近真实的体内微环境,能够还原体内生理条件下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实体瘤中的营养物质、O_2、pH、代谢废物和生长因子梯度。因此,3D肿瘤球逐渐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之一。目前,国内外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3D肿瘤球生成和培养方法,例如:悬浮培养法、非粘附表面培养法、悬滴法和微流体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吞吐量低、成本高、需要特殊设备及专业操作人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3D肿瘤球的简单、大批量、可控制备。近年来,由于微孔阵列的结构优异性,能促进细胞自发聚集,实现尺寸均一、大小可控的3D肿瘤球大规模生成和培养,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微铣削法、气体膨胀法、表面张力介导法、光刻法等多种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微孔阵列的制备。然而现有的方法存在需要特定设备、耗时长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实现微孔阵列的简单可控制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商业化不锈钢通孔网将微球阵列化后作为模板,简便、高效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孔阵列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3D肿瘤球的生成,成功实现了满足药物筛选所需HepG2肿瘤球的高通量生成和培养。本实验开展了微孔阵列制备和尺寸结构调控、3D肿瘤球生成和培养、3D肿瘤球回收,以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四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基于树脂微球和不锈钢通孔阵列,简单、高效地制备了微球阵列,并以其为模板,成功实现了球腔型微孔阵列和通孔阵列的大规模制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微球尺寸,能简单实现300-700μm范围内任意球腔尺寸PDMS微孔阵列的制备;通过控制甩胶速度,能简单实现微孔开口尺寸及球腔结构的精确控制;通过将微球阵列制备成夹层结构,可实现PDMS通孔阵列的制备。本实验所制备的300、400、500、600、700μm球腔型微孔阵列和通孔阵列,均具有尺寸均一、排列高度有序的特点。2.利用球腔型PDMS微孔阵列,成功实现了不同尺寸HepG2肿瘤球的可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微孔尺寸,实现了224.2±10.8、320.0±10.8、349.8±11.1、380.1±24.5和410.4±15.4μm 5种尺寸HepG2肿瘤球的简单、可控、高通量生成和培养。培养3天后,细胞活力均在92%以上,能够满足生物医疗领域研究的需求。3.利用PDMS通孔阵列,成功制得通孔肿瘤球培养芯片,用于3D肿瘤球培养和低损伤回收。实验结果显示:利用通孔肿瘤球培养芯片成功制备了尺寸均匀的3D肿瘤球;利用倒吹的方法,能够回收得到细胞活力高、骨架完整且连接紧密的3D肿瘤球细胞。4.利用微孔阵列培养的HepG2肿瘤球,进行了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3D肿瘤球中细胞的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当Dox浓度超过半数致死量(LC50 8.0μg mL~(-1))时,3D肿瘤球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因此,本实验所提出的3D肿瘤球简单、高效生成和培养方法,有望在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等生物实验中大规模推广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81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银霞;纪献兵;;纳米碳酸钙的可控制备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3年08期

2 肖湘衡;赵新月;冯辉;;纳米阵列的可控制备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开展[J];大学物理实验;2013年01期

3 熊述元;;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实现纳米结构可控制备和组装[J];半导体信息;2006年05期

4 ;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可控制备纳米颗粒[J];无机盐工业;2008年12期

5 高妮妮;;关于三维石墨烯基多功能材料可控制备与性能的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年07期

6 张婉梨;麦梓阳;吴蔓红;葛春玉;陈如麒;杨思源;陈晓玲;刘泽鹏;;二氧化钛阵列负载氯化银的可控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02期

7 ;新材料与新工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年03期

8 张洁;陈金伟;罗艳;陈奕含;Maryam Kiani;魏小洋;罗瑞;王刚;王瑞林;;二维氮化钨纳米片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8年12期

9 王淼;曾晓飞;王洁欣;邹海魁;初广文;陈建峰;;超重力法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5年08期

10 冯华君;唐芳琼;;新型纳米荧光及其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和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大程;;石墨烯结的可控制备及其器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翟天佑;;二维原子晶体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六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6年

3 翟天佑;;二维原子晶体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4 周华锋;马全红;丁艺;夏强;郝晓帧;顾宁;;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翟天佑;;低维无机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6 张立德;;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褚良银;;分级多孔结构单分散颗粒的可控制备[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刘畅;侯鹏翔;成会明;;单一导电属性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9 彭生杰;苟兴龙;张莉;陈军;;三元硫属化合物纳/微米结构的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翟天佑;;低维无机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A];“一带一路,引领西部发展”——2017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桂运安 通讯员 蒋家平;中科大实现微纳米仿生器件可控制备[N];安徽日报;2015年

2 刘树云;铁填充碳纳米管实现可控制备[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本报通讯员 黑组轩;科研生涯中的坚守与责任[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年

4 刘向东;碳纳米管可控制备有新方法[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记者 杨靖;我科学家攻克单壁碳纳米管结构可控制备关键技术[N];科技日报;2014年

6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婷婷;我市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N];铜仁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昌;钨青铜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及其电离子耦合输运[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鹏程;层状钒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微—纳结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3 于波;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4 刘国亮;低维金属硫化物的形貌可控制备、表面修饰与催化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韩延东;St(?)ber法二氧化硅粒子生长机制及可控制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赵芸;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和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7 曹敏花;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述东;氮化铟一维纳/微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和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王彦昌;复合金属氢氧化物类材料的形貌可控制备及其应用探索[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0 王泽高;石墨烯薄膜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粉末的可控制备及掺杂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紫秀;微孔阵列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细胞三维培养方面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高万冬;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的可控制备[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林叶茂;过渡金属硫化物和硒化物可控制备及其在锂/钠电池负极中的应用[D];深圳大学;2018年

4 彭广政;铈基稀土氧化物纳米结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5 韩瑞敏;生物质衍生碳及异质原子掺杂多孔碳的可控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张爱健;多孔碳基固体磺酸颗粒的可控制备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7 田佳月;特殊形态稀土磷酸盐和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8 杨培培;金属及金属氧化物胶体纳米颗粒团簇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9 叶晓春;煤矿固体废弃物泡沫隔热陶瓷组成与性能一体化设计和制备[D];南昌大学;2018年

10 刘宿县;几种纳米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3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13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