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基于捕捞调查和耳石测定的江苏海域小黄鱼资源群体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21:00
【摘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我国渤、黄、东海以及朝鲜、韩国西部海域均有分布,历来为中、日、韩三国的底拖网、帆张网、流刺网和定置张网等渔业共同利用的主要对象。目前,小黄鱼已成为我国利用过度的海洋渔业资源的典型。种群动态和洄游路线的研究对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迄今,传统的捕捞调查、形态学分析、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均已被用于渤、黄、东海小黄鱼种群和洄游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对黄海南部(江苏海域)小黄鱼群体的资源动态研究却相对不足。本论文以江苏海域为中心,基于笔者所进行的长周期不同网具的捕捞调查的大量数据,以及相应时期和不同生活史阶段小黄鱼耳石微化学的研究结果,对小黄鱼的资源群体的动态和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期望较为客观地整体把握该水域小黄鱼资源动态和洄游规律。2003年和2013年两年逐月帆张网的捕捞调查结果表明,春季(3-5月)小黄鱼从沙外渔场向大沙渔场洄游,4月和5月小黄鱼集中分布在大沙渔场中部或西部;秋季(9-11月)小黄鱼从大沙渔场由西向东洄游至外海越冬场,10月和11月已达大沙渔场中部;冬季(12-2月)进入沙外渔场西部水域。根据逐月资源分布规律可知江苏海域小黄鱼资源群体总体上在济州岛西部越冬场与吕四产卵场之间洄游。2013年产卵群体和越冬群体的体长均大于2003年相应群体的体长,10年间体长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先趋短后趋长;两个年份个体雌雄性比均显著小于1。通过在江苏海域小黄鱼越冬场所进行的2种网高(6m、10m)和5种网目(35mm、40mm、45mm、50mm、55mm)的流刺网试验,探索了不同规格流刺网对小黄鱼资源群体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所获的越冬小黄鱼群体中0+龄和1+龄个体占绝对优势,前者占42.63%,后者占52.80%。渔获性比与鱼体大小和年龄相关,其中雄鱼比例随鱼体体长和年龄的增加而减少。6m高的流刺网主要捕获1+龄小黄鱼个体,而10m网高的流刺网主要捕获0+龄幼鱼和雄鱼个体。因此,对保护幼鱼和减少性别选择的渔业管理而言,10m网高的流刺网不宜用于捕捞活动。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资源的补充机制,利用定置张网的捕捞结果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幼鱼苗发的时间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月中旬小黄鱼苗汛基本形成,随时间推移海域内的幼苗数量呈大幅增加趋势;6月至7月中旬,小黄鱼幼鱼比例能达到最高峰,约占90%;此后开始下降,直至9月初或中旬,小黄鱼渔获比例小于20%。小黄鱼的平均见苗时间为5月9日,大量苗发日平均时间为5月16日,苗发结束期平均时间为9月12日;从见苗到苗发之间平均间隔7天,苗发时期维持约4个月。小黄鱼从幼鱼长至成鱼,耳石背部形态会经历一个分叶的过程,并伴随着中央沟的尾端逐渐向耳石的腹部弯曲。耳石的形态测量指标(长、宽、面积及周长)与鱼体体长的幂指数相关。幼鱼的耳石形态测量指标均表现出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体长组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极其显著;这可能主要与仔鱼向稚鱼变态时,耳石形态会随着次生核的发育而变化。对≥130mm的成鱼而言,不同体长组间耳石形态间的差异很小;这可能与性成熟(体长≥130mm)后小黄鱼的耳石基本定型有关。基于耳石微化学所破译到的辐射沙脊群小黄鱼成鱼的生境履历为,孵化及初期生活史时处于高Sr值状态,对应于高盐度的生境;而随后的生长和发育阶段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低的水环境中进行;部分个体的早期发育阶段还会选择更低盐度的水体生境。比较同水域捕获的同生态位的浉鱼和不同生态位的银鲳的微化学特征,二者的盐度生境与其养殖盐度环境一致,说明了耳石微化学所反映的小黄鱼盐度生境履历的准确性。通过对江苏辐射沙脊群海域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黄鱼幼鱼的研究发现,从离核心15-20 μm处(5日龄)Sr/Ca值会发生明显的格局转变;在离核心约400μm处(约35日龄),Sr/Ca比值亦会发生格局转变。这显示出小黄鱼生长过程中生境变化较大。综合捕捞调查和耳石微化学的分析可以推测,辐射沙脊群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方式可能为:孵化后约从4月上旬至5月上旬小黄鱼在辐射沙脊群区域分散漂流,此后聚集于辐射沙脊群至6月下旬,再开始向外侧迁出。这一仔稚鱼的扩散模式可能与辐射沙脊群水动力场密切相关。小黄鱼耳石微化学的年间比较结果显示,长时间跨度(2003年和2013年)和短时间跨度(2012年和2013年)所捕获的小黄鱼耳石均表现出在核心附近存在高Sr值区,此后急剧下降并保持稳定直至耳石边缘的现象。这反映出小黄鱼洄游“履历”表现出年间稳定性,与捕捞调查的洄游分布的年间变化特征相吻合。本论文基于宏观捕捞调查和微观耳石相结合和佐证的研究结果,推测出江苏近岸辐射沙脊群小黄鱼幼鱼的扩散模式,归纳出江苏海域小黄鱼较为客观的洄游路径,同时还进一步证实耳石微化学在海洋鱼类生境“履历”反演上的可行性和群体识别上的应用潜力,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

种群,渔业生物,小黄鱼,洄游路线


图1-1中国历年小黄鱼年产量及苒占全丨:+:丨海洋捕捞总产量比例逡逑Fig.邋1-1邋The邋annual邋catches邋of邋Larimichthys邋polyactis邋and邋the邋proportion邋in邋total邋marine邋fishery邋catc2小黄鱼种群和洄游逡逑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一般的堆集,而是具有一定程度0我调节机制的有机单逡逑元。种群较之个体,已经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这种组织层次使有机体在化过程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资源,对物种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逡逑(沈国英和施并章,2002)。因此,在渔业领域中,种群成为资源管理的最小单元,逡逑对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Ying等,2011)。逡逑洄游是绝大部分渔业生物种类的特性。洄游与生物的不同生理时期如产卵、索和越冬等密切相关,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洄游路线,与此同时,洄游也受环境因如水温、盐度、海流、饵料等的制约。渔业生物种类在洄游中往往会集群,甚至集群,构成捕捞的良好时机而形成渔场。逡逑

小黄鱼,产卵洄游,单位,济州岛


逡逑着重指出济州岛西南越冬群体产卵洄游和越冬洄游的路线并不相同(图1-2-D)(与多逡逑数人的看法不同)。对于东海中南部越冬群体的产卵洄游与多数人的看法相同。逡逑A逦B逡逑r邋’在:::广:nr『慕一逡逑I逦*邋r-..L邋 二,—逦-?*逦f邋人、逦m,,逡逑i邋J二邋疗.:>;-逦,一y逡逑i邋"£?逦it逦b逡逑j邋sEr逦::br邋M逦<^r'逡逑^::4m%riXr逦7逦1.逡逑I^i/邋Y,-.邋t...邋j..邋4——VL■,一__i_邋;邋.if*逦Cv邋^邋_?.逡逑--逦、,—逦A邋-逡逑!逦,.广.邋.斗vj不逦S邋,一、—C、。逡逑1逦*邋.邋.?+..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耳石症如何治疗[J];老友;2019年06期

2 谢桢桢;张化浩;胡良雄;张小谷;;4种湆的星耳石形态度量学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年01期

3 赵强;;耳石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年07期

4 纪严;赵峰;杨琴;马荣荣;杨刚;张涛;庄平;;长江口浕矢耳石形态特征及质量与年龄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8年03期

5 刘明勇;;耳石症复位后的注意事项[J];江苏卫生保健;2018年06期

6 王旭歌;何勇凤;李昊成;颜文斌;杨德国;;长湖短颌鲚耳石重量与年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6年06期

7 玉山;特木其乐;;手法复位结合阿嘎日-35味散治疗耳石症5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年03期

8 朱清澄;高玉珍;花传祥;杨明树;;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透明带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16年03期

9 时国臣;韩增鑫;;针刺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年01期

10 龚建齐;张新日;徐红霞;;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辛娜;李明;张随成;胡圣虹;;基于鱼耳石元素空间分布鉴定鲫鱼生长年龄[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佳惠;;以耳石微化[x解析台pc周悐海域p蠜Z之洄游及h虻乩们樾蝃A];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宋昭彬;付自东;何春林;沈丹舟;;胭脂鱼仔、稚鱼耳石日轮确证及热标记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纪严;赵峰;杨琴;马荣荣;杨刚;张涛;庄平;;长江口浕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其重量与年龄的关系[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5 任冬妮;高永华;冯庆玲;;鲤鱼耳石结构及蛋白质调控矿化机制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良锋;李胜荣;罗军燕;;密云水库和白洋淀水域鲤鱼星耳石碳酸钙晶体结构特征及其环境信息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永华;李胜荣;任冬妮;冯庆玲;;人工养殖鲤鱼耳石中元素丰度与水体相应元素浓度的关系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管卫兵;胡达吾;丁华腾;;长江口附近日本鳗鲡玻璃体耳石微结构特征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杨健;;长江及其河口邻近海域刀鲚耳石中的生境信息解译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超;邹晓荣;张敏;张伟;周斌;陆奇巍;徐申南;;东南太平洋智利竹{t鱼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嘉;天旋地转 耳石症发作[N];大众卫生报;2017年

2 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杨晓娜;中老年人突发眩晕可能是耳石脱落[N];光明日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何义涛 受访专家 北京佑安医院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鲍诗平;耳石症是眩晕的帮凶[N];保健时报;2015年

4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主任医师 程方祝 岳金凤;姿势变了就眩晕 警惕耳石症[N];家庭医生报;2015年

5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蒋子栋;耳石症——一种极易被误诊的眩晕[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 李锐;有一种眩晕叫耳石症[N];保健时报;2012年

7 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秦斌 耳鼻喉科副主任技师 高波 王建军整理;眩晕半年竟是耳石症[N];健康报;2009年

8 山西太原 王润芳;治疗耳石症有新法[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9 韩毅 但军;耳石症手法复位效果好[N];健康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顾泳;头晕到底属于什么病 可能是耳石症在作怪[N];解放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瑛;基于捕捞调查和耳石测定的江苏海域小黄鱼资源群体动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玲;青海湖裸鲤耳石微化学组成及环境示踪[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3 王英俊;傅里叶分析在鱼类耳石形态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叶振江;中国海洋鱼类耳石形态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高永华;黑龙江地区野生鲤鱼耳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杨良锋;密云水库和白洋淀鲤鱼耳石矿物与环境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任冬妮;淡水鲤鱼耳石结构、性质及其生物矿化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杜凤琴;太湖小溪港野生鲤鱼耳石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赵博;矢耳石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石首科鱼类群体判别中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10 于鑫;鱼类耳石形态和微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在群体识别中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艳;嘉陵江蛇泩(Saurogobio dabryi)耳石形态特征及差异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

2 潘静;耳石微结构和微化学分析在长江、赣江、鄱阳湖鲢群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纪严;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长江口浕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4 魏联;基于耳石形态、鉴龄及微化学分析重塑次南极电灯鱼生活史过程[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5 李珊珊;西北太平洋秋刀鱼年龄生长与耳石微化学[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王巍令;斑尾复

本文编号:2631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31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