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7-08 21:09

  本文关键词: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师范大学》 2015年

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尚国玲  

【摘要】:水产养殖上,生物饵料(living food)主要指可作为鱼类食物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蚯蚓和水生昆虫)。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便于培养,对水体的污染微乎其微,无论是从育苗品种的营养学角度还是从育苗品种养殖环境的改善角度而言,生物饵料育苗相对于传统的育苗模式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因此解决生物饵料的培养问题在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故本论文从生物饵料生产和应用的角度,选取最常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球藻培养基配方优化以及关于γ-氨基丁酸(简称GABA:)对轮虫种群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可以提高生物饵料产量的培养方式,以期探索出一套完整、高效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并结合生物饵料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参数影响进行饵料的营养评价,为渔业生产中苗种培育的饵料投喂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蛋白核小球藻最佳培养基的筛选将经过二级扩培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接入BBM和BG11单胞藻培养基中,藻类起始接种密度为6×104 cell/ml.置于25℃恒温培养箱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1x,昼长比(L:D)为16:8。接种后的前5天,小球藻在两种培养基中呈缓慢持续增长,并在第5天同时进入对数生长期,生长旺盛,两种培养基中小球藻的颜色均随藻体的生长而加深,表观无显著差异,但BBM培养基中藻密度显著高于BG11组(P0.05)。第9天时,BBM培养基和BG11培养基中小球藻密度分别为2.44×106 cell/ml和1.33×106cell/ml,比生长常数分别为0.194/d和0.169/d,平均世代分别为3.572d和4.101d,同时前者小球藻呈深绿色,而后者小球藻颜色变黄、变淡,藻体出现死亡,并沉于培养容器底部。BBM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显著优于BG11培养基。2、γ-氨基丁酸(GABA)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用添加了不同浓度(0,0.5,5,50,500μg/ml)γ-氨基丁酸(GABA)的EPA培养基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投喂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为1×10。cell/ml。结果显示:各组种群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持续上升,初期繁殖速度较慢,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第5d进入快速增长期。不添加GABA(即GABA浓度为0μg/ml)时,经过10d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由起始的3个增殖到100个,50 μg/ml GABA添加组则达到179个。50 μg/ml GABA浓度可以显著促进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P0.05),其他浓度组对轮虫的种群增长无显著影响(P0.05)。3、生物饵料在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中的效果评价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投喂轮虫与投喂蛋黄相比,投喂轮虫时,苗种的存活率SR更高,可达90.83%,而投喂蛋黄组SR只有63.75%,同时前者的特定生长率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后期,开口期投喂轮虫的组别分别改投喂蛋黄、轮虫、卤虫及轮虫与卤虫混合的4个组别,苗种存活率SR分别为35.00%、48.33%、56.67%和50.00%,其特定增长率SGR分别为2.48%、3.05%、5.88%和5.22%,其中SR和SGR都以后期投喂卤虫组为最高,并且投喂蛋黄组也呈现类似的结果;就黄颡鱼仔稚鱼的整个生长期(4d-24d)来看,开口阶段投喂轮虫,后期改投喂卤虫的饵料组合组,苗种存活率SR最高,为56.67%,增重率WGR也最大,为3300%。特定增长率SGR则以开口期投喂蛋黄,后期改投喂卤虫的组合为最高,为5.00%,整个生长阶段一直投喂轮虫的组合最终肥满度CF最大,为1.23%。可以看出:黄颡鱼苗早期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组合为开口期投喂轮虫,在后期投喂卤虫,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苗种相对较高的存活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5.19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世平;鄱阳湖黄颡鱼生物学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7年04期

2 袁锡立,刘本祥,薛治国,谭国良,颜忠,邬永忠;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4年02期

3 陈炜;梁明明;白永安;李晓东;赵文;;小球藻不同生长时期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J];水产科学;2013年09期

4 房宽;唐学玺;张璟;王悠;;饵料微藻的种类和密度差异对褶皱臂尾轮虫幼虫摄食和选食行为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5 江洪波,陈立侨,周忠良,陈明,朱钧;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君;杨爽;杨广;;盐度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与饲料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2 郭金峰;王玉;马洪雨;岳永生;;三个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年03期

3 刘双全;王明建;刘齐德;陈小康;石磊;胡秋元;马金刚;何晏开;龚世园;;胭脂鱼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4 李飞;万全;庄永龙;沈保平;;胭脂鱼精子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肖调义,章怀云,王晓清,肖克宇,戴振炎;洞庭湖黄颡鱼生物学特性[J];动物学杂志;2003年05期

6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韩庆,王文彬,李文健;黄颡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J];水产科学;2001年06期

7 李伟国;温小波;朱大世;;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年04期

8 李立银;倪朝辉;李云峰;吴恢碧;彭桂元;;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渔业生产优化模式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9 辛文婷;孙中武;尹洪滨;孙源;;黄颡鱼雌雄差异的SRAP标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国强,骆小年,李勃;黄颡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严鸥;饲料质量和摄食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和活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2 罗文;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营养代谢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茂林;鄱阳湖湖口水位、水环境特征分析及其对鱼类群落与洄游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年

4 杨瑞斌;黄颡鱼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及摄食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立改;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脂肪利用的保护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海虎;赣江南昌段光泽黄颡鱼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方巍;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勤超;人工诱导黄颡鱼多倍体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超;黄颡鱼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颖;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生长、耗氧率及生化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6 冯广朋;牛山湖鱼类年龄结构及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熊飞;青海湖裸鲤繁殖群体生物学[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8 余连渭;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孔令杰;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春芳;黄颡鱼消化道的发育及其选食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金瑞;;梁子湖黄颡鱼的繁殖和食性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63年02期

2 陈炜;王秀芬;白永安;李晓东;邢殿楼;;浓缩方法及保存条件对小球藻藻膏脂肪酸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王令玲;仇潜如;邹世平;刘寒文;吴福煌;;黄颡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观察研究[J];淡水渔业;1989年05期

4 王令玲;仇潜如;邹世平;刘寒文;吴福煌;;黄颡鱼生物学特点及其繁殖和饲养[J];淡水渔业;1989年06期

5 樊云真,刘发义,李荷芳;海洋微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Ⅱ.环境因子对球等鞭金藻3011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海洋科学集刊;1998年00期

6 林霞,朱艺峰,赵崖;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4期

7 堵南山,陈炳良,赖伟;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1期

8 李文权,廖启斌,李芊,陈清花,王宪;三种海洋微藻生长期脂肪酸组成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9 李捷;孙松;李超伦;蒲新明;张展;;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12期

10 石娟,潘克厚;不同培养条件对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海洋水产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金弟;日本的轮虫培养技术简介[J];水产养殖;2003年02期

2 张美如,万夕和;日本轮虫培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科学养鱼;2004年08期

3 陈世杰;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J];福建水产;2004年04期

4 马云聪;李全振;黄金臣;段吉旺;;加快发展轮虫养殖[J];河北渔业;2006年06期

5 王延华;王培磊;曹善东;;沂河轮虫多样性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谷坚;刘晃;管崇武;;循环水轮虫培养系统的工艺设计[J];科学养鱼;2009年05期

7 黄进光;;简易小球藻、轮虫生态培养新法[J];国外水产;1988年03期

8 C.R.Arnold;马志珍;;美国得克萨斯州培养轮虫的各种方法[J];国外水产;1993年04期

9 王树林;秋促轮虫养鱼新技术[J];安徽农业;1998年09期

10 鲍亚东;发塘初期轮虫的合理利用[J];中国水产;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燕;王丽卿;;淀山湖轮虫现状及水质生态分析[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姚久祥;彭敏;;藻类食物对轮虫群体增殖的影响[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3 王丽卿;郑小燕;;淀山湖轮虫现状及水质生态分析[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陈立婧;顾静;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滆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轮虫群落结构的比较[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丽丽;周小玉;刘其根;王钰博;江敏;刘军;李周永;郝志才;沈建忠;;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立婧;顾静;何培民;张饮江;;上海世博园白莲泾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琼;唐庆蝉;吴惠仙;姚建良;薛俊增;;2006-2009年大宁河库湾轮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鲍宝龙;龚小玲;苏锦祥;;饵料密度和大小对真鲷仔鱼早期阶段摄食的影响[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宋晓金;张学成;朱路英;李荻尔;;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菌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立婧;刘樵;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滆湖浮游动物的资源评价[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发;[N];河南科技报;2001年

2 王兴礼;[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3 常泰;[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1年

4 曹建亭 张乐涛;[N];中国渔业报;2006年

5 周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李凤发;[N];山西科技报;2001年

7 戴贤军;[N];山西科技报;2002年

8 孙惠巧 杨彩红;[N];中国海洋报;2002年

9 李金锋;[N];中国渔业报;2005年

10 侯传宝;[N];中国渔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金秋;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

2 罗永婷;刚果盆地单巢轮虫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黄园;微藻培养过程中轮虫污染防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4 冯蕾;二种海水轮虫(B. plicatilis & B. urceus)实验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林秋奇;流溪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丹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尚国玲;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茹鹏凌;广州市河段和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孙薇;长江口轮虫群落生态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5 刘洪健;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轮虫群落结构分析和水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6 陈勇;三峡库区浮游植物与轮虫的群落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金丽文;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轮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赵坤;淮河流域轮虫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温新利;青弋江芜湖段和芜湖市镜湖轮虫群落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晟凯;环境胁迫对单巢类轮虫不同类别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67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