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早晚夏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东西振荡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3 00:34
【摘要】:本文利用1979-2015年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GPCP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OAA的逐日OLR资料,比较了早夏和晚夏期间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东西振荡特征的异同,揭示了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东西振荡与我国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的联系。利用 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分析模式探讨了早夏和晚夏期间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偏东事件和偏西事件发生时,我国主要降水异常区的水汽输送特征。不论早夏还是晚夏,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次季节尺度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1)在对流层中高层,当欧亚大陆上的低频波列中的异常反气旋传播至青藏高原及其以东地区时,南亚高压异常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两大环流表现出“相向而行,向背而去”的耦合关系;(2)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我国形成了北正南负的“偶极子”型降水异常型,大气垂直运动的异常、整层大气水汽输送及其散度的异常均有利于该南北“偶极子”型降水异常场的产生与维持。早夏期间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与晚夏期间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场存在差异:(1)晚夏期间伴随南亚高压异常东伸的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强度大于早夏;(2)在早夏期间,南北“偶极子”型的降水异常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具体表现为江淮区域降水异常偏多,而东南沿海一带降水异常偏少,在晚夏期间,“偶极子”降水异常型的位置比早夏偏西,表现为四川盆地的降水异常偏多,而云贵高原南部的降水异常偏少;(3)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东西振荡与我国区域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存在密切联系,早夏期间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持续性强降水事件高频区在江淮流域,晚夏期间在四川盆地。HYSPLIT轨迹分析模式的结果表明,(1)早夏期间,与南亚高压异常偏西事件相比,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有利于更多的水汽从南方的水汽源地输送到我国江淮区域,加上此时江淮流域存在异常上升运动,动力和水汽条件共同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和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2)早夏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南亚高压偏东和偏西事件时的水汽轨迹和水汽输送量差异不显著,该地降水异常应该主要受动力条件影响,当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偏西)时,该地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是降水偏少(多)的重要原因。晚夏有类似的结论。
【图文】:

位势高度场,气候,单位,太平洋中部


逦180逡逑图2.1邋1979-2015年4月至11月气候平均500hPa位势高度场(单位:gpm)逡逑图2.1所示的是气候平均500hPa位势高度场逐月演变图,nj?明显看到西太逡逑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演变的主要特征。4月,太平洋中部仅有一小高压。从5邋Jj逡逑到6月,副高经历了明显的突变过程,,由太平洋中部的小高压发展成占据西太平逡逑18逡逑

天气气候,环流系统,位势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


图2.2邋1979-2015年4月至丨1月气候平均2()0hPa位势高度场(单位:gpm)逡逑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大型环流系统除/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逡逑还有北半球中高纬上空对流层高层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图2.3给出的是气候平均逡逑200hPa风场逐月演变图。从4月至8月逐月演变的风场来看,西风急流存在明逡逑显的北进过程,由4月的30°邋N左右逐渐向北移动,急流强度也eA著减弱,急逡逑流面积也相应的有所减小,7、8月份的时候,急流到达最北位置约45°邋N左右,逡逑急流中心也移至新疆地区上空,位于一年中最北、最西位置,且急流中心强度较逡逑弱。9月,急流开始南移,其强度也再次增强,面积再次变大。11月,急流南移逡逑至30°邋N附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26.6;P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华;汪汇洁;卫捷;齐琳琳;;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J];气象学报;2016年04期

2 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郑彬;何超;;广东6月持续性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异常[J];气象学报;2015年05期

3 苗长明;丁一汇;郭品文;沈杭锋;樊高峰;;水汽输送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及降水变化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5年01期

4 杨浩;江志红;刘征宇;张强;;基于拉格朗日法的水汽输送气候特征分析——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的对比[J];大气科学;2014年05期

5 ZHANG YaNi;WU GuoXiong;LIU YiMin;GUAN Yue;;The effects of asymmetric potential vorticity forcing on the instability of South Asia High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onset[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2期

6 江志红;任伟;刘征宇;杨浩;;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江淮梅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13年02期

7 曹鑫;任雪娟;杨修群;房佳蓓;;中国东南部5—8月持续性强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准双周振荡[J];气象学报;2012年04期

8 远芳;陈文;周文;;Analysis of the Role Played by Circulation in the Persistent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in June 2010[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04期

9 李洪权;陈中峗;骆丽楠;杨军;刘双喜;;南亚高压和高低空急流对2010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影响[J];气象科学;2012年03期

10 陈斌;徐祥德;施晓晖;;拉格朗日方法诊断2007年7月中国东部系列极端降水的水汽输送路径及其可能蒸发源区[J];气象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伯奇;南亚高压的生成和形态变异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2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12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