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相区造礁生物的及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0 03:07

  本文关键词:湘鄂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相区造礁生物的及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4年

湘鄂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相区造礁生物的及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研究

孟峥  

【摘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绝灭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在中国南方海相无脊椎动物的7个门中,绝灭的种数高达90%一100%。近年来,有关这一时期生物绝灭事件及环境演变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地层中。事实上,在这一大绝灭事件之前,曾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二叠纪生物礁生态系却早就消失了。然而,有关晚二叠世礁生态系的消失与二叠纪末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关系却很少得到重视和研究。 生物礁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群落中的生物门类之多、属种数目之多及其生物量之多,堪与现代的热带雨林媲美。生物礁是对环境生态变化高度敏感的生态系统,同时生物礁内绝大多数的生物化石均为原地保存,能够很好地体现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生物礁是开展古生态研究的理想对象。 晚二叠世长兴期生物礁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及滇黔桂地区,前人对礁相地层序列和造礁生物已作过详细研究。但这些生物礁主要集中在浅水碳酸盐台地上,有关这些浅水台地生物礁与深水陆棚生态系的关系却没有报道。本研究基于在湖北京山长兴期深水陆棚环境海绵生物层的发现,在湘鄂地区选取从近岸珊瑚礁,到台缘海绵礁,再到深水陆棚海绵生物层的一系列不同水深的长兴期地层剖面,开展晚二叠世长兴期生物礁演化的对比研究,以便弄清长兴期生物礁的演化规律和关键造礁生物的生态迁移。 近岸珊瑚礁发育于湖南慈利高垭剖面长兴期早期,其中的造礁生物只有复体珊瑚——卫根珊瑚。通过岩相古地理和沉积微相的综合分析,认为湖南高垭地区珊瑚礁所代表的为浅水碳酸盐台地近岸建造。高垭剖面珊瑚礁首先在长兴早期的棘屑滩基础上开始生长,礁厚度4-6米左右。随着东部台地边缘海绵礁的上隆和半局限泻湖的形成,珊瑚礁很快消失。之后,在珊瑚礁的基础上向上依次出现礁侧翼相棘屑白云质灰岩,泻湖相暗色藻和有孔虫灰岩,浅灰色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剖面最底部棘屑滩相的存在,推测这个时期在高垭以西或以北可能已经出现珊瑚礁,而后珊瑚礁在平面上向四周扩散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珊瑚礁礁核相。礁核相向礁侧翼相的演变实际上在礁核相的顶部已经开始,主要表现为礁核顶部的复体珊瑚多呈孤立状分布,而底部则则为紧密排列的珊瑚骨架岩。从礁侧翼相到礁后泻湖相,水动力进一步减弱,形成礁后相对静水环境。泻湖内生物种类单调,生物组合以裸海松藻和有孔虫为主要特征,另外可见一些腹足类化石。由泻湖相再到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灰岩,水深变浅,水体也由宁静而变得动荡。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灰岩的顶部被微生物岩所覆盖,微生物岩的出现标志着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的开始。 台地边缘礁发育于湖南慈利大罗坑剖面长兴期的早中期。海绵礁中造礁生物主要有串管海绵、纤维海绵、水螅、苔藓虫等,顶部出现卫根珊瑚生物层,生物礁厚度在70米左右。大罗坑剖面长兴期海绵礁是在吴家坪期海百合茎碎屑灰岩的基础上开始建造起来的,但海绵礁的顶部出现一珊瑚层。珊瑚层的结束代表了本剖面生物礁生态系的消失,之后出现礁侧翼相棘屑白云质灰岩。再向上过渡为礁后泻湖相的暗色藻和有孔虫灰岩,最上部为浅滩相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与高垭剖面类类似,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灰岩的顶部被灰白色块状微生物岩所覆盖,微生物岩的出现标志着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的开始。 上述的慈利高垭剖面和大罗坑剖面均位于扬子台地的北缘,而京山剖面则位于台地北侧的硅质岩盆地上。在长兴期主要为一套硅质岩夹灰岩的大隆组沉积,主体属于浅海陆棚下部沉积,局部为陆棚上部沉积。大隆组下部为陆棚下部深水相沉积,包括泥质岩沉积和硅质岩沉积。大隆组中上部夹碳酸盐沉积,顶部又变为深水相硅质岩沉积。与沉积相变化相对应,京山剖面晚二叠世生物化石群也出现有规律的演变。研究发现京山剖面晚二叠世生物化石群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菊石和腕足化石群、有孔虫和腹足化石群、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群、钙质海绵生物层、海绵骨针和放射虫化石群。从化石群的生态特征上分析,本区晚二叠世海平面曾经发生过几期变化,即从早期上升,到中晚期下降,再到最后期上升。 京山剖面晚二叠世中晚期钙质海绵的发现是本研究的重要突破之一。这些海绵大多互相粘连形成明显的生物骨架,但这些骨架岩并没有形成地貌上的明显隆起,因此将其称为生物层。海绵生物层厚约0.45m,造架生物非常单一,只有钙质海绵中的纤维海绵一个属Peronidella。钙质海绵是晚二叠世重要的造礁生物,京山剖面钙质海绵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本区海平面的相对变浅,另一方面也为研究不同水深环境生物礁或生物层的消失和造礁海绵的生态迁移和生态适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以上不同水深环境造礁生物和礁相地层序列的研究,本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研究发现,在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生物礁和生物层的演化序列是不一样的。在浅水台地环境,造礁生物出现最早,并在长兴早期即形成岸礁或台边缘礁,而深水陆棚环境只在长兴期中晚期才出现海绵生物层。2、尽管不同环境中礁相地层演化存在差别,但不同水深环境生物礁或生物层生态系的消失均明显早于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3、研究认为高垭剖面长兴期早期近岸珊瑚礁的消失是由于东部大罗坑剖面台地边缘海绵礁的隆升造成的,海绵礁的隆升会在礁后形成半局限的泻湖,导致珊瑚礁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消失。4、研究认为大罗坑剖面礁顶珊瑚层的出现是由于台地边缘水体的变浅,相对浅水的环境更适合珊瑚的生长。同时也反映了造礁珊瑚随着海平面的变浅而发了生态迁移。5、京山深水陆棚环境海绵生物层的出现是由于长兴期中晚期本区海平面的下降所致,海平面的下降使得浅水台地已不再适合造礁生物的生长,而相对变浅了的深水陆棚却成了造礁海绵生态迁移的重要场所。6、研究发现,京山剖面生物层中只有纤维海绵参与造架,说明纤维海绵比串管海绵更能适应深水陆棚环境。7、通过生物礁上藻有孔虫灰岩中发现火山石英和生物层上覆沉积火山粘土层,分析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和火山作用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15;P534.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遵仪;杨家騄;;东特提斯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的事件[J];地质科学译丛;1989年04期

2 方少仙;湖北利川见天坝上二叠统海绵礁中的硅化作用[J];沉积学报;1983年04期

3 张帆,方少仙;黔南桂北晚二叠世火山碎屑来源、沉积水深及大地构造环境[J];沉积学报;1990年04期

4 冯增昭,何幼斌,吴胜和;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J];沉积学报;1993年03期

5 王永标,徐桂荣,林启祥;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6 王成善,李祥辉,陈洪德,覃建雄;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7 王兴志,张帆,马青,杨满平,王一刚,文应初,杨雨,张静;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8 王生海,范嘉松,,J.KeithRigby;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9 万云,张廷山,兰光志,袁建新;川南黔北志留纪生物礁与古环境演化[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10 董得源;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层孔虫的地质分布和组合序列[J];地层学杂志;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3期

2 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王少青;王金宝;张宝琳;;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动物学报;2007年01期

3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海峰;刘建波;江崎洋一;;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白俊峰,杨守仁;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综合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6 朱相水;论赣西北东岭地区生物礁的形成时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7 朱相水;腹足类在赣东北沿沟剖面P\T界线层中的发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8 苟宗海;西藏岗巴宗山地区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双壳类化石[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9 李心如,刘效曾;川东地腹区长兴礁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10 杨剑,丁莲芳,李勇;湖北秭归庙河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层内微球粒的发现及意义[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振;王清晨;严德天;;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邱振;王清晨;;桂西地区上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本区烃源岩发育潜力的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陈代钊;汪建国;严德天;韦恒叶;遇昊;王清晨;;扬子地区古生代主要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环境动力学机制与差异[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遇昊;陈代钊;韦恒叶;汪建国;常华进;;二叠纪末期海洋缺氧:来自黄铁矿形态的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吴浩若;;晚古生代—三叠纪南盘江海的构造古地理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7 姜红霞;吴亚生;;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8 ;Microbialite of anoxic condition from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Guizhou,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9 ;Extinction pattern of reef ecosystems in latest Permia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10 姜红霞;吴亚生;袁生虎;;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段凯波;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中扬子区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充填序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万秋;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徐先兵;武夷山地区显生宙构造变形与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汪浩;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黄福喜;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兆彪;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常洪伦;黔南晚石炭世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9 于蕾;滇东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裴先治;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富荣;南祁连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2 关利群;四川通江地区二叠系碳氧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广旭;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赵撼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曹婷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廖卫;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华南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来自微生物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和黄铁矿化化石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张晓飞;东昆仑阿拉克湖—红水川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郑博;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勇;西北酒泉和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蒋炼;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刻画与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南海诸岛的动物调查报告[J];动物学报;1974年02期

2 刘景先,王子玉;我国西沙群岛的红脚鲣鸟[J];动物学杂志;1975年03期

3 李忠权,潘懋,萧德铭,陈更生,路中侃,应丹琳;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曹隽;刘建波;刘建波;江崎洋一;足立奈津子;;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魏沐潮 ,林文球;广西隆林龙桑二叠纪有孔虫组合及环境意义的初步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曾允孚;南澳库龙地区盐湾暂时性湖泊的白云石沉积[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国忠,吕炳全;植物与早期成岩作用——关于渗滤岩管及其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1984年01期

9 侯方浩,黄继祥;南盘江断陷区二、三叠系的火山碎屑浊积岩——一种独特的无海底扇浊流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10 沙庆安,李菊英,王尧;广西涠洲岛全新世上升海滩沉积及其成岩作用[J];沉积学报;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逢清;张义杰;;华南长兴期菊石动物群的分区及演化特点[J];地质学报;1986年04期

2 林明月,殷鸿福;黔西南长兴期生态地层的初步研究[J];地球科学;1991年02期

3 杨逢清;华南晚二叠世长兴期菊石古生态初探[J];古生物学报;1992年03期

4 王恕一,朱洪发,陈亚中,施伟军;苏浙皖毗邻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沉积相展布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1990年03期

5 陈成生,张继庆;川东鄂西长兴期海绵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1期

6 曾勇;华南长兴期腕足动物群与岩相的关系及其成煤规律[J];科学通报;1991年24期

7 匡文,吴顺宝;鄂西晚二叠世长兴期生物地层、生态地层及沉积环境的研究[J];地球科学;1990年03期

8 刘岭山;川东—鄂西晚二叠世长兴期隐伏礁体预测初议[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年02期

9 曾勇;;川东南兴文地区长兴期含煤和腕足动物地层及成煤环境初探[J];煤炭学报;1990年01期

10 张克信;苏浙皖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牙形石古生态[J];地球科学;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霏;何卫红;张阳;杨廷禄;乐明亮;吴顺宝;;华南长兴期-三叠纪早期菊石形态学分析与古环境初探[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峥;湘鄂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相区造礁生物的及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钟怡江;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立群;川西北地区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湘鄂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不同相区造礁生物的及礁生态系消失的原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73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