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复杂地质体的地应力场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23:39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地质体的地应力场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复杂地质体 地应力 智能算法 反演识别


【摘要】: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开采及施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应力值的准确获得通常采用现场测量与反演计算结合实现。针对某铜镍矿复杂地质体,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正交数值模型,获得监测点的地应力计算值。利用遗传规划程序,回归地应力监测点的地应力与各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建立地应力实测值和计算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目标优化函数,使用遗传算法智能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最终获得了矿区的原岩应力场。检测样本验证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控制在10%以内,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地应力场智能识别方法的可靠性,可为以后复杂地质体矿区地应力场的计算提供较为可行的研究方法。
[Abstract]:Initial in-situ str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e considered in underground mi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accurate acquisition of in-situ stress value is usually realized by combination of field measurement and inversion calculation, aiming at a complex geological body in a copper and nickel mine. Based on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data, a three-dimensional orthogonal nume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in-situ stress of monitoring points. The genetic programming program is used. The objective optimization function of the square sum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value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in-situ stress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itu stress monitoring points and their variables. The genetic algorith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the original rock stress field in the mining area is obta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measured value is less than 10%.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method of the in-situ stress field is proved, 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feasibl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geostress field in the complex geological body mining area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No.2010CB731501)
【分类号】:TU45;TU91
【正文快照】: 1引言地质体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多次地质改造作用,在地层内封存不同时期的残余构造作用力。不同地质体受到不同地质作用类型、作用程度、作用时间和经历次数的不同,导致地质体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变异性[1-2]。地应力测量仍是目前地应力研究的最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锋;马震岳;金长宇;;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基于神经网络和快速拉格朗日算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张国强;王桂萱;;基于神经网络结构分解与FLAC~(3D)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张金水;闫长斌;邢光辉;李省;;基于遗传规划的采空区地面沉陷预测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边霞;米良;;遗传算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7期

5 翟淑花;高谦;;遗传规划在最大下沉值预测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6 乔金丽;刘波;李艳艳;高淑玲;;基于遗传规划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预测[J];煤炭学报;2010年09期

7 岳晓蕾;李术才;陈启辉;葛雁平;;多元多方程地应力反演与工程应用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2期

8 汪秉文,范坄,康小海;遗传算法在MATLAB环境中的实现[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9 李云鹏;王芝银;;粘弹性位移反分析的边界元法[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10 廖椿庭;施兆贤;;金川矿区原岩应力实测及在矿山设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4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6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7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岩小明;李夕兵;李地元;郭雷;;露天开采地下矿室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黄雷;刘东燕;;锚固后岩体稳定性分析的能量法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5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6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7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永茜;杨军;余德运;;爆破冲击边坡稳定性DDA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高帅;李晓泉;蔡波;;突出煤样与非突出煤样三轴压缩试验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振;胡千庭;金洪伟;;煤岩失稳的发生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俊智;基于CAS理论的区域性矿山复杂采选系统匹配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徐冲;分岔隧道设计施工优化与稳定性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洁旎;强风化页岩浅埋偏压隧道支护措施的优化与数值分析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段晓亮;三轴应力状态对岩石Kaiser效应影响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任志丹;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宇;李俊杰;;基于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模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2期

2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刘元坤;;地应力回归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实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3 周洪波;付成华;;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反演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4 陆家佑,王昌明;根据岩爆反分析岩体应力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4年03期

5 侯祥林,胡英,李永强,徐心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合理结构的确定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叶在福,单渊达;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输电系统扩展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5期

7 赵改善;求解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1期

8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9 侯宗仁;刘霆;;广东核电站及其外围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的探讨[J];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9年00期

10 唐昌韩;;广东核电站地区强震构造的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9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昌华;遗传算法在物流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所;;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2 龚元翔;王李管;贾明涛;曾庆田;尚晓明;宋明军;;金川Ⅲ矿区复杂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07年06期

3 才金山;;关于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的几点探讨[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4 姚益祥;徐瑶;;关于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的几点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16期

5 刘修国;陈国良;候卫生;尚建嘎;;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J];地球科学;2006年05期

6 王润怀;李永树;;边界虚拟钻孔在复杂地质体3维建模中的引入与确定[J];测绘学报;2007年04期

7 赵瑜;;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01期

8 曾钱帮;刘大安;张菊明;潘炜;;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年03期

9 郑坤;毛维辰;严哲;张红萍;;一种含断层的复杂层状地质体三维自动构模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2期

10 车德福;吴立新;殷作如;;一种基于GTP的复杂地质体真3维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法[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淑卿;李幼铭;杨长春;;复杂地质体基本单元的数学表达方法[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王长海;;离散光滑插值方法在复杂地质体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静静;含断层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等高线生成[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0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90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6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