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9-23 18:02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1年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摘要】:当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生物炭可以作为固碳减排的一种手段。生物炭施入土壤能够固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够增加植物的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实验为田间微域实验,采用低温热解小麦生物炭,研究生物炭对玉米和小麦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不同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低温热解(400。C)的生物炭施入水稻土壤,通过对玉米苗期植株和土壤的分析,笔者发现,在玉米苗期的前33天,生物炭(48 t·hm-2)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物炭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播种后60天),生物炭对玉米植株干重和氮磷养分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炭(12 t·hm-2,48 t·hm-2)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但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H值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随生物炭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的增加而增加,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正相关。 (2)不同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低温热解(400。C)的生物炭施入红壤和水稻土壤,通过对小麦植株和土壤的元素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和48 t·hm-2之水稻土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红壤的全氮含量与生物炭含量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红壤处理显著增加了全氮量;水稻土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红壤碳氮比、水稻土碳氮比分别与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和显著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和48 t·hm-2水稻土处理提高了土壤碳氮比。红壤pH值和生物炭用量为极显著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明显提高了pH值;水稻土pH值变化不明显。48 t·hm-2红壤处理的全磷量显著增加,生物炭对水稻土的全磷含量、红壤和水稻土的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明显。有效钾含量和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相关;红壤有效钾含量显著提高,12 t·hm-2、48 t·hm-2水稻土处理有效钾含量增加明显。 生物炭对红壤小麦植株的氮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而与植株钾含量为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红壤小麦处理钾含量增加显著。水稻土处理生物炭为2.4 t·hm-2时显著减少了小麦植株氮含量;水稻土植株磷含量、钾含量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和极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水稻土处理植株磷钾显著增加。 生物炭对红壤植株氮磷养分吸收影响不明显;48 t·hm-2红壤小麦处理钾的吸收量增加显著。生物炭用量为2.4 t·hm-2和12 t·hm-2时,水稻土小麦氮磷钾吸收量显著减少;生物炭用量为48 t·hm-2时,水稻土小麦植株磷钾吸收量增加明显。 生物炭对红壤植株干重影响不显著。对水稻土小麦植株来说,生物炭2.4 t·hm-2和12 t·hm-2时显著减少了小麦植株干重,生物炭用量为48 t·hm-2时显著增加小麦植株干重。 (3)相同用量(12 t·hm-2)不同热解温度(300℃,400℃,500℃)的生物炭施入红壤和水稻土壤,通过对小麦植株和土壤的元素分析,笔者研究发现,生物炭(300℃,400℃,500℃)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生物炭(300℃,400℃,500℃)提高了土壤的有效钾含量,而且400℃和500℃生物炭和300℃生物炭相比效果更好。生物炭(300℃,400℃,500℃)改良了土壤性状,但没有对小麦的干物质重量和氮磷钾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且减少了水稻土壤小麦的干物质重量和氮磷钾的养分吸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增施粪肥 提高地力——从三类苗调查看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J];新农业;1977年03期

2 何言章;;耕作制度改革与用地养地的关系[J];耕作与栽培;1981年00期

3 杨国荣;于天德;刘仲臣;尹煦昌;刘成祥;张宽;孙宏德;;论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肥力现状与培肥途径[J];吉林农业科学;1982年01期

4 宋寿悌;张宽;于天德;赵英;;土壤肥力对硝铵肥效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1982年03期

5 孙宏德,李军,刘仲巨,尚惠贤,王柏涛,宋钢;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土壤肥力及其培肥途径[J];土壤肥料;1983年03期

6 王昱生,潘介正;草场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1985年03期

7 В.В.Коринец ,黄太荣;土壤肥力和冬小麦光合作用活性与太阳辐射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3期

8 邱凤琼,严昶昇,陈恩凤;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Ⅳ.水稻土[J];土壤学报;1987年03期

9 陈九南;曹欢欢;;奉贤地区土壤肥力现状及培肥途径[J];上海农业科技;1989年05期

10 彭慧萍;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紫色水稻土微结构特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如兴;张磊;王文建;吴民亿;谢伟良;邬龄盛;尤志明;;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3 王宜伦;李慧;韩燕来;张许;张辉;谭金芳;;超高产田与高产田土壤肥力差异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炳湖;;潼湖湿地生态地球化学效应[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M.B.JONES;R.L.KOENIGS;C.E.VAUGHN;A.H.MURPHY;吴渠来;;在地中海类型气候条件下,沙巴拉群落改变为草地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上册)[C];1981年

7 关彩虹;王瑾;鲁艳英;李文丹;;染毒土壤环境治理技术[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杨俐苹;白由路;王向阳;王磊;王贺;;比色法测定土壤腐植酸组分的研究[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卢新卫;李晓雪;李俊丽;;西宝高速咸阳段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许征宇;张祥明;胡鹏;郭熙盛;杨友斌;胡润;鲁剑巍;武际;;不同土壤肥力下油菜施肥产量、品质效应和经济效益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肖悦岩;[N];农资导报;2009年

2 于千桂;[N];山东科技报;2006年

3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雷丽萍;[N];云南科技报;2006年

4 澄城县农技中心 常正民 周雷茸;[N];陕西科技报;2006年

5 白海霞 王飞 周坤;[N];陕西科技报;2007年

6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N];北大荒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武炳明;[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永年县农业局南沿村区域中心站 王俊生 关丹燕;[N];河北科技报;2007年

9 德州市农业局土肥站 曲善功 刘忠海;[N];山东科技报;2008年

10 ;[N];陕西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伟;丛枝菌根真菌和盐胁迫对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闫峰;影响土壤中Cr(Ⅵ)吸持与Cr(Ⅲ)氧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缪德仁;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原位化学稳定化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静;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重建过程土壤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丛鑫;农药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分布及其修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文西;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连续施肥对饲草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继培;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崔冬霞;江油市大康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旭东;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1989年

10 任丽英;含硼铁锰氧化物中硼的释放特性及其在黄棕壤上的生物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艳芝;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及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孟立君;设施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刘丽华;GIS支持下乡镇域耕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4 倪丽佳;地膜覆盖对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体内迁移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孙媛媛;几种调理剂对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徐霞;重庆市生态修复示范区退化生态系统景观评价与土壤肥力质量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张有利;侵蚀退化赤红壤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肥力的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8 王芳;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海;人参土壤主要养分及酶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1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21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