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发布时间:2016-07-14 22:04

  本文关键词: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年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摘要】:大蒜秸秆是大蒜生产中的副产品,通常被作为废弃物丢弃或者焚烧。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一自然生物资源对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腐解条件下大蒜秸秆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大蒜秸秆腐解物对不用受体作物的化感作用,并鉴定了大蒜秸秆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主要结果如下: 1.大蒜秸秆腐解后对土壤理化特性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土壤pH和EC值。腐解温度为40℃、蒜土比例5︰100或腐解60d获得的大蒜秸秆腐解物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低温(10℃)、高浓度(5︰100)或短时间(10或20d)腐解的腐解物使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短时间(10d)、低温(10℃)或高浓度(5︰100)腐解的大蒜秸秆对土壤特性表现出最强的化感促进效应。 2.以小麦和莴苣为受体作物,研究不同腐解时间的大蒜秸秆腐解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短时间(10或20d)腐解的大蒜秸秆腐解物能够显著抑制小麦和莴苣的生长,30或40d腐解则促进受体生长。较长和长时间(30、40、50和60d)腐解显著增加小麦和莴苣的地上部和根系的鲜重,而短时间(10或20d)腐解显著降低其鲜重。腐解30d的大蒜秸秆腐解物显著增加小麦和莴苣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同时间腐解的腐解物均显著提高种植小麦和莴苣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腐解30d的大蒜秸秆对小麦和莴苣的生长发育及种植二者的土壤特性均表现出最强的化感促进作用。 3.不同温度腐解的大蒜秸秆腐解物对受体作物小麦和莴苣有明显的化感作用。高温(40℃)条件下的腐解物显著促进小麦和莴苣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增加其鲜重,但低温(10℃)条件下的腐解物表现显著的抑制作用。40℃腐解的腐解物显著降低小麦和莴苣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但却提高SOD活性。10℃腐解的腐解物显著提高小麦和莴苣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其土壤EC值和蔗糖酶活性,但40℃腐解的腐解物显著提高种植小麦和莴苣土壤的pH值。高温(40℃)腐解的大蒜秸秆对莴苣和小麦的生长发育表现出化感促进作用,但低温(10℃)腐解的则为化感抑制作用。 4.以小麦和莴苣为受体作物,研究大蒜秸秆与土壤不同比例(0︰100,1︰100,3︰100和5︰100)条件下腐解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大蒜秸秆腐解物显著促进小麦和莴苣的生长,而高浓度却抑制其生长。高浓度(5︰100)的大蒜秸秆腐解物显著促进莴苣的根系生长和鲜重的增加,但对地上部的生长和鲜重表现强抑制作用。低浓度的大蒜秸秆腐解物显著提高小麦和莴苣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随着大蒜秸秆浓度的增加,种植小麦和莴苣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不断增加。蒜土比例为3︰100的大蒜秸秆腐解物对小麦和莴苣的生长发育表现最强的化感促进作用,但5︰100的腐解物则对二者产生化感抑制作用。 5.大蒜秸秆腐解物对不同受体作物表现不同的化感促进或抑制作用。大蒜秸秆腐解物显著促进大白菜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增加其地上部鲜重和叶片中SOD活性;显著促进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而显著抑制其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及鲜重,并降低叶片中POD和PAL活性;显著促进黄瓜和豇豆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显著提高二者叶片的SOD活性;显著抑制玉米根系的生长,并降低其叶片SOD和POD活性。大蒜秸秆腐解物对大白菜、黄瓜和豇豆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但对番茄和玉米的生长发育则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 6.通过GC-MS方法鉴定出大蒜秸秆在腐解的过程中能够分解或者产生新的化感物质。大蒜秸秆腐解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氯仿提取物中有新的物质咖啡碱、N-叔丁氧羰基-L-缬氨酸和二氟尼酸生成。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莴苣的生物检测表现出化感促进作用,而氯仿提取物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外源化学标准品的验证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咖啡碱、N-叔丁氧羰基-L-缬氨酸和二氟尼酸生物检测均对莴苣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这些结果与腐解物原不同组分提取物的作用结果相似,并符合化感作用的一般规律,证明这3种物质为大蒜秸秆腐解物中有效的化感物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633.4;S1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新慧;张恩和;柴强;何庆祥;任宝仓;;2,4-二叔丁基苯酚对啤酒花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3 马永清,毛仁钊,刘孟雨,刘小京,张玉铭;小麦秸秆的生化他感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3年05期

4 王改兰;段建南;贾宁凤;廖建平;;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5 马永清;韩庆华;;不同玉米品种对麦秸覆盖引起的生化他感作用的差异性分析[J];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04期

6 于凤兰,马茂华,孔令韶;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品;;国内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张运佳;杨剑;浦跃武;;3种蛋白酶制备的鱼粉水解物的生根抑制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3 郭宪;金玉美;连海明;王娟;;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4 李亮亮;李天来;张恩平;;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5 罗小勇;孙启涛;周世军;;20种菊科植物不同器官的化感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6 张凤丽;周宝利;何雨;;嫁接茄子地上部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7 席蓉;郝建锋;;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8 王春晴;刘强;李蕾;;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9 刘潇睿;葛菁萍;接伟光;蔡柏岩;;AM真菌抑制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10 张玉娟;唐士明;邵新庆;黄顶;王堃;;植物化感作用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美娜;张梅;刘信宝;李志华;;15个紫花苜蓿品种化感抑草作用的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颖颖;阎斌伦;张静;王长海;;对羟基苯甲酸对五种水华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雷锋杰;张爱华;张连学;;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杨梅;林思祖;;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对外源邻羟基苯甲酸的响应[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费颖恒;黄艺;严昌荣;晁元卿;何文清;;大棚种植对农业土壤环境的胁迫[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慧;马瑞君;吴双桃;李伊娜;林秀曼;陈丹生;;五爪金龙对其草本伴生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张淑香;彭德良;;不同地区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段建南;王改兰;贾宁凤;黄学芳;池宝亮;张亮;;黄土丘陵土壤钾养分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连作对甘肃砂地西瓜土壤质量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平;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闵红;大棚蔬菜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坤;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素慧;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卢慧明;大型海藻龙须菜化学成分及其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建伟;油蒿灌木林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与生态调控体系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继培;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贾俊英;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杨莉;加拿大蓬化感作用及抑菌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外源酚酸对欧美杨Ⅰ-107水培幼苗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宗芹;杨树人工林连作酚酸生物降解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树泉;老龄苹果园及连作园不同位置土壤环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立涛;连作条件下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根系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延华;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牛秀群;甘肃省干旱灌区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马铃薯连作的关系[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文瑾;葡萄(vitis vinifera L.)化感物质的鉴定及化感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欣;葎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析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艳;连作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孙英妮;葡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3期

2 郁继华,秦舒浩,舒英杰,冯致;二苠茄和快圆茄光合特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颉建明;佳木斯辣椒光合特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德罡,曹文侠,蒲小鹏,胡自治;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白琰;龙瑞军;刘玉冰;;红砂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阎秀峰,孙国荣,李敬兰,李景信;羊草和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的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1994年03期

7 曾木祥,张玉洁;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年01期

8 劳秀荣,吴子一,高燕春;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9 庄恒扬,曹卫星,沈新平,陆建飞;麦-稻两熟集约生产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10 宋君;植物间的他感作用[J];生态学杂志;199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秦勇;彭思健;杨文英;;加工番茄植株残体腐解物化感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2 李艳宾;张琴;万传星;龚明福;张利莉;;棉秆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J];棉花学报;2009年06期

3 廖周瑜;赵则海;侯玉平;彭少麟;;五爪金龙凋落叶腐解物的化感潜力研究[J];生态环境;2007年04期

4 李云鹏;周宝利;李之璞;尹玉玲;付亚文;;野生抗病茄植株腐解物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作用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李敬雷;乜兰春;刘丰亮;庞敬涛;李娟;姚晓宇;田华;;芦笋根腐解物对作物种子萌发及胚根伸长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牛丽娜;周冀衡;柳均;;烟草根系腐解液对莴苣的化感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7 甄文超,王晓燕,曹克强,靳增军;草莓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中氨基酸的检测及其化感作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耿广东;张素勤;程智慧;;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莴苣化感作用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6期

9 阎吉昌,张奕,韩丽梅;连作大豆化感作用研究[J];大豆科学;2002年03期

10 刘淑霞;潘冬梅;魏国江;李振伟;马志军;左豫虎;;大豆化感物质的产生途径、提取、分离及纯化[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起;韩晓增;;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化感效应[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明;周晓燕;卢展宏;李玲梅;;广金钱草营养体的化感作用[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小艳;程智慧;;百合根系分泌物对几种观赏植物的化感作用[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董立尧;李俊;徐衡;;前茬作物残体对后茬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曲波;王承旭;陈旭辉;翟强;;刺萼龙葵种子提取物对白菜种子及幼苗化感作用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6 沈慧敏;;天然草地有毒植物黄花棘豆化感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沈硕;王舰;;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作用[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曾任森;骆世明;;化感作用研究动态和对我国化感作用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9 戴进用;朱朝华;胡坚;高源;郑伟丽;徐启森;;热区小飞蓬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10 林文雄;董章杭;梁康迳;何华勤;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水稻化感作用发育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邹淑玲 通讯员 詹文理;[N];广东科技报;2004年

2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N];农资导报;2011年

3 赵杨景;[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记者 张锦;[N];昆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旭;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杨莉;加拿大蓬化感作用及抑菌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税军峰;柳枝稷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4 李茜;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核桃化感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伟;喜旱莲子草的生物防治技术、机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磊;西芹根物质与挥发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机理及化感物质分离纯化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7 赵利;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生态位及优势伴生杂草化感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8 何华勤;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9 柴强;化感作用对复合群体根区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10 贾俊英;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加工番茄植株残体腐解物及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2 梁静;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植株腐解物的化感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冯娜;瑞香狼毒叶化感作用及其植物源农药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广瑞;马蔺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波;西芹干根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鹏;百合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沈荔花;低磷胁迫下水稻化感作用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8 刘彬彬;核桃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杜玲;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朱晶晶;草坪杂草发生分布规律及其综合防除体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1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71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