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条件下成龄茶树树体生物量和养分分布特性及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6 09:29

  本文关键词:田间条件下成龄茶树树体生物量和养分分布特性及根系生长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农业大学》 2012年

田间条件下成龄茶树树体生物量和养分分布特性及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李延升  

【摘要】:本研究以田间条件下成龄龙井43茶树为研究对象,主要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用挖掘法研究整株茶树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含量。(2)采用土钻法在不同月份钻取不同行间位置、不同深度的吸收根,初步探明吸收根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两个树龄的成龄茶树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茎根叶,地上部生物量以茎为主,占地上部的80%以上,其中85%以上的茎分布在20cm以下部分。根生物量以直径大于2cm的根系为主,其次是直径0.2-2cm根系。两个树龄茶树年周期内各部分生物量累积存在一定差异,10龄茶树在其一年的生长期内,茎和根在不断的生长增粗中,20cm以下处的茎以及直径0.2-2cm的根生物量均显著增加。22龄茶树在其一年的生长期内,各部分器官生物量增加速度减缓,生物量变化总体趋向稳定状态。 (2)茶树碳储量变化趋势基本与生物量一致。茎是茶树树体上碳的主要贮存部位,占总量的58.9%-65.7%,其次是根,占总量的22.5-32.9%。10龄茶树生长一年后茎和根中的碳储量显著增加,分别由2010年的10.6t/ha和3.67t/ha增加至16.1t/ha和6.14t/ha,分别增加了51.9%和67.3%。而22龄茶树各部分碳储量均没有显著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主要的用以维持茶树生长的营养元素氮、磷和钾,均主要储量在地上部分,且以茎为主。10龄茶树茎和根中氮、磷和钾储量随着茶树的生长不断的累积,而22龄茶树树体上的氮、磷和钾累积量基本处于稳定。茶树中氮主要储存在地上部分,占总储量的65%以上。尽管叶片中氮含量较茎中高很多,但受生物量影响,地上部约60%的氮仍然分布在茎中。10龄茶树生长一年后,茎中氮储量显著增加,由2010年的192kg/ha增加至407kg/ha,增加了1.12倍,根中氮储量也显著增加,由95.2kg/ha增加至149kg/ha,增加了1.85倍;22龄茶树茎和根中氮储量也有所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茶树中的磷也主要储藏在地上部分,占总量的54.0%-69.6%,其中地上部分65%以上的磷储存在茎中。生长1年后,10龄茶树茎和根磷储量显著增加,而22龄间并没有表现出差异。钾储量变化趋势基本与磷一致,即茶树树体内60%的钾分布在茶树地上部分,以茎为主。10龄茶树生长一年后茎和根中的钾储量显著增加,而22龄茶树基本没有变化。 (4)茶树吸收根不同空间位置变化趋势差异不显著,但仍表现出一定的趋势。从6月-12月的取样结果上分析,结果表明10龄茶树吸收根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向于树冠外缘或靠近施肥沟分布比例增加,吸收根畦间比根部多。垂直分布以上层(0-20cm)处吸收根居多,且不断的向下层生长。22龄茶树盛产多年,根系开始衰老,吸收根生物量下降,树冠外缘吸收根比例减少,表现为近根生长,垂直分布随着土层的增加,吸收根下降明显,吸收根多向表层(0-10cm)处富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7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祖法;温琼英;;茶树根表微生物的初步调查[J];中国茶叶;1982年06期

2 王立;;茶树的地域性及相应的栽培技术[J];中国茶叶;1991年04期

3 王晓萍;;土壤水分对茶树根系吸收机能的影响[J];中国茶叶;1992年04期

4 陈席卿;张伟;杨贤强;;茶树根系活性的年周期变化及其与农技措施的关系[J];茶叶;1987年02期

5 潘根生;赵学仁;;茶树轻修剪时期与留叶时期优化组合研究[J];茶叶;1992年04期

6 陈元镇;浅析茶园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J];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7 梁月荣,刘祖生,庄晚芳;茶树插穗发根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J];茶叶科学;1985年01期

8 洪祯瑞,王益福,方月珍,董金甫,李能树;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研究[J];茶叶科学;1985年02期

9 林智,吴洵,俞永明;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J];茶叶科学;1990年02期

10 伍炳华,韩文炎,姚国坤;茶树氮磷钾营养的品种间差异 Ⅰ.氮肥在茶树品种间的生长和生理效应[J];茶叶科学;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霞;郭爱花;陈钰;;不同供磷水平对韭菜根构型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米培培;张丽霞;;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吴跃东;向钒;赵家厚;陈波;李玉明;马玲;吕易;;名茶太平猴魁形成的地质背景[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4 张艳君;成泽艳;刘建军;仝胜利;;信阳地区茶树根际真菌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4期

5 曹其会;;皖江丘陵茶园夏秋季管理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6 林文土;;清香型安溪铁观音特殊品质形成的加工工艺[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7 刘燕;刘宇庆;左海军;陈久兰;徐君;陈明波;;扬州市邗江区耕地肥力质量状况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8 余鑫鹏;;武夷山市紫色土的保护和综合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9 王宏树;罗影霞;廖万有;徐克定;苏有健;;稻改茶土壤性状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胡绍德;韦朝领;李叶云;;河北灵寿县茶叶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保;宋明义;曲颖;谢少娟;;浙江名茶适宜农业地质环境研究和应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郑红发;黄亚辉;黄怀生;;高EGCG茶的研究与开发[A];湖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建设会议暨湖南省茶叶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曙光;杨阳;曾贞;王旭;董丽娟;贺利雄;;早生优质高产绿茶新品种玉笋选育研究报告[A];湖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建设会议暨湖南省茶叶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子聪;颜明娟;林琼;李晓玲;;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关系[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傅海平;张亚莲;常硕其;刘红艳;王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茶园土壤养分现状及20余年变化研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康启兵;;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理生态学效应[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廖万有;王宏树;苏有键;康启兵;;我国茶园土壤的退化问题及其防治[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官兴丽;罗理勇;曾亮;;茶树花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凌华;袁一丁;杨智杰;陈光水;高人;杨玉盛;;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细根寿命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10 嵇庆才;周明耀;张凤翔;周春林;薛亚锋;;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根系形态及其活力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范凤翠;设施蔬菜控漏灌水机理与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郑维列;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白燕远;植物地下和地上密度调控的差异随湿润度梯度变化的定量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佘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灌木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迪海;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慧;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罗喜娜;低磷胁迫下水稻苗期的适应性反应及其QTL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冬;湖北省21个典型树种细根形态结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文平;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蒋其忠;茶籽壳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腾飞;控释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力;枞阳马尾松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娜;水肥耦合对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郭培培;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舫 ,董世仁 ,聂道平;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Ⅰ.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分布[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2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林智;;用~(32)P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吸收磷素的影响[J];中国茶叶;1989年02期

4 吴洵;;茶园施肥技术的更新与展望[J];中国茶叶;1989年04期

5 吴洵,茹国敏;茶树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J];茶叶科学;1986年02期

6 林金沐;;土壤酸度对茶树生长的影响[J];茶叶通讯;1980年02期

7 刘继尧;;高产稳产茶园土壤酸度及其演变的初步探讨[J];茶叶通讯;1980年03期

8 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J];中国稻米;2005年04期

9 郎漫;刘元英;彭显龙;张文钊;;不同氮肥用量下镁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6年01期

10 刘文兆,李秧秧;断伤作物根系对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现状及问题[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莉;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周转与碳分配[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茶树栽培基础知识讲座 第六讲 茶树生长离不开水[J];茶叶通讯;1983年02期

2 林智;;用~(32)P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吸收磷素的影响[J];中国茶叶;1989年02期

3 李建华;齐桂年;田鸿;陈盛相;;茶树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茶多酚耐受性的初步研究[J];茶叶通讯;2008年01期

4 小西茂毅;吴洵;;茶树的氮代谢[J];茶叶通讯;1983年02期

5 姚雍静;郑文佳;刘红梅;;全营养生态肥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初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6 程小琪;牧彤;;茶山的主人[J];中国农垦;1982年09期

7 韩文炎;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茶树施用控释氮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8 项竹安;;“5406”加尿素茶树根外喷施营养好[J];茶叶科学技术;1981年04期

9 陈瑞峰;;茶树微量元素研究概况[J];茶叶通讯;1983年04期

10 山下正隆;;茶树根的生长周期[J];茶叶科学技术;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咸川;谢吟灵;吴晨;范代丽;;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常硕其;张亚莲;傅海平;刘红艳;;加锰处理对茶树铝、铁吸收利用的影响[A];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桂芳;;浅谈茶叶的保健利用[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秋桂;杨东亮;赵宇红;王群;;衡阳市南岳区高山低产茶园改造措施[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5 冯萍;袁灿生;;茶叶质量与土壤中铅含量的相关性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6 段小华;黄媛;胡小飞;陈伏生;邓泽元;;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品质与铝积累的影响[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家鼎;施丹妃;;良好健康行为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2例报告[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陈江涛;[N];湖南科技报;2008年

2 记者 高川 齐健;期待一场透雨 浇出来年茶香[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云南农业大学 蔡新;[N];云南科技报;2008年

4 陈英侠;[N];河南科技报;2007年

5 龚伏龙 蔡财宝 蔡建明 杨文俪;[N];福建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樊霞 胡巨成 实习生 姚园园;[N];河南日报;2011年

7 苏爱;[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施志乐 主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苗胜;[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雷;氟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林郑和;茶树对缺磷的生理生化反应与适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于明革;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赵磊;茶树类黄酮合成转录因子筛选及ANR基因功能验证[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5 刘亚军;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途径及酚类物质积累特异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丽鸳;基于EST数据库和转录组测序的茶树DNA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史成颖;茶树幼根EST文库构建及茶氨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8 陈琪;茶树体内茶氨酸合成酶的克隆与异源表达及一氧化氮信号对其调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黄亚辉;茶树种质间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差异及γ-氨基丁酸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艳霞;水培茶树吸收铅与铜的累积特性及调控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梦;铅胁迫下茶树根细胞壁多糖的响应机制初探[D];浙江大学;2014年

3 张显晨;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规律研究与测定方法优化[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4 彭传燚;茶树氟富集规律、亚细胞分布及在叶片表面存在形态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5 赵雅婷;茶树吸收土壤铅、铜和镉的累积与分布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汪婷;茶树新品系川农2号、川农6号及川沐217生理生化特性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陈晓玲;茶树离体再生体系与微型嫁接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8 韩莹;氮磷钾配施对茶树生理代谢和茶叶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丁菲;低温胁迫下与茶树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10 徐乾;茶树中与氨基酸合成相关的三个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田间条件下成龄茶树树体生物量和养分分布特性及根系生长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23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