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均质处理对生鲜牛乳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07:51
【摘要】:生鲜牛乳营养全面而丰富,其成分的快速准确检测直接关系到牛乳品质的评价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牛乳成分检测取得了快速发展,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和可以同时获取多种成分的优点。然而,光与牛乳组织的作用比较复杂,生鲜牛乳含有粒径较大的脂肪球和蛋白质胶束,不利于近红外光谱法牛乳成分预测的稳定性。均质处理能够改变牛乳的粒度分布,进而改善光学稳定性。因此,探究均质处理对牛乳近红外光谱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鲜牛乳为研究对象,以高压均质为样品处理方法,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生物显微镜分析不同均质参数对牛乳均质效果的影响,基于单积分球技术研究均质处理对牛乳光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预测生鲜牛乳和均质牛乳主要成分含量的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均质次数、均质压力和物料入口温度是影响牛乳均质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物料入口温度为25±2℃时,随均质压力的增大,两级均质牛乳比一级均质牛乳具有更好的均质效果。确定了两级均质处理,且第二级压力值均设为5MPa的均质方案。(2)不同物料入口温度(25±2℃、35±2℃、50±2℃)下,随均质压力的增大,均质牛乳的脂肪球粒径逐渐变小且分布更加均匀。相同均质压力(30/5MPa、40/5MPa、50/5MPa)下,随着物料入口温度的增大,牛乳的粒度分布更加均匀。基于牛乳脂肪球显微结构图,发现均质压力50/5MPa和物料入口温度50±2℃时,牛乳脂肪球粒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确定了均质的最佳方案为两级均质、均质压力50/5MPa、物料入口温度50±2℃。(3)833~2500nm的近红外波长范围内,生鲜牛乳与均质牛乳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但是,相同波长下均质牛乳的吸光度值均小于生鲜牛乳。同一样品的多次测量过程中,生鲜牛乳的光谱曲线差异较大,而均质牛乳的测量结果差异很小,均质处理能够提高光谱的测量稳定性。(4)950~1650nm的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生鲜牛乳与均质牛乳反射率和透射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均一致。均质处理对牛乳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影响较大,相同波长下,均质牛乳的反射率大于生鲜牛乳,其透射率却小于生鲜牛乳。同时,均质处理对牛乳吸收系数的影响小于对其约化散射系数的影响。均质牛乳的吸收系数小于生鲜牛乳,而其约化散射系数高于生鲜牛乳。均质压力在20/5~50/5MPa范围时(50±2℃下),均质牛乳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均达到相对稳定状态。(5)采用基于x-y共生距离的样本划分(SPXY)法对生鲜牛乳与均质牛乳大样本按照3:1进行样本划分,基于4种方法分别建立了牛乳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无论是均质牛乳还是生鲜牛乳,基于偏最小二乘的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PLS)提取的特征变量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均具有最低的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和最高的残差预测偏差(RPD)。最优建模方法下,均质牛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RMSEP分别为0.123%、0.078%和0.160%;生鲜牛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RMSEP分别为0.208%、0.107%和0.338%。均质处理明显提升了牛乳脂肪和水分含量的预测精度,对牛乳蛋白质含量的预测精度也有一定改善作用,这为光谱技术精确预测牛乳成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图文】:

技术路线图,牛乳,均质处理,粒度分布


第一章 绪论研究牛乳分散系中粒度分布对牛乳近红外光谱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粒度分布下牛乳的光学特性(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揭示牛乳粒度分布对近红外光影响的微观机理。(3) 均质处理对牛乳主要成分含量检测结果影响及其机理解析建立生鲜牛乳与均质牛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预测模型,,对比均质前后牛乳主要成分预测精度,评价均质处理的有效性;基于粒度分布和光的散射特性,解析均质处理对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检测牛乳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机理。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高压均质机


第二章 均质处理对牛乳分散系中粒度分布影响规律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Aleksic et al. 2003; Hayes and Kelly 2003; 刘红试验,最终确定均质次数、均质压力和物料入口温度三个均质参数试验以单一生鲜牛乳试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条件的均质机如图 2-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57.33;TS2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广;王玉英;柴艳兵;池肖娜;;GC-MS法测定生鲜牛乳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年13期

2 包温奎;;生鲜牛乳中违禁添加物和抗生素残留及其检测方法论述[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年06期

3 唐雄飞;磨龙春;胡杰;覃芳芸;;加强生鲜牛乳检测刻不容缓[J];广西畜牧兽医;2009年02期

4 ;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J];新疆畜牧业;2006年01期

5 郑其扬;福州市生鲜牛乳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福建畜牧兽医;2005年06期

6 阎丽娅;周波;侯菊倩;;沈阳地区生鲜牛乳掺假掺杂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89年09期

7 陈静;王玉英;王婷婷;李峰;陆淳;朱宏;;生鲜牛乳真蛋白快速检测方法[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11期

8 本刊评论员;;上海市新近发布“生鲜牛乳质量管理暂行办法”[J];上海奶牛;2000年02期

9 林芳明;蔡其刚;张红见;赵静;;生鲜牛乳中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建立与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9年02期

10 吴会仙;;如何保证生鲜牛乳及其制品的饮用安全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渝;;对“奶业安全新国标”争议的再认识[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2 王心祥;李家瑞;杨金宝;金鸿道;许鑫鑫;;学生饮用奶质量标准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张鑫;顾欣;倪力军;张立国;韩奕奕;;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掺假生鲜乳识别平台的研发[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刘新才;宗万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鲜牛乳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研究[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刘秋云;李开雄;李燕;;原料乳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分析[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姜金斗;周红;;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免疫球蛋白方法的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磊;解读“无抗奶”[N];科技日报;2002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伯晋;揭开生鲜牛乳新国标背后的法律问题[N];检察日报;2011年

3 记者 潘双清;生鲜牛乳由第三方检测[N];石家庄日报;2010年

4 田凯;省内首个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在保诞生[N];保定日报;2010年

5 梁英乔 本报记者 蔡韬;解除“禁鲜令” 奶业“势”如何[N];黑龙江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潘华晴邋王艳棠;首批生鲜牛乳买卖合同问世[N];湖北日报;2007年

7 张立平邋见习记者 杜洋洋;“禁鲜令”终结“鲜”奶重返市场[N];天津日报;2007年

8 赵秀芹;“无抗奶”:行走在难易之间[N];贵阳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德斌;生鲜牛乳收购叫停“有抗奶”[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明瑶 黄惠;巴氏奶迎来发展的“春天”[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均质处理对生鲜牛乳介电谱及主要成分预测精度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彦增;均质处理对生鲜牛乳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杨坤;生鲜牛乳中总砷、总汞同步测定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许燕平;泰州市猪肉、禽肉、禽蛋和生鲜牛乳中常见抗菌药物残留的监测[D];扬州大学;2018年

5 梁志斌;生鲜牛乳介电特性与脂肪含量关系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贾云鹏;蛋白质含量对生鲜牛乳介电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韦婧;基于单粒子探测的生鲜牛乳中体细胞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8 谭欣同;生鲜乳及乳制品中甾类激素残留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孙丽滢;蛭弧菌BDFM05在控制生鲜牛乳中细菌总数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凡琴;乳品生产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肠毒素分析及耐药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8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28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