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表面活性剂生物毒性及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30 15:10

  本文关键词:三种表面活性剂生物毒性及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07年

三种表面活性剂生物毒性及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李春梅  

【摘要】: 本论文针对目前甲藻赤潮频发的严峻形势和寻找有效而且对环境无害的控制赤潮的方法的迫切性,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聚焦于低毒易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及抑藻作用实验。开展了鼠李糖脂、烷基糖苷和烷基糖苷季铵盐三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和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探讨了鼠李糖脂和粘土复配对甲藻赤潮生物的去除作用;并以黑头鱼为实验生物,对三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东海有害甲藻赤潮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1)考察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对甲藻赤潮生物具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机理。 ①实验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浓度为5mg/L时,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裸甲藻(Gymnodinium sp)、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海洋原甲藻(Prococentrum marinum) 30min的运动抑制率几乎都达到了100%;当烷基糖苷浓度分别为4mg/L、8 mg/L和6 mg/L时,东海原甲藻、裸甲藻和海洋原甲藻30min的运动抑制率都达到了100%;当烷基糖苷季铵盐的浓度为2mg/L时,东海原甲藻、裸甲藻和锥状斯式藻的30min运动抑制率都达到90%。此外,鼠李糖脂浓度为5mg/L时,微小原甲藻(Prococentrum minium)的30min运动抑制率也达到80%以上;烷基糖苷浓度为4mg/L时,锥状斯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30min运动抑制率都达到80%以上;烷基糖苷季铵盐浓度为2mg/L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海洋原甲藻的30min运动抑制率较低,都不足80%。 ②实验结果表明,鼠李糖脂的浓度分别为4 mg/L、7mg/L和10mg/L时,可以完全抑制微小原甲藻、锥状斯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烷基糖苷浓度分别为4.5mg/L和6.5mg/L时,可以完全抑制锥状斯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当浓度分别为3mg/L、0.6mg/L和0.8mg/L时,可以完全抑制裸甲藻、锥状斯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此外,鼠李糖脂对海洋原甲藻的生长、烷基糖苷对裸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③三种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甲藻赤潮生物运动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对不同属的甲藻这可能与藻细胞本身表面的附属物、内部物质组成及个体大小有关;而对于同一属的甲藻则与各甲藻的生物膜脂肪酸组成尤其是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关,即甲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低,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运动和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反之亦然。 2).三种表面活性剂的急性毒性实验 ①通过急性毒性预实验结果推算烷基糖苷和烷基糖苷季铵盐对黑头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约为1.25 mg/L和0.25 mg/L,将其用于治理赤潮时可能会对养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②鼠李糖脂对黑头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为7.28 mg/L,复配体系中鼠李糖脂用量为5mg/L。因此,将其用于赤潮治理不会对养殖生物造成明显的影响。 3).鼠李糖脂和粘土结合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的去除作用研究 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当5 mg/L的鼠李糖脂和1 g/L的粘土复配使用时,对东海原甲藻、裸甲藻、锥状斯式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海洋原甲藻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13 %、84.09 %、68.42 %、95.50 %和47.37 %,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鼠李糖脂的去除率69.53 %、-3.53 %、66.55 %、84.35 %和-21.14 %以及粘土的去除率22.66 %、2.35 %、-16.64 %、-6.25 %和-7.4 %,分别平均提高37.75 %和77.96 %,相当于减少鼠李糖脂1.37 mg/L的用量,减少粘土0.44 mg/L的用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前言12-13
  • 1 文献综述13-31
  • 1.1 赤潮的危害13-14
  • 1.1.1 赤潮对近海景观的影响13
  • 1.1.2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13-14
  • 1.1.3 赤潮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14
  • 1.1.4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4
  • 1.2 赤潮治理的现状14-21
  • 1.2.1 赤潮治理的物理方法15
  • 1.2.2 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15-17
  • 1.2.3 化学方法17-21
  • 1.3 表面活性剂在治理赤潮中的应用21-30
  • 1.3.1 表面活性剂简介21-23
  • 1.3.2 表面活性剂在治理赤潮中应用的实验室研究23-28
  • 1.3.3 现场实验研究28-29
  • 1.3.4 表面活性剂在赤潮治理中的应用前景29-30
  • 1.4 本文研究目的30-31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31-40
  •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31-33
  • 2.1.1 主要实验仪器31
  • 2.1.2 主要实验材料31-33
  • 2.2 实验方法33-40
  • 2.2.1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产鼠李糖脂的制备与鉴定33
  • 2.2.2 实验藻种的培养与藻密度测定33-34
  • 2.2.3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作用的影响34-35
  • 2.2.4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作用的影响35-37
  • 2.2.5 海洋甲藻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分析37-38
  • 2.2.6 鼠李糖脂与粘土复配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去除作用的研究38-39
  • 2.2.7 表面活性剂的急性毒性实验39-40
  • 3 结果与讨论40-67
  • 3.1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的影响40-48
  • 3.1.1 鼠李糖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的影响40-43
  • 3.1.2 烷基糖苷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的影响43-45
  • 3.1.3 烷基糖苷季铵盐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运动的影响45-48
  • 3.2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48-56
  • 3.2.1 鼠李糖脂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48-51
  • 3.2.2 烷基糖苷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51-53
  • 3.2.3 烷基糖苷季铵盐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53-56
  • 3.3 表面活性剂对海洋甲藻不同运动和生长抑制作用的机理初析56-60
  • 3.3.1 海洋甲藻的总脂含量56
  • 3.3.2 海洋甲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分析56-60
  • 3.4 表面活性剂的急性毒性实验60-62
  • 3.5 鼠李糖脂与粘土复配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去除作用的研究62-67
  • 4 结论67-69
  • 4.1 论文的主要结论67-68
  • 4.2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8-69
  • 参考文献69-77
  • 附录 1:营养液的配制方法77-79
  • 附录 2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79-80
  • 附录 3:各海洋甲藻的脂肪酸甲酯的 GC-MS 检测色谱图80-82
  • 附录4:x~2 值表82-83
  • 致谢8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留正;张后生;;不含表面活性剂的食品清洗液[J];河南科技;1988年01期

    2 张惠文,张淑贤,王显明,王竺,刘学成,董洪杰,罗军,苏跃新;产朊假丝酵母尿酸酶的快速提取法及产酶最适条件[J];微生物学通报;1991年05期

    3 汪福意,万家亮,夏望,宋远志;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感机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4 汪福意,万家亮,夏望;FAAS法测定锰时硅的干扰及表面活性剂对硅干扰的抑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5 常天俊;潘文维;胡道伟;杨英;;表面活性剂对出芽短梗霉多糖生产影响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6年01期

    6 瞿万云;杨春海;张喜;王庆伟;;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吲哚-3-乙酸的伏安行为及其测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任小明;李伟博;蒋涛;;水介质分散法制备EVA热熔胶粉末[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李十中;;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研究与生活息息相关[J];国际学术动态;2001年05期

    9 栾升,倪晋山;表面活性剂和Ca~(++)对大麦根质膜透性的作用[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陈玉珍,周展平;铬天青S—溴代十四烷吡啶分光光度法测铍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宝;苑再武;郝京诚;;表面活性剂选择性电极研究季铵盐/脂肪酸盐二元复配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永新;;荧光分析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3 何承前;侯研博;韩玉淳;王毅琳;;新型四聚表面活性剂PATC对Amyloid β(1-40)纤维的解聚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余浩;蒋显全;;表面活性剂在金属注射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贺田发;李淑昆;扬学敦;;含氟类表面活性剂研制初探[A];卤化银影像材料及其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建玲;韩布兴;赵悦菊;李建申;杨冠英;;二氧化碳诱导Pluronic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胶束化及热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7 王瑜;曹以诚;喻德峰;范雅珣;伍春娴;韩玉淳;王毅琳;;DNA与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周天华;游毅;赵剑曦;;Heterogemini表面活性剂热致液晶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潘利琴;陈维增;张德亭;吴晓鸥;罗涛;;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敏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铬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超;刘金彦;;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在醇中的聚集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保兴;[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梁鹏;[N];中国化工报;2000年

    3 王斌 编译;[N];中国化工报;2000年

    4 书香;[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中轻联;[N];消费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志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孟朝红;[N];中国化工报;2002年

    8 杨改霞;[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辛安;[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张云普 江书程;[N];中国石油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淑军;新型金属络合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蒋炳英;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敏;水/有机两相催化体系中铑—膦配合物催化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洪;油气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范金石;甲壳低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7 谭本祝;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化学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8 李曙光;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机理、压裂设计及评估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9 赵丰;界面分子组装体结构和形貌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齐伟;多金属氧簇杂化反胶束在二氧化硅基质中的超分子组装及功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军;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特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党雪平;基于表面活性剂增敏的电化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陈喜蓉;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α-Fe_2O_3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4 张晓青;压电微生物信息传感仪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刘鹏成;超细钴粉的制备工艺与表面改性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韩永才;乙醇/水混合溶液中表面活性剂CTAB自组装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包莉;表面活性剂介质中8-羟基喹啉的光谱分析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于延芬;热水解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薄膜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刘三军;一水硬铝石浮选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5年

    10 韩建华;表面活性剂与诺氟沙星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三种表面活性剂生物毒性及对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9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79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